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俗作追善,非也。」

《丹鉛總錄》云:「薦者,祭之名,士無田則薦是也。」

《慈受深禪師慧林錄》云:「只如今日了初侍者追薦二親,試問諸人:且道他父母在地獄中受苦耶?在人天受樂耶?」

《宋史?禮誌》云:「及周朝忌日,尚有追薦。」

《春渚紀聞》云:「明皇時,太真妃得白鸚鵡,聰慧可愛,妃每有燕遊,必置之輦竿自隨。一日,鸚鵡忽低首愁慘,太真呼問之,云:『鸚鵡夜夢甚惡,恐不免一死。』已而,太真妃出後苑,有飛鷹就輦攫之而去,宮人多於金花紙上寫《心經》追薦之者。」

《灌頂十方淨土經》云:「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又云:「普廣菩薩言:『眾生不信三寶,不行法戒等,命終墮三塗八難,親族為修福,得福不?』佛言:『七分之中為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獲一。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便得解脫,往生十方佛土。』」略鈔。

《法苑珠林》云:「《往生經》云:『亡後作福,死者七分獲一,餘者屬現造者。』」

《宗鏡錄》云:「問:若言須與所熏和合一處,方名能熏者,且如先亡父母及先亡子孫等,後人為作功德,此亦是熏他識以獲福故,如何不許?答:此有二解,一雲此但為增上,令亡者自發心,非熏他識;二雲七分之中,許獲一分。難只此所獲一分功德,便是此人造福,他人受果,應乖唯識義。答: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

《優婆塞戒經》云:「佛言:『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中,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

《大毗婆沙論》云:「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喬答摩!我有親裡命過,欲施其食,彼為得我食不?』世尊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諸有情類有五趣別,若汝親裡生地獄中,食地獄食,以自存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亦復如是。若汝親裡生鬼趣中,則能受汝所施飲食。』婆羅門言:『若我親裡不生鬼趣,所施飲食,誰當受之?』佛語彼言:『餓鬼趣中無汝親裡,無有是處。』乃至廣說。」

《冥報記》云:「眭仁茜問鬼成景曰:『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為鬼?』景曰:『君縣內萬餘戶,獄囚常二十人已下;萬戶之內,五品官無,九品已上官數十人,六道之內亦一如此耳。其得天道,萬無一人,如君縣內無一五品官;得人道者有數人,如君九品;入地獄者亦數十,如君獄內囚;唯鬼及畜生最為多也,如君縣內課役戶。就此道中,又有等級。』因指其從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

忠曰:「世尊說應為鬼道作福善,而諸道中,鬼畜居多之理,景鬼之言盡矣。審惟彼此,追薦之業不可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