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諸位介紹「十力無畏」,力是能力,大乘經裡面講有十種,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實際上這十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雖然是本能,但是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必定有它的原因。這個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裡面所看的一切眾生,跟佛有同等的智慧,有同樣的能力。《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能力、德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為我們道破,我們的智慧喪失,本能喪失,喪失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執著、有妄想。佛法裡面常講的二障,就是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妄想發展出來的,煩惱障就是執著發展出來的。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就是教我們除二障而已,因為這兩種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這十種能力,實在講,能力是無量無邊,跟智慧一樣沒有邊際的。為了說話方便,把它歸納為十大類。並不僅是這十種,這是十大類。
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這是講因果相應,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這就是「是處」。如果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果,這是「非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因緣果報,如來看得最清楚,我們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事實看顛倒了。這十種把這個擺在第一,實在講,有很深的用意。正如同印光大師為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都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這比什麼都有效。如果了解這個事實,他起心動念一定有所畏懼,一定收斂。他知道,我一個惡念將來有惡報,一個善念將來有善果,為什麼不多生幾個善念,何必要有惡的念頭,何必要有惡的行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薩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就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
我們這一生如果生在富貴家庭,或者你從事的行業發財致富了,你會安於富貴;如果生活很貧困,你也會安於貧賤。為什麼?曉得這是自己過去世修因的關係。對於富貴人不會羨慕,他種的這個因,應當受這個果報,我沒種因,不會怨天尤人。自己能夠發憤圖強,富貴我不是沒有,只要我今天種善因,我就能得到。財佈施得財富的果報,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們曉得,我們怎樣做,會得到什麼果報。假如相反,你所得到的就是惡報,惡的報應就不是善果。首先,明瞭十法界因緣果報的事實,這叫「是處非處智力」;就是有這種智慧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種是「業智力」。業就是造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畢叫業。像現在學校裡念書,你在念書的時候,叫「作業」;到你六年念完,叫「畢業」,業就是這個意思。你造作完之後,叫「結業」。「業」有善、惡、無記,分為三大類。「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也不是惡,這叫無記。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把你所造的事業統統包括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業是善或者是不善。這種能力,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哪個地方顛倒?我們會把惡的以為是善的,善的以為是惡的,這就顛倒了。
一切業裡面最善的,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就是念佛。……
第三個是「定智力」。定有很多種,佛法裡面大分,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這是大別的來分,要細分那就太多太多了。佛法裡面也常講,無量三昧。為什麼會說定有無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內有無量的煩惱,外面有無量的誘惑。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這個人,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財絕對不會讓他動心,我們可以說,他在財這一方面得定了。他見到財富,內不動心,外不被它誘惑,他對這個入定了。他對於名,他會起心動念,他在名裡頭沒有定,財裡頭有定。諸位想想,內有多少煩惱,外有多少誘惑,就有多少定,所以這個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們是確實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知道這麼詳細,佛知道得非常的微細,他有這個能力。定裡面,「念佛三昧」,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念佛種類也非常多,像經上大分,給我們分做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而且每一個項目裡面,實在講要細分也是無量無邊的。像這些,我們在經論裡頭稍稍留意就能夠發現,能夠稍稍理解一些。我們非常有幸,能夠選擇淨宗的經典,修學持名念佛,這個實在講,是定裡面上上乘的大定。
第四個是「根智力」。如果有這樣的能力,教學、說法一定非常契機。「根」就是根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往往佛是幾句話之中就能教他開悟,甚至於就能教他證果。這是什麼原因?佛說法契機。根機,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習性。本性,人人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習性就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說習慣成自然,這叫習性。《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相同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惡、苦樂種種不同的差別,都是習性所感的果報不一樣。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們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裡面,我們細細觀察每一個人,一生的苦樂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於夫妻兩個人,他們一生的苦樂感受兩個人也不一樣。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習性不相同。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現在所養成的習性也不相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會契機;不能徹底了解,就很難契機。
「契機」兩個字,唯有諸佛菩薩,阿羅漢也能做到一些,阿羅漢他的觀察能力能夠看到五百世,你五百世以內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知道。譬如我們過去世學佛,修的是哪些經論,哪些法門,他能看出來。現在他教學,把你從前所修學過的經典法門拿出來教你,你很快就學會了。換一個法門,你學起來就苦得不得了,就很生澀。你過去世曾經學過的,你這一世學起來很輕鬆、很容易。佛有這種能力,知道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性、根機,隨機施教,很容易令眾生開悟。
第五個是「欲智力」。「欲」是慾望,我們中國人講的嗜好。每一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這個與過去生中還是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他那個慾望,教他東西就可以投其所好,這也有助於他快速的成長,幫助他,成就他。這個欲不要看輕了,不要認為這個不難,實在講非常之難。今天喜歡這個,過幾天又討厭,又喜歡另外一些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跟前面講的業,講的定,是同樣的複雜。這都是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性有密切的關連,只有佛才能夠看得透徹、看得清楚。
第六個是「界智力」。界是界限,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界分。這個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極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一定有一個極限;換句話說,不能夠超越。好像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程度,他能夠接受多少,他有一個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初果,不會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極限只能到這個地方;他有四果的極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阿羅漢。這就是他的能力有一個限度。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在什麼時候,佛幫助他達到某一個階級,然後再來培養他,再來幫助他提陞,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漸培養、提陞。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極限,中學有中學的極限。佛對於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學能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圓滿的利益。圓滿就是滿足。小根性,滿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滿足他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滿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一個人接觸佛無不是皆大歡喜,因為每一個人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都滿足了。
第七個是「至處智力」。界分是說他自己能力的極限,至處是說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他可以到阿羅漢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至處。他能夠達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佛一定幫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圓初住果位。至處是果位上說的,界是能力極限上講的。就世間法來說,世間沒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學的目標就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因為惡道非常之苦,墮落容易,出頭很難。惡道的防範,大小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教導他,使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美滿。如果他有生天的機緣,佛一定教導他生天的方法,能夠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報。這就是至處,你到達某一個處所。這是佛教化眾生一個標準,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確實應機施教,你有什麼樣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佛一定幫助你,成就你。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大經上說的「佛不度眾生」。確實沒度眾生,因為是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他幫助你達到,所以佛對眾生,說實在話只做一個增上緣。根機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還是自己本能裡頭具足的,佛不過做個增上緣,從外面幫助你,佛又何嘗度眾生?通常我們在經上看到「佛不度眾生」,我們總感覺到懷疑,佛一天到晚盡心盡力幫助人,怎麼說沒度眾生?原來事實如此,我們知道事實真相,這就了解。佛沒有勉強一個人,為什麼?勉強不得的。真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確實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學的。
第八個是「宿命智力」。這是講如來自己的能力。六通裡有宿命通,這是神通的一種。這個地方稱智力,就是宿命通達到圓滿。譬如阿羅漢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達不到。至於鬼神也有宿命通,那個能力就更小。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在中國有扶鸞,也叫扶乩,聽說外國也有類似的。請來這些,都是靈鬼附在壇上起的這個作用,他知道淺近的事情。譬如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說得很靈驗;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謠言、胡說八道。這就是他有這個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個月以內的,有這樣的能力。大的靈鬼可以知道一年、兩年的,再遠他就見不到了。
唯有如來,宿命通是圓滿、究竟的。這個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個人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這叫宿命通。佛這個能力達到圓滿,無量劫之前你的狀況他都知道。前面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眾生哪有不契機?我們今天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不契機,原因在哪裡?對於眾生,不但過去世的事情不知道,他昨天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說法怎麼可能會契機?這就是說明,我們要學佛,最好是找佛做老師,你找到這個好老師,就有辦法了。現在佛不在世了,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有沒有能力找到他?佛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機會,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找他,你肯不肯去找他。如果你要是願意、肯去找他,依照這個經典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找到他。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的人有沒有?古今都有。這可以給我們做最好的證明,確確實實可以見到。
第九個是「天眼智力」。這也是六通裡面的一種,天眼是講能見到。佛的天眼是盡虛空徧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叫天眼智力。阿羅漢有這個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見不到。作意是注意看、仔細看,他看到了。阿羅漢的能力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地步。唯獨佛這個天眼,佛天眼就是講自己的本能。阿羅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恢復?阿羅漢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障礙住。他比我們的能力大,因為我們還有見思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除掉,能力恢復很多,阿羅漢的能力,見思煩惱除掉之後所恢復的。如來果地,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能力完全圓滿的恢復了。他這個天眼的能力,舉一個例子說,無量無邊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他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乃至於將來無量劫之後,那個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夠明瞭,這是他見的能力。
第十個是「漏盡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是自己知道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統統斷盡,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盡智力就成就圓滿的大覺。這是十種智力。十類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我們學佛,實在說就是要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此地。本能以外,佛說得很清楚,「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也得不到,統統是自己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