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鈔·自恣宗要篇》云:「然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托於他人,故曰自恣。」
《翻譯名義集》云:「缽剌婆剌拏,音義指歸,譯為隨意。」
《寄歸傳》云:「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是義翻,然則自恣之言,涉乎善惡,今局善也。」
《釋氏要覽》云:「《十誦》云:『好惡相教,以三語自恣。』註:三語者,謂見聞疑。」
《十誦律·自恣法》云:「諸比丘一處集,應三事求他說自恣。何等三?若見、若聞、若疑。乃至 應差能作自恣人。廣說 應如是語:長老憶念,今僧自恣日,我某甲比丘。長老僧自恣語:若見聞疑罪,語我,憐愍故,我若見罪,當如法除。」
《首楞嚴經》云:「屬諸比丘,休夏自恣。」《釋要鈔》云:「自恣,凡有二種五德:一、舉罪五德,謂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虛妄,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獷,慈心不以瞋恚;二、自恣五德,謂不愛、不瞋、不怖、不癡、如自恣不自恣。然自恣通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又修道安樂,亦通延日自恣,可延至八月十五日。」 忠曰:「《釋要》依《行事鈔·自恣宗要篇》。」
《行事鈔·自恣宗要篇》云:「然律中但明十四日、十五日自恣,及至急施衣中,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增三中,三日自恣。律云:安居竟自恣,則七月十六日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謂相依問罪,故制異日。及論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難者,如《五百問》中一月自恣。」
《法苑珠林》云:「《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在舍衛國東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後圍繞。佛告阿難曰:汝今速擊揵稚,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阿難叉手,便說此偈:淨眼無與等,無事而不練。智慧無染著,何等名受歲?世尊以偈報曰:受歲三藏淨,身口意所作。兩兩比丘對,自陳所作短。還自稱名字,今日眾受歲。我亦淨意受,唯願原其過。
「『是時阿難聞已歡喜,即升講堂,手執揵稚,而說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結無有餘。露地擊揵稚,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爾時,阿難擊揵稚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敕使?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當坐草座。時諸比丘各坐草座。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敕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
「『是時,再三告諸比丘已,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座起,長跪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盲者為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陳,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無能及者,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
「『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盡無咎於如來乎?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坐得須陁洹,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恐責此眾。』」忠曰:「所援《增壹經》第二十四卷《善聚品〉文也。今以《珠林》略鈔簡明,依《珠林》所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