《敕修清規·維那》云:「《十誦律·云:『以僧坊中無人知時打楗椎,乃至眾亂時,無人彈壓等,佛令立維那。』」
忠曰:「須知叢林鳴器,維那掌之。」
《玄應經音義》云:「犍椎,直追切,經中或作犍遲。案梵本臂吒犍椎,臂吒此雲打,犍椎此雲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無正翻,以彼無鐘磬故也。但椎、稚相濫,所以為誤已久也。」
《釋氏要覽》云:「《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稚。』《經音疏》云:『犍,虔音;稚,直利切,此雲擊木聲。』《五分》:『比丘問:以何木作犍稚?佛言:除漆樹,餘木鳴者,聽作。』《智論》云:『迦葉於須彌山頂撾銅犍稚。』《增一經》云阿難升講堂擊犍稚者,此名如來信鼓也。今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
《業疏》云:「犍槌者,梵本《聲論》云犍巨寒切。地,此雲磬,亦曰鐘也,乃金石二物耳。故《五分》云:隨鳴者作之,意取聞聲來集,召僧法也。」
《行事鈔·集僧通局篇》云:「出要律儀引聲論翻犍巨寒反。稚,音地。此名磬也,亦名為鐘。」《資持記》云:「若諸律論,並作犍槌,或作犍椎,如字而呼,乃是梵言訛轉,唯獨《聲論》正其音耳,今須音槌為地。又《羯磨疏》中直雲犍地,未見稚字呼為地也。後世無知,因茲一誤。至於鈔文前後以及一宗祖教,凡犍槌字,並改為稚,直呼為地。請尋古本寫鈔及大藏經律考之,方知其謬。但以稚、椎相濫,容致妄改,今須依律論並作犍槌。至呼召時,自從《聲論》。或作椎亦爾,世有不識梵語,云是鐘之槌及砧槌等,此又不足議也。若準《尼鈔》云:『西傳雲,時至應臂吒犍槌。臂吒,此雲打;犍槌,此雲所打之木,或用檀桐木等。彼無鐘磬,故多打木集人。』此則與今全乖,不可和會,且依《鈔疏》,鐘磬翻之謂金石二物也。應法師《經音義》,大同《尼鈔》。然祗桓圖中多明鐘磬,而雲彼無者,或恐少耳。《音義》又云:舊經云犍遲,亦梵言訛轉,宜作稚,直致反。明知稚字不呼為地,此迷久矣,故為辨之。」
《正字通》云:「椎,俗作槌、錘。」
忠曰:「元照意,須字從草木之木,而其音地也。」
《大比丘三千威儀》云:「揵稚有五事:一者常會時;二者旦食時;三者晝飯時;四者暮投槃時;五者一切無常。復有七法:一者縣官;二者大火;三者大水;四者盜賊;五者會沙彌;六者會優婆塞;七者呼私兒。當復知十二時揵椎:常會時,先從小起,稍至大,大下擊二十,稍小二十一下,小小十下,復大三下;旦食大下八;晝食一通;投槃亦一通;無常者,隨視時;縣官、水火、盜賊亦隨時;會沙彌三下;會優婆塞二下;呼私兒一下。持一通,至比丘揵稚無後音。」
《教乘法數》圖,五事七法:七法易知,今略之。
一、常會時:說四羯磨,講法等集,五十四下謂之一通。
二、旦食時:八下,即小食時也。
三、晝食時:同上一通,即中食時。
四、暮投盤時:同上一通,如今昏鐘。投盤,疑是梵語。
五、無常:多少隨時,謂人臨終聞鐘聲生善。
《馬鳴菩薩傳》云:「比丘鳴揵椎,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