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迎待尊宿》云:「侍者燒香,行者問訊,僕從聲喏。」
忠曰:「本寺僕從,要中尊宿之使用,故唱喏敬揖,相隨侍也。」
《品字箋》云:「喏,爾者切,敬言也。俗以長揖呼為作揖,又轉而謂之唱喏。永言之謂唱喏,敬詞也,言人於作揖時,必有喃喃之辭,以將其敬,故不僅曰作揖,而直謂之唱喏耳。」又唱注云:「古人謂長揖為唱喏,唱,聲之長,喏,辭之敬也。」
《正字通》曰:「喏,爾者切,音惹。俗謂長揖曰唱喏。舊註音社,非。《餘冬序錄》曰:『揖,相傳曰唱喏,或古人相揖作此聲。唱喏者,引氣之聲也。』宋人記《鹵庭事實》云:『揖不聲名曰啞揖,不如是,則為不知禮法,眾所嗤笑。契丹人置手胸前,亦不聲,謂之相揖,宋人以為怪。宋以前,中國揖皆作聲,今日承元之後,揖不作聲久矣,而其名唱喏猶存。官府陞堂,公坐輿皂排衙,獨引聲稱揖,豈非唱喏之謂與?此固自有本也。』又《六書故》:『喏,應聲也。古無此字,疑即諾字。』《六書統?言部》:『諾,奴各切。古文從若從口,作喏,篆作。』據二說,諾,喏同,俗音惹。或曰今輿皂無稱揖者,伏地叩首而起,《序錄》說非。」
周祈《名義考》云:「唱喏,喏音惹。《左傳·:使訓群騶知禮。註:騶,喏,喝聲也。喏,《玉篇》:敬言也。喝,訶也。貴者將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亦曰鳴騶,即《孟子》行辟人也。今俗謂揖曰唱喏,不可曉。」
《老學庵筆記》云:「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今所謂喏,乃始於江左諸王。方其時,惟王氏子弟為之。故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項烏,但聞啞啞聲。』即今喏也。」忠曰:「此說大異《餘冬序錄》。」
《廣燈錄·洞山聰禪師章》云:「上堂云:『聞鼓聲來到法堂上,佛法向什麼處去也?還有人道得麼?莫是去來叉手當胸,唱一聲喏,東邊卻過西邊,是麼云云。』」
《皇朝類苑》云:「英宗即位,赦天下,皆加恩。荊南所給縑帛皆故惡,軍士睨之,揚言不肯受賜,偶語紛紛不已。時張師正為鈐轄,呼將卒前曰:『朝廷非次之恩,州郡固無預備,今帑中所有止如此,汝輩不肯拜賜,將何為也?必欲反,則非殺我不可。』遂擲劍於庭下,披胸示之。群校茫然自失,遽聲喏,受賜而去。」《東軒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