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餘(卷八十七)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知諸法無所有性,因四禪、五神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新學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以是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初從諸佛聞,若從多供養諸佛菩薩聞,若諸阿羅漢、若諸阿那含、若諸斯陀含、若諸須陀洹所聞;得無所有故是佛,得無所有故是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一切賢聖皆以得無所有故有名。一切有為作法,無所有性,乃至無有如毫末許所有。
「是菩薩摩訶薩聞是已,作是念:『若一切法無所有性,得無所有故是佛,乃至得無所有故是須陀洹;我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得,一切法常無有性,我何以不發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切眾生行於有相,當令住無所有中。』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故,菩薩摩訶薩所行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者,如過去諸菩薩摩訶薩所行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新發意菩薩應學六波羅蜜,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摩訶薩若行檀波羅蜜時,自行佈施,亦教人行佈施,讚歎行佈施功德,歡喜讚歎行佈施者;以是佈施因緣故,得大財富。
「是菩薩遠離慳心,佈施眾生飲食、衣服,香華、瓔珞,房舍、臥具、燈燭,種種資生所須,盡給與之。菩薩摩訶薩行是佈施及持戒,生天人中,得大尊貴。
「以是持戒、佈施故,得禪定眾;以是佈施、持戒、禪定故,得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
「是菩薩因是佈施、持戒、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生死。
「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是佈施,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皆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自行持戒,教人持戒,讚歎持戒功德,歡喜讚歎行持戒者。
「持戒因緣故,生天人中,得大尊貴。
「見貧窮者施以財物,不持戒者教令持戒,亂意者教令禪定,愚癡者教令智慧,無解脫者教令解脫,無解脫知見者教令解脫知見。
「以是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是持戒,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自行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讚歎羼提功德,歡喜讚歎行羼提者。
「行羼提波羅蜜時,佈施眾生,各令滿足,教令持戒,教令禪定,乃至解脫知見。
「以是佈施、持戒、禪定、智慧因緣故,過阿羅漢、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入菩薩位中已,得淨佛世界;淨佛世界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以羼提波羅蜜,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事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自行毘梨耶波羅蜜,教人行毘梨耶,讚歎行毘梨耶功德,歡喜讚歎行毘梨耶者;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自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亦教人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讚歎入禪、入無量心、入無色定功德,歡喜讚歎行禪、無量心、無色定者。
「是菩薩住諸禪、定、無量心,佈施眾生,各令滿足;教令持戒,教令禪定、智慧。
「以是佈施、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因緣故,過阿羅漢、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淨佛世界;淨佛世界已,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一切眾生。
「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行般若波羅蜜,佈施眾生各令滿足,教令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令行六波羅蜜,讚歎六波羅蜜功德,歡喜讚歎行六波羅蜜者。
「是菩薩以是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因緣及方便力,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乃至是事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須菩提!是名初發意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菩薩摩訶薩從初以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
「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隨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無故;若法無性,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戒眾念佛,不應以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念佛。何以故?是眾無有自性;若法無自性,是為非法。無所有念,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十力念佛,不應以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應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十二因緣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緣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念佛,是為菩薩初發意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菩薩摩訶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修行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種智,諸法性無所有故。是菩薩知諸法性無所有,是中無有性、無無性。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念善法,不念不善法;不念記法、無記法;不念世間法,不念出世間法;不念淨法,不念不淨法;不念聖法,不念凡夫法;不念有漏法,不念無漏法;不念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不念有為法、無為法。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法。
「念法中學無所有性故,乃至當得一切種智。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得諸法無所有性;是無所有性中,非有相、非無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修念法,於是法中,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法!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修念僧?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僧,無為法故分別有佛弟子眾,是中乃至無有少許念,何況念僧!如是,菩薩摩訶薩應修念僧。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修念戒?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聖戒,無缺戒,無隙戒,無瑕戒,無濁戒,無著戒,自在戒,智者所讚戒,具足戒,隨定戒。應念是戒無所有性,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戒!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念捨,若自念捨、若念他捨,若捨財、若捨法、若捨煩惱,觀是捨不可得故,乃至無少許念,何況念捨!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捨。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念天?
「須菩提!菩薩作是念:『四天王諸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乃至他化自在天所有信、戒、施、聞、慧,此間命終,生彼天處,我亦有是信、戒、施、聞、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念是天無所有性中,尚無少許念,何況念天!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所謂念色乃至識,眼乃至意,色乃至法,是無所有性;眼界乃至意識界,是無所有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是無所有性。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者,是則無道、無智、無果!」
佛告須菩提:「汝見是色性實有不?乃至一切種智實有不?」
須菩提言:「不見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若不見諸法實有,云何作是問?」
須菩提言:「世尊!我於是法不敢有疑,但為當來世諸比丘求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者。是人當如是言:『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誰垢誰淨?誰縛誰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於戒、破正見、破威儀、破淨命。是人破此事故,當墮三惡道。世尊!我畏當來世有如是事,以是故問佛。世尊!我於是法中信,不疑不悔。」
【論】
釋曰:
須菩提伏受佛語,一切諸法雖空,而能起四禪、神通,是大菩薩近成佛者能行;今未知新發意者云何行,是故疑,問佛:「世尊!新發意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故,當知是新發意菩薩;雖無量劫發意,未得諸法實相,皆名新學。
問曰:
若如是人是新學,但應教行佈施、持戒等,佛何以教令於諸法無所有畢竟空性中行?
答曰:
今明始入無所有畢竟空法故,令行無所有。而是菩薩,以無所有畢竟空和合佈施、持戒等行;譬如小兒服藥,須蜜乃下。是故雖新發意,亦觀深空,無咎。
佛答須菩提:「菩薩若初從諸佛聞,若從多供養諸佛者聞。」
「諸佛」者,若過去、若現在。
「多供養諸佛」者,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
四種聲聞聖人義,如先說。
辟支佛不樂說法故,不說。
諸佛等聖人皆因無所有故有是分別。
聖人雖有禪定等諸功德,皆為涅槃故。「涅槃」即是寂滅相、無所有法,是故說「諸聖人,皆因涅槃有是差別」。
一切有為作法,從因緣和合生起故有,無有實定性,乃至如毫末許所有。
有為有二種:一者、色,二者、無色。
色法破壞,分別乃至微塵,無有定實;無色法中,乃至無有一念定實。
破義,如上說。
是菩薩從諸佛聖人聞是法,餘人多以著心說,諸聖人以無著心說,是故但從聖人聞。
爾時,次第學菩薩聞是法,以比智籌量決定,知諸法究竟必空,皆入佛所得實相中——所謂寂滅、無戲論相。我若得作佛、若不作佛,一等無異。
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增不減,更無新法可得故;法亦不失;若度眾生,眾生畢竟空,本末不可得;我所願所作功德及成佛時神通力,皆如夢、如幻故,無一定實相,畢竟空。
得、不得雖同,我何以不發心作佛?
問曰:
若知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者,云何復言「我何以不發心作佛」?
答曰:
畢竟空,無所有,無所障礙,何妨發心作佛?
復次,若說畢竟空,滅諸戲論,云何障發心?若障即是有性,云何言「無所有性」?
問曰:
若不障發心,亦應不障不發心,菩薩何不安住而發心受諸勤苦?
答曰:
有人言:是菩薩有種種因緣應發心:或以多諸親屬知識皆不聞、不知、不得是諸法實相,是故今世、後世受諸苦惱;我幸有力,能使是人得離眾苦。譬如人得好良藥,親裡知識受諸病苦,云何不與?是故菩薩雖知諸法性無所有,因親裡故而發心,利益眾生。
菩薩復作是念:「我雖聞諸法實相,心未深入,未有禪定,智慧未熟,受諸苦惱。」是故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集諸功德,以無所有法作證,自為,亦為他人。
是菩薩復聞大乘深義,住眾生等、法等中,無別異心,可得佛。雖復中人及怨,都無異心。所以者何?是菩薩以畢竟空心,煩惱微薄、怨親平等,作是念:「怨親無定,以因緣故,親或為怨,怨或為親。」以此大因緣,具足忍波羅蜜故,得作佛。由何而得?由忍怨故,是以菩薩視怨如親。譬如欲過嶮道,應當敬重頂戴導師;又如良醫雖賤,為貴者所重。如是思惟、籌量、分別,「中人、怨家,雖於我無用,而是佛道因緣」,是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一種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故以過去菩薩所行為證。
問曰: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無差別;若行、若學、若道,義一而語異。
有人言:初名「行」,中名「學」,後名「道」。
「行」名佈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
復次,「行」名持戒,「學」名禪定,「道」名智慧。
復次,「行」名正語、正業、正命,「學」名正精進、正念、正定,「道」名正見、正思惟。此八事雖名為道,然分別有三分:正見是「道」體;發起是道,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助益正見,故名為「行」。正精進、正念、正定,能成就正見,使令牢固,是名「學」。
復次,有人言:檀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名為「行」,初入道故。尸羅波羅蜜名為「學」;人心常隨五欲難禁難制,無須臾停息,漸以尸羅波羅蜜、禪波羅蜜制伏其心,是故名「學」。羼提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為「道」。何以故?忍為善,般若為智慧,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隨意所至。
如是等,名為三事差別。
問曰:
何以名「次第」?
答曰:
以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無所有,初發心菩薩於是空法中,云何能漸次第學?」
以是故說「次第」。
諸法雖空難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緣梯,從一初桄漸上,上處雖高雖難,亦能得至。
次第行者,四種行六波羅蜜,如經中說。
「自行檀,教人行檀,讚檀功德,歡喜讚行檀」者,善拔慳貪根,深愛檀波羅蜜,慈悲於眾生,通達諸法實相;以此因緣故,能四種行檀波羅蜜。
或有人自行佈施,不能教人佈施:或畏他瞋;或畏為己教佈施,以之為恩。如是等因緣故,不能教人。
或有人教人佈施,自不能施:或有人種種讚歎佈施之德,勸人令施而不能自行。
有人自行佈施,亦教人佈施,稱讚佈施之德,而見人佈施,不能歡喜。所以者何?或有破戒惡人行施而不喜見。
有人喜見施主而不讚嘆,以其邪見不識施果故。
如是,各各不能具足。
菩薩大悲心,深愛善法故,能行四事,如上說。
菩薩若但自佈施、不教他人,但能今世少許利益。
是眾生隨業因緣墮貧窮處,是故菩薩教眾生言:「我不惜財物,我雖多施汝,汝亦不得持至後世;汝今當自作,後當自得。」以佈施實功德,種種因緣教眾生行施。
見行施者雖是破戒惡人,但念其好心佈施之德,不念其惡,是故歡喜讚歎。
復次,見三寶無盡福田中施故,施福不盡,必至佛道,觀其未來無盡功德故,歡喜行是四種佈施,世世財富。
是菩薩雖不為財富佈施,未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波羅蜜等法,中間而財富自至;譬如人為穀故種禾,而稾草自至。
菩薩得財物報時,離慳貪心,隨眾生意佈施,須食與食等。
問曰:
是菩薩佈施時,先施何等人?
答曰:
是菩薩雖因眾生起大悲心,而菩薩佈施,必先供養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聖人。
若無聖人,次第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離欲人。
若無此人,施一切出家佛弟子。
若無是人,次施持五戒、行十善道,及持一日戒、三歸。
若無此人,次施中人非正非邪者。
若無此人,次施五逆惡人,及諸畜生。
不可不與,菩薩以施攝一切眾生故。
有人言:應先佈施五逆罪人、斷善根者,貧窮、老病、下賤、乞匃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眾子,先念羸病,給其所須;又如菩薩為餓虎欲食子故,以身施之。
問曰:
如是種種,應先施何者?
答曰:
一切眾生皆是菩薩福田,能生大悲故,菩薩常欲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眾生,何況衣食等而有分別!
又菩薩得無生忍法,平等無差;未得無生忍者,或慈悲心多、或分別心多,此二心不得俱行。
悲心多者,先施貧窮惡人,作是念:「種福田中,果報雖大,憐愍眾生故,先利貧者。」如是田雖不良,以慈悲心,得大果報。
分別心多者,作是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故,應先供養。」以分別諸法,取著佛身故心小;其心雖小,福田良故,功德亦大。
若得諸法實相,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中,心得自在,二事俱行——慈愍眾生,又視皆如佛。
如是等菩薩隨因緣行佈施。
問曰:
經何以不言「與衣食等」,而言「須食與食」?
答曰:
有人須食與飲、須飲與衣,以不稱受者意故,福德少;是故言「須食與食」。
問曰:
有人若羞、若怖,雖有所須,不能發言,云何知其所須?
答曰:
菩薩觀其相貌,隨時所須,土地所宜;或有知他心者,資生之具,隨意而與。
是人因是佈施,得成戒眾;復作是念:「我憐愍眾生,以衣食佈施,所益甚少,不如持戒,常以無惱、無畏施於眾生。」
菩薩住是持戒中,為守護戒故,生禪定。
心不散、清淨故,得成慧眾;無戲論、捨諸著是慧相。
以是慧破諸煩惱縛,得解脫眾。
了了知見證解脫故,名解脫知見眾。
是人先行佈施及五眾因緣故,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
問曰:
菩薩應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此中何以說「五眾」?
答曰:
法雖一,以種種異名說,是故說「五眾」無咎。
是人從一波羅蜜中欲起諸波羅蜜,佈施為主,已先說。
「持戒眾」名尸波羅蜜,「定眾」、「解脫眾」名禪波羅蜜,「慧眾」、「解脫知見眾」是般若波羅蜜。
行諸波羅蜜時,能忍諸惡事,是名羼提波羅蜜。
能起諸波羅蜜,不休不息,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但說諸波羅蜜名,而說五眾?
答曰:
是人欲入菩薩位,此中不但以持戒、禪定得,和合眾戒、清淨戒、無盡戒——以要言之,攝一切戒名為「戒眾」;能破煩惱,過二乘,入菩薩位。譬如一人、二人,不名為軍;和合多人,乃成為軍,能破怨敵。
餘眾亦如是。
菩薩自得禪定等眾,亦令眾生得,是名菩薩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已,持自功德及眾生功德,盡迴向淨佛國;具此二法,即得一切種智,轉法輪,以三乘度眾生。
是名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先麁後細,先易後難,漸漸習學,名為次第。
餘五波羅蜜,亦應隨義分別。諸法性雖無所有,而隨世諦行,為破顛倒故。
復次,念佛等六念是初次第行,以易行易得故。
問曰:
六念中亦言「不以色念佛」,云何言「易」?
答曰:
有法共行,故名為「易」;譬如服苦藥,以蜜下之則易。
六念義,如初品中廣說。
六波羅蜜、六念等,柔軟易行,不生邪見,是菩薩次第學法。
餘三解脫門等,思惟籌量,或生邪見故,不說。
此中須菩提難:「世尊!若實無所有,云何有次第行等?」
佛反問須菩提:「汝以聲聞智慧,見色等法是一定實法不?」
答言:「不見色等一切法,但從因緣和合,假有其名,無有定實,云何言有?」
佛語須菩提:「汝若不見實定有,云何以次第等難空?」而次第法不離於空。
爾時,須菩提受解了了,是故說:我無所疑,為當來世求三乘人,聞佛說空無所有性,以罪重智鈍故,取空相,便言:「誰垢誰淨——凡夫惡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淨?」是人不解佛語深義,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為?」以是因緣,即生邪見,破正見;破正見故,以少因緣而破戒及威儀,無所畏忌。出家人資仰白衣,便妄語求利衣食等,破於正命等。種此罪故,墮三惡道,或重於白衣——見有是失,故問佛。我已得道,於諸法無所受,又常聞佛說空法,云何戲論生疑?
又我常修無諍三昧,憐愍眾生,是故問佛。
◎
◎大智度論釋一心具萬行品第七十六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無所有,菩薩見何等利益故,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可解脫。
「須菩提!諸得相者,無有道、無有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壞故。
「若無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壞法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無所得法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有菩薩初地,乃至十地?云何有無生忍法?云何有報得神通?云何有報得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住是果報法中能成就眾生,能淨佛國土,及供養諸佛,衣服、飲食,香華瓔珞,房舍臥具、燈燭,種種資生所須之具,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斷是福德?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爾乃滅盡?」
佛告須菩提:「以諸法無所得相故,得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有報得五神通,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亦以善根因緣故,能利益眾生,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得相,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神通,有何差別?」
佛告須菩提:「無所得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神通,無有差別。以眾生著佈施乃至神通故分別說。
「世尊!云何無所得法佈施乃至神通無差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佈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佈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進而行精進,不得禪而行禪,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處而行四念處,乃至不得八聖道分而行八聖道分,不得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而行空、無相、無作三昧,不得眾生而成就眾生,不得佛國土而淨佛國土,不得諸佛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魔、若魔天不能破壞。」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佈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所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遠離般若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有佈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不二相,持戒時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隨形好亦不二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佈施時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隨形好不二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欲具足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攝諸波羅蜜及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
「世尊!云何菩薩佈施時攝諸無漏法?」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無漏心佈施,於無漏心中不見相——所謂誰施誰受?所施何物?
「以是無相心、無漏心,斷愛、斷慳貪心而行佈施,是時不見佈施,乃至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是菩薩以無相心、無漏心持戒,不見是戒,乃至不見一切佛法。
「以無相心、無漏心忍辱,不見是忍,乃至不見一切佛法。
「以無相心、無漏心精進,不見是精進,乃至不見一切佛法。
「以無相心、無漏心入禪定,不見是禪定,乃至不見一切佛法。
「以無相心、無漏心修智慧,不見是智慧,乃至不見一切佛法。
「以無相心、無漏心修四念處,不見是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
「世尊!若諸法無相、無作,云何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云何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云何具足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相心、無漏心佈施,須食與食,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若內、若外:若支解其身、若國城妻子,佈施眾生。
「若有人來語菩薩言:『何用是佈施為?是無所益!』
「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作是念:『是人雖來訶我佈施,我終不悔!我當勤行佈施,不應不與。』施已,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是相:誰施?誰受?所施何物?迴向者誰?何等是迴向法?何等是迴向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見。何以故?一切法皆以內空故空,外空故空,內外空故空,空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
「如是觀,作是念:『迴向者誰?迴向何處?用何法迴向?』是名正迴向。
「爾時,菩薩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能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空、無相、無作三昧,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能如是具足檀波羅蜜而不受世間果報。譬如他化自在諸天,隨意所須,即皆得之;菩薩亦如是,心生所願,隨意即得。
「是菩薩摩訶薩以是佈施果報故,能供養諸佛,亦能滿足一切眾生,天及人、阿修羅。是菩薩以檀波羅蜜攝取眾生,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脫眾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無相、無得、無作諸法中,具足檀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於無相、無得、無作法中,具足尸羅波羅蜜?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持種種戒,所謂聖無漏入八聖道分戒、自然戒、報得戒、受得戒、心生戒,如是等不缺、不破、不雜、不濁、不著,自在戒,智所讚戒。
「用是戒,無所取:若色,若受、想、行、識;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剎利大姓、若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妙見天、喜見天、阿迦膩吒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須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轉輪聖王、若天王。但為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相、無得、無二迴向,為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
「是菩薩具足尸羅波羅蜜,以方便力起四禪,不味著故,得五神通。
「因四禪得天眼;是菩薩住二種天眼:修得、報得。
「得天眼已,見東方現在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見事不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現在諸佛,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見不失。
「是菩薩用天耳淨,過於人耳,聞十方諸佛說法,如所聞不失,能自饒益,亦益他人。
「是菩薩以知他心智,知十方諸佛心,及知一切眾生心,亦能饒益一切眾生。
「是菩薩用宿命智,知過去諸業因緣,是諸業因緣不失故,是眾生在在處處所生悉知。
「是菩薩用是漏盡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在在處處能令眾生入善法中。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諸法無相、無得、無作,具足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諸法無相、無作、無得,菩薩摩訶薩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以來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薩,菩薩是時不起瞋心,乃至不生一念。
「爾時,菩薩應修二種忍:一者、一切眾生惡口罵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無生。
「無生法忍菩薩,若人來惡口罵詈,或以瓦石、刀杖加之,爾時,菩薩應如是思惟:『罵我者誰?譏訶者誰?打擲者誰?誰有受者?』即時菩薩應思惟諸法實性,所謂畢竟空,無法、無眾生;諸法尚不可得,何況有眾生!
「如是觀諸法相時,不見罵者,不見割截者。是菩薩如是觀諸法相時,即得無生法忍。
「云何名無生法忍?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從本已來亦常不生。
「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二忍,能具足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住是聖無漏出世間法,不共一切聲聞、辟支佛,具足聖神通。
「住聖神通已,以天眼見東方諸佛,是人得念佛三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斷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如是。
「是菩薩用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如所聞為眾生說。
「是菩薩亦知十方諸佛心,及知一切眾生念,知已,隨其心而為說法。
「是菩薩以宿命智知一切眾生宿世善根,為眾生說法,令其歡喜。
「是菩薩以漏盡神通,教化眾生,令得三乘。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成就眾生,具足一切種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相、無得、無作法中,具足羼提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諸法無相、無作、無得,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成就身精進、心精進。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受種種神通力,能分一身為多身,乃至手捫摸日月。
「成就身精進故,飛到東方過無量百千萬諸佛世界,供養諸佛飲食、衣服、醫藥、臥具,華香、瓔珞種種所須,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福德果報終不可盡。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世間天及人勤設供養衣服、飲食,乃至入無餘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
「亦以是神通力故,至諸佛所,聽受法教,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違失。
「是菩薩修一切種智時,淨佛世界、成就眾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身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須菩提!云何菩薩成就心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心精進,以是心精進聖無漏,入八聖道分精進,不令身、口不善業得入;亦不取諸法相——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有為、若無為;若欲界、若色界、若無色界;若有漏性、若無漏性。若初禪乃至第四禪,若慈、悲、喜、捨,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若四念處、若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若空、無相、無作;若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相——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無我。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不取相——是眾生斷三結故,得須陀洹;是眾生三毒薄故,得斯陀含;是眾生斷下分結故,得阿那含;是眾生斷上分結故,得阿羅漢;是眾生以辟支佛道故,作辟支佛;是眾生行道種智故,名菩薩,亦不取是諸法相。
「何以故?不可以性取相,是性無故。
「是菩薩以是心精進故,廣利益眾生,亦不得是眾生,是為菩薩具足毘梨耶波羅蜜。具足諸佛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可得故。
「是菩薩身精進、心精進成就故,攝取一切諸善法;是法亦不著故,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利益眾生,所作神通,隨意無礙:若雨諸華,若諸名香,若作伎樂,若動大地,若放光明,若示七寶莊嚴國土,若現種種身,若放大智光明;令知聖道,令遠離殺生乃至邪見。或以佈施利益眾生,或以持戒,或支解身體、或以妻子、或以國土、或以己身給施,隨所方便,利益眾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作、無得諸法中,用身、心精進,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無相、無作、無得法中,能具足禪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除佛諸禪定,餘一切諸禪、三昧,皆能具足。是菩薩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有覺有觀,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以是慈、悲、喜、捨心,遍滿一方,乃至十方,一切世間遍滿。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別異相故,入無邊虛空處;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菩薩於禪波羅蜜中住,逆順入八背捨、九次第定,入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或時入如電光三昧,或時入聖正三昧,或時入如金剛三昧。
「是菩薩住禪波羅蜜中,修三十七助道法,用道種智入一切禪定,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具足佛地。是諸地中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中道取道果。
「是菩薩住是禪波羅蜜中,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從諸佛所植諸善根,淨佛國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利益眾生: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持戒、或以三昧、或以智慧、或以解脫、或以解脫知見攝取眾生;教眾生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有善法能令眾生得道,皆教令得。
「是菩薩住此禪波羅蜜中,能生一切陀羅尼門,得四無礙智、報得神通。是菩薩終不入母人胞胎,終不受五欲,無生不生,雖生不為生法所污。何以故?是菩薩見一切作法如幻,而利益眾生,亦不得眾生,及一切法教眾生令得無所得處;是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住是禪波羅蜜,一切行禪、定、解脫、三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波羅蜜。
「是菩薩行如是道種智時,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斷已,自益其身,亦益他人;自益益他已,為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作福田。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無相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無相、無作、無得法中,修具足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於諸法不見定實相。
「是菩薩見色不定、非實相,乃至見識不定、非實相。不見色生,乃至不見識生;若不見色生乃至不見識生,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亦不見集處。如是觀時,不得色性乃至識性,亦不得有漏、無漏法性。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信解一切諸法無所有相。
「如是信解已,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於諸法無所著——若色,若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能具足菩薩道,所謂六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菩薩住空淨佛道中,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報得神通,以是法饒益眾生:宜以佈施攝,教令佈施;宜以戒攝,教令持戒;宜以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攝,教令修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宜以諸道法教者,教令得須陀洹果、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教令得菩薩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隨其所應道地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是菩薩現種種神通力時,過無量恆河沙國土,度脫眾生,隨其所須,皆化給之,各令滿足。
「從一國土至一國土,見淨妙國土,以自莊嚴己佛國土。譬如他化自在天中,資生所須,隨意自至;亦如諸淨佛國,離於求欲。是人以是報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報得五神通,行菩薩道種智,成就一切功德,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爾時不受色法乃至識,不受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如是一切法皆不受。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一切所有資生之物皆無有主。何以故?是菩薩行一切法不受,以不可得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相法中,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問者、答者俱言「無所有」,云何分別知是問、是答?
答曰:
所言法雖一而心異——問者以著心問,答者以無著心答。
須菩提意謂:無所有中不應發心。
須菩提為聽者著心故作是問。
諸法空中,不見菩薩發心者,不見眾生可利益者,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於無所有法中作難者:「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菩薩見何利故發心?」
須菩提於菩薩、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不疑,但問無所有法。
佛答:「正以無所有空故能發心。」
若無所有空,菩薩、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皆空無所有,云何起難?
若眾生、菩薩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無所有空者,可有是難。如先說:「畢竟空於諸法無所障礙,何妨發心?」
佛還以無所有空破須菩提所問。
亦復自說因緣:「須菩提!著心者難得解脫。」
是人從無始生死中來,以一切煩惱故深著諸法,聞有亦著,聞空亦著,得失亦著;如是眾生難可勉出。
是故菩薩發無上道心,自以相好嚴身,得梵音聲,有大威德,知眾生三世心根本,以種種神通力,因緣、譬喻,為說無所有法、空解脫門,引導其心。
眾生見如是希有事,即時其心柔軟,信佛受法。
是故經說:「著有者難得解脫;有所得者,無道、無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問:「世尊!若有所得者,無道、無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者有道、有果不?」
佛答:「無所有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人不分別是有所得、是無所得,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是亦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破壞諸法實相故。「法性」即是諸法實相。
須菩提意謂:「法性」,正行、邪行常不可破壞,何以佛言「不壞法性是道、是果」?
佛答:「法性雖不可破壞,眾生邪行故,名為破壞。」
如虛空,雲霧土塵雖不能染,亦名不淨。
如人實欲染污虛空,是人為欲染污法性,無是事故。
佛說譬喻:「若人欲壞法性,是人為欲於無所有法中得道、得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若無所有即是道,云何有十地等諸菩薩法?」如經廣說。
問曰:
此事佛已先答,所謂「若法空,菩薩見何事故發心?」今言:「若法空,云何有初地等?」佛皆以空答,今須菩提何以更問?
答曰:
以眾生著心難解故更問。
是眾中,有新發意菩薩聞是諸法實相空,即生著心;佛破其著,亦著所破法。須菩提為是人故更問。
佛答須菩提:「以無所得故有初地,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得供養。」
有所著中,不可說初地及諸功德。
亦以無所得因緣故,從佈施乃至諸神通,無有差別,無有差別故不應難!
須菩提復問:「云何無所得佈施,乃至諸神通無有差別?」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寂滅相,佈施畢竟空,所謂不得施者、受者、財物而行佈施,如是佈施中無有分別;乃至不得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是名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不能破壞。」
「一念中行六波羅蜜」者,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問「一念中行六波羅蜜等諸功德」?
答曰:
須菩提從佛聞般若波羅蜜甚深無所有相,於諸法中無礙相;若爾者,則無所不能,無事不作,云何菩薩一念中能攝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
初發心時,以著有無心重故,漸漸次第行;今有無悉捨故,無所不能,是故問。
佛答:「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佈施等諸功德,無障礙故,能一念中行;若遠離般若波羅蜜,則漸漸次第行。」
須菩提問:「云何名不遠離?」
佛答:「菩薩不以二相行佈施等。」
復問:「云何不以二相?」
佛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欲具足檀波羅蜜,於佈施一念中攝一切善法」,如先說。
何等是「一念」?所謂菩薩得無生法忍,斷一切煩惱,除諸憶想分別,安住無漏心中,佈施一切。
「無漏心」是無相相。
菩薩住是心中,不見誰施、誰受、誰物,離一切相心佈施;不見有一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見,何況餘法!
是名不二相。
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
須菩提更以異事問此義:「世尊!諸法無相、無作、無起,云何能具足檀波羅蜜等,乃至八十隨形好?」
佛答:「菩薩無相、無作法中,不取相故,無障礙心佈施,須食與食等」,經中已委悉。又先品中亦廣說,是故更不解。
無漏、無相六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二者、未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如此中所說。何以故?住無相、無漏心中,行佈施等諸法故。
問曰:
生身菩薩貪惜未除故,割截甚痛,是則為難;得無生法忍菩薩,如化人所作,割截無痛,有何恩分?
答曰:
得無生法忍菩薩,行是六波羅蜜為難!所以者何?得無生法忍寂滅心,應受涅槃樂;而捨此寂滅樂,入眾生中受種種身——或為賤人、或為畜生等,是則為難!
生身菩薩,貪愛未除,著佛身故,以身佈施,是為悕望,非清淨施,是故不如。
復次,行無漏、無相六波羅蜜,是時能具足;有漏、有相則不能具足。是故能具足者,有大恩分。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