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商朝末年人,他的始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到了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衰落了,因此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做過宰牛販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以此勉強度日。姜子牙雖然貧窮,但志向遠大,無論是宰牛還是做生意,他始終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兵書戰策,研究治國安邦的學問,希望有一天能為國家效力,施展才華。但是,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
姜子牙晚年常在小溪旁垂釣。別人釣魚,用的都是彎鉤,上面掛著有香味的餌料,然後把漁鉤沉在水中。而姜子牙的漁鉤卻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也不沉入水中,而且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著釣竿,一邊自言自語地說:「不想活的魚兒,你們要是願意的話,就請自己上釣吧!」
一天,有個樵夫來到溪邊,見姜子牙用不放餌料的直鉤在水面釣魚,感到十分不解,就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就算過一百年也釣不上一條魚啊!」
姜子牙舉了舉釣竿,笑著說:「跟你說實話吧,我並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為了有一天能釣到王與侯!」
姜子牙這種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周部落的英明領袖周文王姬昌那裡。文王知道後,派了一名士兵去叫他過來。但姜子牙對這個士兵並不理睬,只顧釣魚,還自言自語的說:「釣啊釣,魚兒不上釣,,蝦米來胡鬧!」
文王聽了這個士兵的稟報後,又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姜子牙來。可是姜子牙仍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大魚沒上釣,小魚別胡鬧!」
文王這才意識到,這個垂釣者必定是位賢才,自己只有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齋戒了三天,沐浴更衣,攜帶厚禮,前去聘請姜子牙。姜子牙見到文王誠心誠意來請自己,就答應為他效力。
周文王認定姜子牙是當世難得的賢才,便任命他為國師專管軍事,又因為他是自己的祖父生前日夜渴望的人,便尊稱他為「太公望」。
後來,姜子牙輔佐文王興邦立國。文王死後,他盡心竭力的輔佐武王姬發,幫助武王滅商興周,為奠定周家八百年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姜太公年輕時懷才不遇,直到晚年才被明主發現,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可稱得上是「大器晚成」者的典範。胸懷大志者要想成功,必然要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這就是得道者的品格。
咸謂「姜太公垂釣,志不在魚」,太公用他獨特的方式,以不同於常人的舉措,在晚年終遇明主吸納而施展抱負,實現「大器晚成」之說。然此「大器晚成」中最需要的因素是,太公本身志向遠大,恆年累月地學習、研究學問,終其一生而未歇。這種心態與行為,是至人之舉;正如後來的孔子所說的「君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學精神;而於道家曰」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至聖至賢者若愚的說法。
這種終身學習的精神,同樣應用於學佛、修佛的人,縱然我們並未因此刻修持而立即獲益,亦會因修佛而治心,讓心靈永存於清淡、寧靜、光明的追求中。都說生活中處處是禪,我們能少年得志當然很好,次而大器晚成亦好,無所「成器」亦無所畏,因為我們處在精神追求中,佛陀的智慧之燈照亮了每個修持者的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