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蕅益大師法語

(第一講)

阿彌陀佛!各位實修群裡面的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又是一週的週而復始,輪迴中又到了開示的時間了。一開始將這個實修群的定位給大家講過了,後來又有新加入的群友,那再說明一下,這個群定位就是以實修為主,在線上體現。所以在我的設想中,它始終是一個共修堂,非常清淨、淡然、堅持、鍥而不捨共修的一個堂口。

其實這樣的堂口,如果諸位到過廟裡都知道,曾經廟裡邊最要具備的,一個是禪堂,再一個就是念佛堂。所以我始終以念佛堂的定位來對待咱們這個實修群的。那麼慚愧,我自己雖然沒有很好的、非常圓滿的這樣用功,因為每天弘法的事務瑣碎的太多,沒有辦法。可是跟諸位在一起,也讓我得到了一塊共修的加持。

在此之前,也林林總總的跟大家說了一些。既然是一個堂,今天晚上要開始開示,我們開示講來講去都是自己的「知」,自己的「見」。所以今天開始我索性想了一下,以後這個堂的開示,借我們之口來依照佛菩薩、祖師的言教進行,這樣的話大家觀想成,現在我們群裡邊二百二十四個同修,同時都在這個堂裡邊,端身正念,等於說端坐在這裡共修一樣,那麼修習、迴向、懺悔中的間隙,休息的時候來做一個開示,照著祖師們的言教來聞熏,依教奉行。這樣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策發和激盪。比如說今天晚上我們嘗試著有這樣的功用,希望大家能夠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

所以今天晚上,我想首先介紹一段蕅益大師的開示。在介紹開示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蕅益大師是何許人也。

如果對淨土宗深入久的話都知道,蕅益大師是蓮宗的九祖,他是明末清初年間的人物,是在中國整個佛教史上非常傑出的,可以說是一線的祖師級的人物。他的一個字號就叫做「西有」,西方確實真的有,取這個寓意。所以我們今晚就了解一下他老人家的言教。

首先說一下蕅益大師的曾經過往。他俗姓鐘,江蘇人,他父親那會兒為了祈求有個兒子,整整十年持念大悲咒,得到靈驗。母親姓金,夢見觀音菩薩抱著一個小孩授到她懷裡,而生了蕅益大師。七歲開始就吃素,十二歲開始讀書,一開始的時候還特別反對佛法,不相信佛法,而且依照老莊、世間的學問還作了一篇論文叫《闢佛論》,說佛法是假的,佛根本沒有,是這麼一個因緣。所以大家看有意思的很,好多祖師一開始都是這樣的因緣。

後來什麼時候華麗的轉身?就是讀了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蓮池大師的文章。明末清初有四大高僧,憨山德清大師、紫柏尊者大師,還有一個是蓮池大師,再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在蓮池大師之後。他讀了蓮池大師最著名的一篇佛學隨筆《竹窗隨筆》以後,頓然把所有以前所著謬論付之一炬,燒掉了,從此以後悉心佛法。後來參《楞嚴經》中的「世界本空,空生大覺」心生疑情,感覺到覓不到功夫不能相續,沒辦法解決問題。再後來二十三歲那一年決意出家,為了了生脫死,這是蕅益大師在前半生出家前的大概。

蕅益大師出家以後非常精進,他在教下,學教是著作等身的,而且他對教律特別是對於戒律的研習也深有心得。因為他後來的行門主要導歸了淨土,否則他對於戒律的研習,完全也可以稱之為一個律宗的祖師。可見他一生持戒如冰霜的嚴謹程度。

出家的時候,他發了三個誓願。第一個,未證無生法忍絕不收徒眾。就是如果我還沒有得道,得道還不是說悟道,是證到無生法忍的話,他不會收徒弟的,害怕誤導人家;第二個,不登高位。永遠不接受迎請登到高座,不做這樣的事兒。但是後來他自己陳訴是為了慈悲眾生而登座講法,這個事情他後來慈悲開許了;第三個最為感人,寧可凍死、餓死,也絕不會為了長養色身而為人誦經、禮懺、化緣,去求取溫飽,不做這個交易。從這點來講,他就是一個非常高貴有自信的比丘,有信徒來供養,養道可以,絕不會為了回報、長養生命來我給你誦經,或者超度怎麼怎麼樣,來化緣等等,不做這樣的邪命。從這幾點來講,在初發心出家的時候,就有這樣見地,所以說明他性格是非常剛烈、孤俊的。我們常說千古品格,蓋世文章,只有能夠這樣知行合一說到做到,而且非常嚴謹的嚴以律己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當之無愧的祖師,我們的祖師爺是修道的榜樣。

蕅益大師有句話「寧將老僧墮地獄,不做人間應酬僧」。他的一生可以說不入俗流,不顯俗氣。可是,他老人家一生為正法久住,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的。在除了戒律上面的建樹著作之外,他常以「孤臣孽子」自稱,特別是他後來對淨土宗的貢獻,就是結集了一本重要的論典,叫《淨土十要》。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文字艱澀的古文讀得比較艱辛,可是如果一個修淨土的人,不要說修淨土,整個修佛的人不讀這部《淨土十要》就太可惜了。他把所有有關於淨土最切要的著作,結集了十個法本,就是論著經典,特別是論典,經典裡面沒有,論典是解釋經典的。

比如說蕅益大師自己的著作《彌陀要解》,這部論典印光法師讚歎,註釋《佛說阿彌陀經》的論著裡,古佛再來,也絕不能再超出他左右了。所以從這點來講,說明我們可以把蕅益大師的見地和所宣的法義,當作佛宣說的一樣來聽聞、領悟和信受,這是後祖師對前祖師的一種楷定。蕅益大師之所以列為淨土宗的第九祖,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這部獨步千古的《彌陀要解》。希望我們同修們有時間的話一定要私底下研習,至少要熟悉。或許我們以後有機緣再給大家講解。

蕅益大師一生辛苦勞累,求生心切,到五十七歲的時候伺機就坐化了,走的時候依然是盤著腿一坐,面西念佛,而且是手舉起來而逝的。後來門人把他荼毗(即我們說的火化)了以後,結果一啟龕看到大師還坐在那兒,牙齒都沒有壞,就跟鳩摩羅什法師的舌根沒有壞一樣,同一證明他所講的法是真實不虛,與佛無二無別的。

在走之前,廟裡面的常住們就去請問了,說您老人家一生修行,不知道所證到的果位到哪裡?希望能說一番,我們好髮生信心,依您而行。蕅益老人走的時候說了句,「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在「六即佛」裡面有一個「名字即佛」的果位,說我已經悟到名字位了,但是不知畢竟「付何人」,就是沒有到頭呢。名字位的概念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已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開圓解了,在這個地步他所說的法可以說跟佛的知見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學習他老人家的言教就要當佛一樣來聽。

蕅益大師的著作非常的多,特別是有一部散文筆記,叫做《靈峰宗論》。因為蕅益大師一生基本上都住在靈峰,所以後來就依照他所依住的地,給他這篇著作起的名字。《靈峰宗論》是廣泛的採集了蕅益大師平常的一些小散文筆記的一部重要文集,但是非常能夠體現蕅益大師的思想精華所在。

我們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裡面的一小段,為什麼呢?有人評價說,如果我們看《靈峰宗論》,不墜血淚者,其人必無菩提心。就是說這部著作裡邊,一方面是智慧圓滿的稱性發揮,另一方面可以說是婆心切切、慈悲至極的來給後人做開示,特別是有關於淨土的開示法。真的有時候讓我們感覺有猶如點睛之筆的作用,使我們能夠到曾經心所不到之處,讓我們的心往開了打,而他前面用文字方便做這麼一個示,指點,這樣的一個意思。

這是大概給大家介紹一下蕅益大師。當然想細微了解一下的話,有一些書籍或者網上可以去看。這就是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今天我們就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老人家的兩小段話。先給大家貼出原文: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求出要耳。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靈峰宗論》卷二之四,示朗然)」

這段話應該是給一個叫朗然的出家人的開示。因為當時蕅益大師是非常有名的大祖師大德,肯定有好多追隨者,他們問話的時候總是說:善知識,應該怎麼樣修行?包括現在大家也都是在提問應該怎麼用功,怎麼修行,怎麼能夠早日得道,等等諸如此類。他老人家真的總是一針見血,說明我們修行不得力,那麼多的問題,歸根結底毛病出在哪裡?

所以這段話一開始就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首先就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們的毛病出在哪兒呢?出離心不夠。為什麼我也常常講到,我們號稱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心裡又無端的控制不住的,甚至下意識自欺欺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在暗戀娑婆,世間的這個情包括什麼呢?一個是對財色名食睡的一種貪愛;一個是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種種的分別、人情世故、你來我往,就是愛見嘛。所以為什麼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呢?由於在世情裡邊淡不下來,在人世間向外攀緣,時時刻刻我的這個能力,自我的認知,乃至每天眼一睜、臨睡前,都是思索這些世間的事。我這段時間確實也在反省自己,就包括所謂的弘法利生,雖然要認認真真去做,可是還要把它看破、放下,因為依然是娑婆世界的事。這也是修行上一個高一點的甚深見地吧。

如果你淡了一分,在世間能夠放得下一分,那麼必然在佛法上就能得力一分。我們現在沒有到無生法忍乃至諸佛菩薩的境地的時候,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各位同修一定要有這個概念。因為號稱學大乘佛法,有時候就會覺得世間就是出世間,度眾生才能大家成佛嘛!但現在特別是念佛求生淨土,它的修法不能夠混淆的,願的核心就是要厭離娑婆,首先一定要從厭離娑婆開始入手,這邊淡了,那邊才能濃。所以娑婆的在乎度、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才能穩當一分。大家仔細悟,這是最平鋪直敘的法言法義,可是就點到我們心裡,每個人基本上都在這上面出錯,夠不著。

所以,我也想起以前有一個祖師說,你要問臨終的時候能不能成功的超越凡聖、染淨的跨越,你能不能自在的走,就要在平常時在事情中,你的心能不能夠自在的進出不在乎,還是粘著出不來放不下。所以這裡蕅益大師雖然說的話很柔軟,其實答的也不客氣,「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此事只要問你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你不要說好像我是善知識、有名的大德,你來問我怎麼做。人人捫心,是非皆知。

聯想到我們現在其實有時候用功也如此,用不上去,業障重、煩惱重,走不前,到法師的地方聊一聊,相互策發提攜這是對的,聞思修嘛,要如理如法的來聞法。可是修行的事,只能自己管自己,只能捫心自問,只能自己默默地煉心,這個問誰都不知,只有自己知道。

「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你問一千請一萬的法,無非還是讓你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就往這兒修就可以了。特別是念佛的話,我想真是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願生西方淨土中」,你就往這個道上會,真正實實在在的往這上面走,心往這兒貼,就不會出錯的。所以「專修出要耳」。最後這個比喻,我說真的是祖師級別的人呀,確確實實讓我們一點就開,他老人家說好比天平一樣,「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 這頭低的話,那邊肯定就上去啦,這就我們常說的人情淡、道情濃,道情淡、人情濃。

我們在人世間,一個是在五欲紅塵中,要盡量的心往下來冷。再一個,就是學佛是一個很難玩轉的高難度動作,既要你全身心的發心去護持,面面俱到、認認真真去做事,比如咱們這裡就有好多義工菩薩。可是在過程中又要心不為所動,要往出來冷心,抽心。越是事情多、境界廣,那你的心越淨。如果說修行見地沒有祖師們講的這樣的話,越是事情多那我們肯定就越是亂,越事情少才能越淨。其實真正修到高處的時候,是越境界廣他的心越淨,緣境越廣他的心反而越淨,這就是正確的反比例。而我們現在是一個錯誤的反比例,就是世情淡法情濃。

首先這段話講的就是出離心的問題。我們老問佛法上得不了力,還要不斷的解答疑惑,可是大道至簡,真正所謂的問題其實就出在這兒,一個世情一個佛法,看你的取捨抉擇。一切的法門都是方便而已。依著這一段,我們再引出來大師的下一段開示,我們對於佛法的修行,何為方便?哪個層面的方便?這個方便中有總方便,有分方便,有方便方便,有根本方便,有上上方便,看你能在哪一頭,挑的哪一道。

下面我們再分享一段話,是蕅益大師給一位叫王心葵居士開示的一段法言,特別受用。

「法華一經,慇勤讚歎方便,須知有世間方便,佈施愛語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間方便,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羅蜜,四攝四辯,八萬四千三昧,總持等是也。有不思議勝異方便,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弘願,決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將世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券,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不歷僧衹,頓階不退,名絕待妙法也。(《靈峰宗論》卷二之一,示王心葵)」

祖師們的這種智慧,可以寥寥數語無礙的行走於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隨意的信手拈來,自由出入,而且還可以信手拈來就是一個宗旨,就是一個脈絡。所以這段話他引用到《法華經》,《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跟《華嚴經》併稱,一個叫做圓頓,一個叫做大頓。《法華經》叫做圓頓,裡面最著名就是「開示悟入佛知見」,就希望大家都能夠成佛的意思。所以常說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在《法華經》裡面處處講到「開權顯實」這個詞,這個可能大家不清楚,「開權顯實」的意思就是,佛因為要滅度涅槃了,就把原來曾經種種施設的所有法門進行了一個整合,說哪個法門是在哪個部位,是為了當時你們上不來才設的這個台階,不斷的上來以後又在哪裡,中途有一個涼亭讓你們歇一歇,但是到了今天了,我要告訴你們這些都屬於方便,常說的五乘教法、三乘教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叫「開權顯實」。只有《法華經》裡面,最後全講的是圓頓的真實佛法。

但是回過頭來,還要說,雖然是權的方便,可是也不能沒有方便,方便即真實,為什麼?因為真實都是由方便循循善誘進來到真實的境地的。所以,一切的行門法門施設都可以把它化立為方便,但是這個方便是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所以蕅益祖師在這裡講到「法華一經,慇勤稱嘆方便。」我們常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第一句話是這麼一個意思。但是雖然方便有多門,可是方便的次地,方便的深淺,是有差別相的。

所以就這段話,我們再往下貫。首先講到了「須知有世間方便,」這是第一條。什麼是「世間方便」呢?就是「佈施愛語孝悌忠信等是也」。其實就是讓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在世間法裡講。世間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人世間的範疇,人情來往,你我共住,就是這一番世界裡面的情形。那麼我們就依著這一番世間的事情來行這個事,依著人而行人之事。佈施就是饋贈嘛,等於說結善緣。愛語就是不要惱亂人。孝悌等等這就是父子兄弟相互要相守之道,不要違背,有忠誠有信譽。我們對學佛剛入門的人大多都會給這麼講,我們首先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遵守規矩的人。可是它是一種方便,這就是修行法門中的一個法門方便,可是這是「世間方便」。我想在座的同修們,都在曾經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會聽到給你講這些事,好好的去修十善業,這是「世間方便」。

佛法是出世間的,那麼「出世間方便」的境界要提高了,它的瞄準點又不一樣,所修的法門性質就變了。所以「有出世間方便,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

當然祖師給我們羅列的這些,出世間首先我們就要了知苦的存在,所以才要有出離心,萬法皆空,你有「有」就還在世間。所以出世間是相對於「有」的存在,提倡「空」的超越。那麼你底盤就要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無常」的。你把它當作「常」,那就是你永遠要留在世間;「無常」你就知道,噢,原來萬法皆無常,沒有一個我、我所等等這樣概定的恆常不變的主宰性。慢慢的具體方法上也有操作手法。什麼叫做數息呢?就是數息觀,數呼吸,把心安住在自己的呼吸上,慢慢這樣觀心所在,就能夠得禪定,慢慢出世間。因緣觀,觀這個因緣,上次在般若群裡面講到緣覺法修的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觸、受、愛、取、有」,到「生、老死」等等,逆觀這個鏈條,把它從中截斷。乃至還有「遠離知足」等法門等等,都是讓我們慢慢離世間的,沒有一個法門不是輔佐這個目的,不是進行這樣的方便,這叫做「出世間方便」。

如果稍微對佛法有點了解的,知道這個「出世間方便」其實大部分講的都是小乘佛法,當然我們也不要對小乘有貶義,它是基礎。

再下面祖師提到了「有出世上上方便」,我們通常要對大小乘有一個概念,小乘的話把世間、出世間割裂開。「有出世上上方便」,大乘反而是以世間來顯現出世間的功德,你越貪愛就越發在這個貪愛中往下剝,往下捨。所以,「有出世上上方面」,就是所有這些形式上的操作,也可以作為一個方便的路,讓我們到達成佛、解脫的境地。

「十波羅蜜」,就是我們說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六度,再加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大家可以查一下,此處不細講了。

「四攝」就是「愛語攝、同事攝、佈施攝、利行攝」。大家對這個名詞有沒有了解沒關係,以後肯定還有機會細講。「四辯」、「八萬四千三昧,總持等是也」,所有這些大乘的陀羅尼、總持法門、六度萬行都是出世間的上上方便。上上方便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個上上的方便路途,那麼就必須由上上根性的人來修,常說的大乘根性,能夠頓捨,佈施就是要你頓捨嘛,三輪體空等等,這叫做「有出世上上方便」。

講了這麼多的名詞概念,這是祖師們的佛學素養。但是我們聽不懂不要緊,只要把這個脈絡分開,什麼是世間方便、出世間方便、出世上上方便,其實就是常說的人天乘、二乘和大乘。可是在這麼多的方便裡邊,最後蕅益大師列出來「有不思議勝異方便。」整體把淨土一門的超然於方便之外,又包容於方便之中,這樣的一個大頓、圓頓、勝異方便法門。所以為什麼在此又給大家摘錄這一段話呢,確確實實這是我最近更加深的體悟,若非彌陀接引,以深信切願求生淨土,這輩子修行要成就,沒門。而這個方便呢,它又是如此的勝異方便,是什麼意思呢?「勝」就是殊勝,「異」就是跟別的都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說別的都有的我都有,我有的別的都沒有,不一定有,這麼一個叫做勝異。這樣一個法門,是直接把佛的境界拿來給我們凡夫心去修,所以用凡夫心你根本就夠不著,所以叫「有不思議勝異方便」,可是它還是方便。

所以不要搞錯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還是跟這兒一樣,修空性修般若,可是速度很快。不像這兒,有時候越修越倒退,越修越迷茫,越修越找不著北,而且那麼艱辛,走不動,邁不上去,甚至內有三塗,外有魔侶邪見來干擾等等等等,太可悲了。

這個勝異方便蕅益大師就講到了,「信自性中,實有西方。」

講到自性,再給大家提攜一下。什麼叫自性?說一千道一萬,自性很簡單的理解就是真實宇宙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真實狀態中的一個狀態,現前大家在聽法,各自捧著手機,在各自所坐的地方在聽,這就是自性中所顯現的現在的狀態。還有些人根本就拋諸腦後,雖然進了實修群,從來沒有迴向過,根本不當回事,但是雖然這樣,他還在他的狀態,這一切都離不開當下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這就叫「自性」。既然自性中有我們現在所在的東方的娑婆世界,那麼我們一定要信自性中還有西方極樂國土,絕對沒錯,鐵定的,這是方便中要這麼操作,這是第一個,要信。

其次相信「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就是相信阿彌陀佛本來跟咱們一模一樣。各位同修,阿彌陀佛因地跟咱們一模一樣是一個凡夫,而且生生世世累劫以來一樣的造業,一樣的輪迴,但是因圓果滿成熟了以後,現成了佛道了,叫做阿彌陀佛。而且成了阿彌陀佛以後,又乘著這個佛道,就是如如不動的如實之道,來娑婆世界分身散影的接引眾生,所以叫「彌陀如來」。我們要相信彌陀如來他已經成佛了,我們也可以。

「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為什麼蕅益大師字號「西有」呢,他就深信「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的國土,是真實不虛,決定而有,所以他叫「西有」。就是決定有莊嚴的極樂世界就在西方,你要信。

信了以後,「深心弘願,決志求生。」大家看到這句話嗎?特別要緊呀!你知道什麼是「深心」嗎?我們現在也每天做功課,說實話我有時候慚愧的很,覺得我不夠格修淨土,功德都不夠,很多時候捫心自問,到底是不是真的信?每天念念要不斷的勘驗我的感覺,我們被心欺騙的太久了。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哪一念是真的?哪一念是假的?可是我們就覺得它是真的,就是我在想、我在思、我在做、我要怎麼怎麼樣,包括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方便,還得隨順著我們,有「我」,我要「決志求生」,但是你的「深心弘願」決定了你忘我的去求生,恰恰就是捨我的過程,所以這為什麼叫「有不思議勝異方便」呀,他所設置這種的鉤鎖,一鉚一環的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增進道業的設置,我們根本考慮不到。只有這麼走就全部攜帶起來了,就這樣。所以叫做「深心弘願,決志求生」,再不改了,一定不改了,諸位同修千萬不要改了,特別是已經鐵定了淨土的人。

因為一個是知見很容易被轉,現在這個時代,媒體的訊息這麼發達,我們時不時就接受新的信息,佛門資訊,這麼多門派,這麼多的弘法,到處都是所謂的廣結善緣,你能不能hold(把持)得住你的淨土知見呢?這個大背景你靠不住,那麼你福報就不夠,不夠你就一定要注意培福,而不是去貪多。所以說從這點來「決志求生」,那麼「決志求生」呢,他老人家講的就是從「有世間方便」,「有出世間方便」,到 「有出世上上方便」,以至於到這「有不思議勝異方便」的時候,並不是說層層的遞進直到終點,而是這個終點還包括了起點。

下面的話是一個華麗轉身的法義,「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你修的上上方便,大乘佛法修的六度萬行,這都是萬善同修。為什麼在實修群裡面讓大家禮拜、讀誦,最最次的也是十念法或四十八拜,那麼你所有讀誦的大乘經典等都可以一攬子總體的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這都是往生的資糧,「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不僅僅如此,而且「將世出世一切方便,」就是說我們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小乘出離心法、苦空無常法,全部都可以回小向大成為往生資糧。

這就是為什麼永明延壽禪師有一個萬善同修的概念,為什麼我們給大家設立說一定要必然在迴向台上顯現,就是讓你今天所有的功德有個匯總,要不然情分八方念分四路,一天雖然做了那麼多的培福功德之事,你把它搓不成一條粗重的繩子,那麼很可能將來不但往生上不頂事,還害事。所以只要「決志求生,深心弘願」,就等於說我們的迴向深心生起來了,不但是上上方便已經轉成往生資糧了。「將世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券。」

你看,勝券在握了,鐵定了,保險了嘛!所以為什麼再再的給各位同修說,大家一定要每天在這個線上來體現迴向,不會害大家的,我們發心絕不是為了害大家。但是你不買這個帳,不屑一顧,還沒受益反受其損,要把你清出去呢,又覺得於心不忍,萬一哪天迴心了呢,悔之晚矣,有時我們就是捧著金碗討飯呀!所以蕅益大師說的以「深心弘願,決志求生」就是希望大家每天要迴向,一定要迴向和懺悔。

再往下,「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這句話真的是能夠點開無量的無明煩惱和法門分別知見。一旦你發願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所有的世出世間法,念念的起心動念、覺受,全部都是買的往生門票,攢的錢。

所以後面說「不歷僧祗,頓階不退,名絕待妙法也。」「僧祇」是三大阿僧祇劫,修佛道非常非常長遠的時間。「頓階不退」,不退是一個非常致命的指標,大家現在修行不就退嘛。群裡面待不住都有退群之說呀,就是退了道心、退了信心、退了功課,不回不向那肯定就退,這個誰也不要吹牛,必然如此的。所以說「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名絕待妙法也。」大家要體悟什麼叫做「絕待妙法」,就是不容商量,這個法就這麼告知你,你能領悟的了,讚歎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你領悟不了,那就沒辦法,只能夠退回你的原位再往上走,到點了再說,這就是這個手段,這個方便。

所以講道理修淨土真的是沒有問題,不要去問他人,首先你的出離心、你的信願行、世情、佛法,你是不是一個想解脫求道的人?這個鐵定以後,那麼方便中你就要挑一個「不思議勝異方便」,是「點鐵成金」之方便。那我們除了信了再信、再信,真切了再真切、再真切,別無選擇,每天念茲在茲,那麼淨土道業自然成就了呀。你天天這樣拿著斧子往西砍這個樹,樹倒了就必然向西,絕不會向東的。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一段我們非常敬愛的蕅益老人(又叫「八不道人」)的法語,他老人家以這樣一種出格見地,將圓滿法義給我們分享,所以這個念佛堂裡,以後我們開示就遵循這樣的祖師的言教為主。在這兒聽,就等於說我們各自匯聚在實修堂裡面,現場聽蕅益大師給我們講開示呢。我們在聽的時候也要觀想,觀想他老人家這樣的一個聖賢僧的容顏身形,可以說住在我頂也罷,或者說觀想我們共住在一個大的、金碧輝煌的、莊嚴妙相的,如同極樂世界的大講堂裡面一樣。也可以觀想每個人都端坐在蓮華之上,蕅益大師作為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登地菩薩,來這樣給我們講開示。不要以為祖師們圓寂了就不在了,他的色身融入法界,加持從那兒而來?就從我們的信心而來,信心就是對接,就是直通車,就是感應的方便法門。

今天晚上跟大家非常真摯的講這麼多,目標還是希望諸位親愛的同修道友們,確確實實這輩子要了生死還是得緊著點來,得挑著點過。不要以為現在聞法或者說怎樣的話,每天就消遣一下或者說相似的去自在一下,那些到了生死的時候都不頂事,唯有「深心弘願,決志求生」這個頂事。所以大家還是把佛念起來,把佛觀起來,把求生的心天天吊起來,這樣的話,那我們這就是當之無愧的實修群,一點都不亞於現在的道場。

今天就到這裡,又打擾大家的清修了,願以此功德,同生極樂國。

好。南無阿彌陀佛!(三稱),我們下週再見。祝各位同修能夠在這一週內,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都是佛的金口宣說,我們要深信不疑,好好用功,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