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曰:「普說即陞座也,上堂亦陞座也。但普說不炷祝香,不搭法衣以為異。普說自真淨始,三佛亦行之,到大慧方盛。普說須是知見廣博人而始得。或曰今時陞座即普說也,多唯演五部大乘經本緣施食法來由耳。中華宗師豈如是耶?少讚檀主者則有之。如今時普說與唱導之師經供養何異?」經供養者,檀家請供養其經,則為作之也。又曰:「陞座如諷經,拈香如願文,正述諷經之功德。」
忠曰:「如供養五部大乘經,普說則何得不演五部功德?若復餘時陞座而演五部功德,則或剝可當也。原夫末代道薄,無開示宗要之普說,多是檀那薦亡、供養經時為普說,故語路自然不似中華宗師普說而已。或不鑒其本,而但責其末,何足針起膏肓哉?」
《敕修清規·普說》云:「有大眾告香而請者,就據所設位坐。有檀越特請者,有住持為眾開示者,則登法座。凡普說時,侍者令客頭行者掛普說牌報眾,鋪設寢堂或法堂。粥罷,行者覆住持,緩擊鼓五下,侍者出候眾集,請住持出據坐普說。與小參禮同。」
舊說曰:「普說者,一時說普於一切時也,或曰普說一切法也,或曰說普法也。普法者,即普賢法也。隨緣真如曰普,不變真如曰賢。隨緣不變,圓融無礙法門也。」
忠曰:「《華嚴經毗盧遮那品演義鈔》云:『言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等。』」
太清曰:「普說非明眼人則不可也,語中必演自家悟道緣。蓋人天眾前,吐露自悟境界,豈不悟人而得普說哉?」
忠曰:「眼若不明,何說而可是?太清之言可笑。又云普說中必說自悟處,古人普說,何必如此?是太清自枉立格式。」
又永大師請普說云:「師云:『叢林舊無普說,有來方五六十年,始因真淨和尚尋常不入室時,便為大眾普說,如普說入室一般。』」
《東山外集·答普賢書》云:「正月二十九日,堅上座自衡陽歸來,得妙喜老書。此老名雖未脫罪籍,其身甚安樂,道愈光。衡之伊山、開福、花藥三院,與之館參徒,無事即騎馬入三處,坐方丈與之入室普說。來者皆湖海英爽有志之士,是臨濟一宗未至委地矣。」
《備用清規·普說》云:「洞下尊宿,每遇朔望,眾寮設位,為眾普說。惟大慧和尚,宗通說通,不拘時節,不擇方所也。」
《虛堂愚和尚錄·告香普說》云:「古之宗師,為人直截,凡有所問,只就問處與之破執。初無實義。後來垛生招箭,形於語言,乃有普說。普說首出於真淨和尚,三佛以來皆有普說,無非怒罵呵咄,鞭策誨勵,使其大心衲子勇於進工。近世宗師間有普說,尚多文體,不見古人直截為人處,大似場屋中論策一般。及攻其所從,乃藥貼上語,不能療人之病,徒使其末流紛紛傳集秘蓄,以當本參,殊不知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明極俊禪師普說,舉《華嚴》普說三世法畢,云:「由是東震旦禪林中有普說之舉,即宗此法。然此普說亦不易舉,無非法性寬,波瀾闊,有變通逸格之才,回幹轉坤之作,方可任此責。前輩大珠、南陽、臨濟、德山、巖頭、羅山,亦不敢舉此。黃龍南、死心新、靈源清、長靈卓,亦不敢舉此。至於真淨文方有普說之舉,以後圓悟、大慧、應庵,皆宗此式。中峰、密庵下,惟無準、石田、癡絕、虛堂外,餘者法性不寬,波瀾不闊,雖有此舉,終是不能通暢,況乎山僧膚淺,末學孤陋無聞,詎敢當此責耶?」
《華嚴經·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菩薩以此普說三世。」
又〈十定品〉云:「此菩薩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無所著。乃至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說一切諸佛教,普轉一切不退輪,於去來現在一一世,普證一切菩提道,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說。」
忠曰:「禪林普說目,當援〈十定品〉為證,貴徑截而易曉人耳矣。又大慧言真淨和尚方有普說,撿《古宿錄》中,《真淨語錄》不載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