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諸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上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剛才看了一下,每次主持人都會說:「由宏海法師領著大家實修。」其實眾所周知,每週四如果不出其他狀況的話,在這裡做這麼一小段的祖師言錄開示,是為了激盪我們實修的。

我想大家在所謂實修的過程中,確實有幾點一定要把握住。首先一個就是出離和慚愧心,你要有出離的積極主動心態,和常要懷一種慚愧、懺悔的心,這樣心比較容易入道;再一個就是積極進取心,要精進上進,始終不要太覺得自己修的可以,常要覺得自己太差勁,別人都已經修的很好了,甚至顯現出來的,沒有顯現出來的,只是就跟過家家一樣,陪著我來、伴隨我來這輩子一塊兒共修。

這樣的話,自己會生起一種積極向上進取的心態,就很容易常在道上,否則心就容易往道外跑;第三個就是念念要觀心,特別是講到淨土法門的時候,說一千道一萬,常能把佛號提起來,或者在平常的日子中,能夠反觀自己的煩惱,等等這些進行對治,都可以的,念念要在這心上。

如果這幾方面能操守的可以,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善於修行的人吧。雖然我們在進行的過程中也會有好多違緣,好多過去惡業的障礙,總是出來一些境界,那都沒有關係,就讓它過去,完了以後,還是繼續進行。堅韌不拔往前走的時候,其實這種進步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易覺察的,但是它是非常快的。怕就怕不上進,每天恍恍混日,有時候又犯業障給自己找藉口,這就很麻煩。

所以,我們所謂實修群每週的開示就是為了在這幾點上,給大家做一個警醒和提拔。反過來,也是大家一起有這個清淨的法緣,相互做增上的一個比較殊勝的緣起。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蕅益大師的三段開示,我想分開來講。前面這一段是講到念佛的道理,後面是講到學教。因為一直提倡大家實修念佛,並不是死板的去否定教理,這是絕不可以做的。還是要廣學多聞,在具體的教理上,學習的態度和具體學教的方法上,特別容易流於走偏,大師也有一些警醒。今天的內容分做這兩個版塊。

首先我們看這段開示,是給一個女居士的開示。大家來看這一段話:

「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彼是真愚癡,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靈峰宗論》卷二之三,示淨堅優婆夷)

大家來看這段話,很有意思。因為我們人在世間基本上都是追求說這個人很聰明,往往還會把他形容成很有智慧,可是世間確實有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佛門裡邊怎麼來形容這種呢,有一點點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煩惱有兩大類,一個叫做煩惱障,一個叫做所知障。煩惱障,斷起來比較粗重,還是容易找的到,可以先行的把它搞定。所知障,特別是倶生的這個所知障,是極其難斷的。

我們這裡講到的「極聰明人」,直白的理解,可以說是所知障的一種體現。因為一個心態比較老實、安分守己的人,他始終有一種自知之明的謙卑心態。可是這個聰明人呀,他這種掌控全局自以為是的我執,是發揮的非常強烈的。所以,具體的表現,首先聰明人是沒有反觀能力的,為什麼被聰明誤呢?往往他只知道進,沒有退,這是其一。

第二個,聰明人因為比較會來事,八面玲瓏。所以,容易被大家的讚歎和恭維心給擊毀,就真的覺得自己的見解知見,一定是有引領性的,一定是正確的。第三個,聰明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他以聰明來支撐性格裡面倔的一面,一旦自作聰明以後,他對所有的意見,其他人的勸告,聽不進去了。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能夠聽別人勸的人,是有福報的人。

這裡蕅益大師就講到,極聰明的人就被聰明誤,他一般生不起念佛求生西方的心來,其實這裡就可以匯到所知障上。為什麼說不能念佛求生西方了,因為教海是非常廣博的,有史以來,淨土宗強調信的這個關口,一直被大家誤會為沒有什麼道理。

但是,他不知道淨土的這個沒有道理,是一個最究竟圓滿的道理,我們隨順佛語就可以了。所以,始終用自己的主意杜譔一下,自己推比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乃至邏輯的等等這些,包括在橫超法裡面教理的推斷,來判說淨土法門的時候,他說服不了自己。總歸這一切體現,就是因為太有主意,太有腦子,太自覺得自己有能力,這就是被聰明誤了。

「而愚人女子」,大家不要誤會,這不是把女眾都比作好像傻一樣,因為蕅益大師是給一位叫做淨堅女居士的開示,其實給這位女居士加持、打氣。

首先說,「愚人女子」好像教理上啥也不懂,甚至平常生活中也不是很有社會地位,乃至主要的人生中也不能作為一個主導掌控者,是非常被動的。但是,「反肯心厭娑婆苦」。聰明人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慣了,他體會不到這個苦。

真正老是在被動的狀況下,來進行這個日常過往的,他往往會覺得娑婆確實是比較苦的。女眾雖然情見上比較重,可是她這種敏感,天生的善良,往往更容易深切的體悟到,人情冷暖中的這種冷酷無情,世態炎涼,所以她能「深求出離」。

蕅益大師在這裡給我們提供了兩種根性,它是有顛覆性的。為什麼呢?我們一般認為,一個人很聰明,天資聰慧,另外一個人什麼也不懂,前者根性是上,後者根性是下。可是祖師講到「當知彼是真愚癡」,極聰明的人反而是真愚癡。「此乃大智慧」,厭離娑婆苦,求出離的這個愚人女子,才是大智慧。

「好惡易分」,就是大家不要在這上面搞錯了,價值取向和評論上面搞顛覆了,不要顛倒了。諸位同修也有這樣的,一旦我們的價值取向、是非標準沒有明的時候,把是當作非、非當作是的時候,大家都會去追求這個「是」,都自以為的「是」,結果這個「是」是錯的。這樣的話,就容易這裡講到的「自昧也」。其實自己把自己給搞顛倒了,失去了這個大利益。這是這一段話。

蕅益大師為什麼在這裡講這一段話呢?就是說,在他生活的時代,很多人看不起念佛的,用教法來攪局,用其他的這種暢快、或者頓悟、或者嚴謹,這種法門裡邊一些特色,來對淨土進行排外。

大家慢慢的看一下這一段話的後半部分:

「每見儱侗瞞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遇著老實念佛的樵夫、農婦,亦教參禪。推來拽去,自供撫掌。此輩老實人,認作誠實,破壞善根。究竟參又參不來,念又念不熟,腳跟不穩,心事徊徨。噫!亦可慘矣。」(《靈峰宗論》卷二之三,示淨堅優婆夷)

蕅益大師講到「每見儱侗瞞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我們都知道善知識,大家都希望親近一個有教德、有證德、有悲德,這樣的一個德行兼備,有教、有證量的,那麼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善知識。

那我們現在來講,可能這種大善知識,大家的福報不夠,很難招感來。所以說,能夠具足佛法教海中,有一個正知正見,然後勸大家增加出離心,能夠好好的去用功學教,老實修行,這就算是可以依止的善知識了。

那麼善知識是有假的,「每見儱侗瞞盱大言欺世」。這種善知識不是真正為了讓眾生好好的了生脫死,修學佛道的,他所有的言行為什麼服務呢,你看,這叫「儱侗瞞盱」。「瞞盱」說成現代話就是忽悠,完全不顧你的法身慧命,不顧眾生住持法道該怎麼樣,他只管現前能夠忽悠,把你給揪住就行了。

「大言欺世」,「大言」就是好說這些。別人不是不會說,也不是不敢說,而是覺得說出來,一個可能會壞亂佛法,再一個誤導眾生,所以真正的善知識,有些話是不說的。

那麼這些假善知識,他就喜歡「大言欺世」。這些我已經講到不是一次了,我再給大家講到這個印廣法師,還收了些徒眾,大家出去了不要說,心裡有數就可以。他這個言行可有意思了,到處給人家授記,還多少弟子,什麼四大金剛。後來東林寺的大安法師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是批判了他一段,說你懂你就說,你別瞎說。

我無意中得到一本書,印廣法師的一個弟子是河南的比丘尼,這個弟子在講《法華經》的時候說,千百年來,所有人都沒把《法華經》講好,意思是說都沒有明白,而且把《金剛經》、《彌陀經》、《藥師經》都說成是最圓頓的經,說這是錯的。

一切經典都不圓頓,只有《法華經》圓頓。這種語言說起來好像發前人所不發的,問題是她自己說的這些話在壞亂佛法裡邊的「功德」,可以說是排名第一。後來還說:「有些事得怪佛,也不能全怪佛,佛也沒辦法。」等等這些可以說是「瞞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披著這件衣服到處去作亂害人,這還是屬於可以辨別的。

還有一個是什麼呢?就是不考慮眾生根性的,只管現前以我的主觀臆斷下面,說我要怎麼,弘揚什麼法,不考慮到所有現前來的這些有緣眾生的根性。「遇著老實念佛的樵夫農婦」,他沒有能力,因為參禪是上上根器的人,才能夠到達這個向上一路。學教,就現在來講,首先古文功底要特別好,甚至有些經典都是豎版,沒有標點符號,頓在哪裡都不知道。碰到這樣沒有這個能力的人,本來念佛還念的很好,其實人家的狀態是非常好的。

那麼他也教他,「亦教參禪」,祖師這裡講到,「推來拽去」,就是由著自己撥拉,隨便在裡邊擺弄。「自供撫掌」可是說,就是供自己來迴手在那裡邊撥弄,自己來完全執掌控制這些人的思想和認知。

那麼反過來,這些根性的人本來是老實人,又有恭敬心,所以以為誠實,就「認作真實」,覺得應該聽他來講,應該隨著他學,就「破壞善根」。最後的情形,「究竟參又參不來,念又念不熟」。參禪參不上去,念佛念的不老實了,又三心二意了,覺得聽了那個法了,這就「腳跟不穩,心事徊徨」,心裡就是蠢蠢欲動。「噫!」,這裡是一個感嘆詞,就是太慘啦。「亦可慘矣」就是太倒霉了。

一個修行人,沒有契機契理、非常精準、穩的把法門選擇好,和修行狀態調整好的時候,是很慘很慘的,這個我相信諸位同修也有同感吧。有時候我們遇到違緣,或者曾經的學佛路上有一些搖擺的時候,一顆想修行了道的心,被肢解的是支離破碎,又不知道應該如何,這個時候煩惱就會越來越層層遞進,翻騰不停了。

我們再往下看一段:

「吾勸汝咬釘嚼鐵,信得西方及,切切發願,持戒修福,以資助之。‘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須疑。彼無恥邪師,敢誣先聖,輒肆翻案,只益露其惡見耳。何嘗翻得古人定案哉?」(《靈峰宗論》卷二之三,示淨堅優婆夷)

「吾勸汝咬釘嚼鐵」,這個女眾估計就是碰到這樣的情形,所以蕅益大師就說,我勸你「咬釘嚼鐵」,就是把這個心給踩死了,「信得西方及,切切發願」。然後,「持戒、修福,以資助之。」勸這個居士不要三心二意,因為現在她的心可能搖擺不定。說你只要信的唯西方是圖,信得及,切切發願,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天,我這裡還有弟子過來說起了,我很支持他。為什麼呢?他說:「管他呢,其他的我也不想那麼多了,先去了極樂世界再說。不要想說下輩子,以乘願再來為底盤,好像描繪著下輩子要來了,怎麼怎麼度眾生。」我說這是對的,因為我們現在說是說乘願再來,其實下意識都是不想去,而藉口「還來」,捨不得娑婆,捨不下嘛。

所以說,一個真正修學淨土的人呀,盡量還是根本就不要發下輩子還來這兒的心念,一念都不要生。祖師們講,再怎麼好,哪怕出家為僧,一聞千悟,開悟了,得大總持,做大祖師,都不要生這樣的念頭,有這樣的念頭就是偷心沒有死盡。所以這叫「信得西方及,切切發願」。

持戒和修福是淨業往生的兩大輔佐資糧,《觀無量壽經》裡邊的「淨業三福」主要講的就是持戒和修福。所以祖師們開示絕不會違背經典的,而且還講了永明延壽禪師的這一句,「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麼一句話是朗朗上口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往往聽著都覺得好是好,就是自己心貼不上去。

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覺得說,希望祖師們、佛菩薩加持給成就因緣,能夠有一個有禪、有淨土的佛心慧眼,其實這都是妄想。你說參禪,當你有想開悟的心的時候,已經離禪遠的不知道多少了,有參的時候就不在禪了。所以,這個文字表達和真正的用功,非常的難操作,這個般若空性是極其的難證入。

現在不要說參禪悟空性了,學教又理不清楚,最好的狀態就是依著自己所學的教,那麼先把淨土給信受、行持起來,再有一點點時間花在這個百分比裡面,比如說,七分和八分的時間來念佛,兩分、三分的時間,來隨緣認真去學習法師講教,再往淨土上匯,這是比較好的狀態。

但是大家一定要有這個見地,只要你咬死了淨土,只要去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一切經教,一切公案參究,沒有不一目瞭然,頓然心開意解的,這個一定要具足信心。所以,「此千古定案,汝不須疑。」不要在這上面再糾結了。

「彼無恥邪師,敢誣先聖」,可能是又有另外的一個所謂的善知識,在牽引這個女居士修其他的法門,或者又說淨土法門不對怎麼怎麼樣。「彼無恥邪師,敢誣先聖,輒肆翻案。」大概就是說,又把祖師們常規的話,一直引用了成百上千年的話,他在那兒說這其中不對,哪兒有這個問題,乃至說不是他說的。

在生活中真的是常能遇到這樣的人,在我的視野內也常有,他是不隨順佛菩薩的教典,不隨順祖師的誠實開示乃至傳統的常法,專門在這些大級別的人裡邊找茬。

要麼找著祖師相互之間的觀點相左的,然後自己寫一篇文章,最後推出來這篇開示是假的,那篇開示不是他說的。那麼已經很信受祖師開示這種千古名篇的人,一聽以後非常心如刀絞,覺得難道自己相應這麼久,是假的嗎?或者又說哪一部經典是假的,乃至說哪一部經典翻譯錯了。

祖師們都是開了圓解,得了大通的人。我不知道講這個話適合不適合,我們有時候看祖師的開示,比如講歷史的公案,大家不要以為他是學的知識,或者說腦子裡面流露的這個法義,他是現前境界同體而觀的。所以,他講歷史上的一些對錯什麼的,如果他沒有說,就說明這個是對的。

那麼,現在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依照自己的主意,拿捏一些證據出來,說當時說錯了,這是最亂人善根,壞人正見的。難不成祖師們不如你看得清楚了解的到位?他為什麼不說呢。所以我們以後在學修的時候,在這個上面一定要注意,有這樣的因緣,要擅於抉擇判別。

「只益露其惡見耳」,其實就是把他自己的這種狂妄自大,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覺得千百年來沒有祖師能發現了,他發現了,沒有人能說的,他說的到位了,而且還證據確鑿等等這些,只能夠把他的尾巴露出來,「露其惡見耳。何嘗翻得古人定案哉?」自以為一鳴驚人,千古年來的定案,他能夠有理有據把它推翻了嗎?做不到的。真理是需要真修實幹來演練的,他真是有利益眾生功德的話,那麼存在就是合理的。

這一段講到念佛,是給一個念佛的女眾開示,勸她不要在這上面犯糊塗,以此供養給大家,希望我們也不要在此上面犯糊塗,這是其一。

再一點,下面我要再引用一段開示。講一個前提吧,就是大家也切莫理解錯了,淨土並不是反對行人學教,而是希望能夠以信、願、行三資糧,一門深入,盡量把時間用在念佛的實幹上來,這是真正的往生資糧。那麼你的這個教理支撐,也一定是要夠用,說服自己的,如果你在道理上有些懷疑,就要去教海中採集營養來滋養自己的信、願、行。

所以,有時候特別無奈的一件事,就是眾生一個通犯的毛病,他聽說左,他就說右不對;他隨了右,就認為左又錯了。可是大家要曉得,祖師們的一切言教是在糾偏的,我們聽了開示以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假如有些偏頗的有可能你會容易滋生出來,那麼在這方面你就注意,不要讓它滋生;假如有些地方你已經做得狀態不錯了,那就循著你自己的感覺堅持。不要聽了這個今天這麼說了,就反對昨天那麼說了,或者這個這麼說了,就認為那個那麼說了不對,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常說一句話,祖師的開示能不能聽懂還在其次,一定要聽對,善解法意,善解祖師意。否則,不但自己受用不了,你這麼一認為,給別人溝通的時候,也會誤導人家的。

所以,首先學開示要這樣來學習,那麼從學和修、教和悟、乃至行和解上面,我們一定要把它一分為二的、清楚的,不要混為一談。對於教的態度,要認真去聞思,那麼聞思完了以後,對於教不要在知識上去了解,而是一定要消歸到義理的解悟上來,這是我一貫學佛、學教的一個原則吧!

所以學佛和佛學的概念,就是意在於此。不是說大家都不學佛學了,但是不要把他學成佛的學問了,而是要學成佛的方法,體悟到自心上去,這樣用身心去依托在那個上面往前走。

我們再看一下蕅益大師後面的兩段開示。比如說講到學教,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教理是非常偉大,非常宏博的,讓每一個佛弟子的心都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為什麼說多聞多思,才能夠法隨法行呢?

所以,教理是一定要聞的,那麼聞教的時候,我們要生起一種怎樣的心呢?絕不是說,學了兩本經、看了兩本論以後,就隨便指點江山,判斷正誤等等這些。而是一定要把佛法的整個一代教法所描繪的境界,所說的義理,前因後果等等,要生起一種渴仰心,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仔細的用心體悟。

我們來看這段,這是給一個姓陳的居士開示的,回復他的問詢。

「力疾草《法華會義》,七旬告成。然每一念及佛道深遠,未嘗不涕淚交流。昔溈山三作國王,遂忘宿命,戒老一念偶誤,復為坡仙。證斷之難,固不待言矣。」(《靈峰宗論》卷五之二,復陳旻昭)

這一段大概是講到怎麼樣應該學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那麼蕅益大師就告訴他,學教是可以的,但是學教要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來講,他說了自已「力疾草法華會義」。《法華會義》是蕅益大師的一篇著作,這個著作「七旬告成」,大概寫了七十天,是解釋《法華經》裡邊一些義理的。「力疾草」大概是全心盡力的,也非常的謙卑,好像是拿不出手,草草的意思。

這是他用七十天的時間深入教海,註釋《法華經》時候的一個心得體會,這裡跟這個起問者分享教理在他心中的功德作用。

「然每一念及佛道深遠。」大家要看到這個「佛道深遠」,「佛」就是我們說的覺悟,悟或者證。「道」可以理解成我們這裡所說的教。那麼從教到悟、到證是非常深遠的,千萬不可以為吃了點皮,就全體形容它整體的味道,核心的酸甜,就給它陳述上,不可以這樣。

「每一念及佛道深遠,未嘗不涕淚交流。」這才是深入教海的人,真正意識到學佛之難,福報不夠,智慧不足呀!入不進去,悟不出來呀。

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的是佛教史上一流的,可以說大悟性大聲名的禪者。首先,「昔溈山三作國王,遂忘宿命 。」這是什麼意思呢?「溈山」,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就是常說的禪宗裡面很有名的溈山靈佑禪師,他在修學過程中,三次當了國王了,就把過去修行的功德「遂忘宿命」,就是說給迷了嘛,宿命通就給打失掉了,前生後世就等於說從中阻斷了,而沒有通了。你看,這個輪迴中多可怕!

第二則是說到一個戒老,「戒老一念偶誤,復為坡仙。」佛門裡面有一個大禪師叫五祖戒,他的悟境是非常之高的,特別有名。「一念偶誤」,就因為發心中一念,大概是貪戀世間的才華,可能這個祖師當時跟有名的文人墨客來往,有一些才華上相互的切磋,所以就「一念偶誤,復為坡仙。」

後世就轉成蘇東坡了,大家知道蘇東坡前世是一個大禪師,那麼就把這個所有修行的禪境,就化成世間的名和利,乃至才華才情。

蕅益大師講到「證斷之難,固不待言矣。」就是說斷煩惱、親證所教裡面所形容的境界,哎呀!真的是說不出來了,太難了。這是這兩則。今天給大家講兩則故事吧,這是很有名的兩個大祖師。

下面他更把阿難給拉出來了,這是在三藏裡邊的經藏,講到阿難對佛有一次的自以為是。原文如下:

「又憶經中,阿難白佛:‘十二因緣,特易解耳。’佛語阿難:‘莫作是說,除佛一人,餘不能盡因緣性海也。’遂舉往事以訶之。昔有阿修羅子,語其父曰:‘大海特淺淺耳。’父曰:‘我身長七千由旬,以幻術故,變為十六萬八千由旬,乃窮其底。汝年幼,身僅七百由旬,又未有幻術,何藐視此海耶?’子不信,投身入海,沒溺洪波,幾至喪命。父以幻力接出,喘息僅存。佛語阿難:‘往昔阿修羅王,即我身是。阿修羅子,即汝身是,汝昔輕視大海,而受疲苦。今復於我法中,輕視十二因緣甚深法海,當招惡報。’於是阿難慚愧改悔,誓不於法起輕易想。至如來滅後,方辦大事,傳佛心宗。此解悟之難,又豈容藐忽哉!」(《靈峰宗論》卷五之二,復陳旻昭)

第一句,「阿難白佛。十二因緣。特易解耳。」阿難對佛說:「您說的緣覺所修十二因緣法,是非常容易的,我一下就了解了。」十二因緣,大家都知道,是人的前生後世中十二個次第,從過去的無明、行,這輩子有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又有來生的生、老病死等等,十二個階段,就是說人的三世輪迴,過去因現在果,現在造因將來又感果,十二個階段。

阿難聽完,就以為一目瞭然,說這太簡單了,我一下就明白了。結果,佛就告訴阿難說:「莫作是說,除佛一人,餘不能盡因緣性海也。」大家來看,佛就呵斥阿難:「你不要以為你了解了。」我們也想想,千萬不要以為對教法都了解了,說實在的,真的是連一點點皮毛都沒有學到。

這裡為什麼佛說他不能夠這樣以為呢?因為真正的因果因緣中,此果、此緣、此因,彼果、彼緣、彼因,中間穿插的干擾果、干擾因、干擾緣等等這些,這個先報了,那個還沒有牽;另外一個已經受報得熟了,又在種因的時候,其他同伴的另外一個原來一塊兒的,可能它還沒有感得果來報。

我形容一下,前後這種就跟百千萬個人跑馬拉鬆一樣。一會兒這個進來,一會兒那個進來,一會兒這個退了,一會兒那個退了,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了,來來迴迴,你說不上來這是怎麼回事。你就以為一目瞭然說,就在這條路上,大家這麼多人,就以為弄清楚了。這種微細的差別,你看,除佛一人,其他的都不能盡因緣性海。因果不可思議呀!

大家想想,這輩子為什麼遇到這些人?為什麼經過這些事?這些事中又有事,一件事出來的時候橫插來一件事,那件事又把這個轉了,轉的時候又認識新的人,也不知是善緣逆緣,總之一切都是未知,等等這些無盡的緣起搞不清楚呀!

每個人的心念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會冒這些念,這都有前因後果。這個念頭怎麼來的?所以說,一念又一念,你根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佛就在這裡「遂舉往事以訶之」,以前有一個阿修羅兒子,對他的阿修羅老爸說:「這個大海太淺了。」結果阿修羅父說:「我身長是七千由旬」。一由旬有我們一般的四十里到八十里這麼長,「以幻術故」,這裡的幻術大概就是通吧,「變為十六萬八千由旬」,才能夠把那個大海水「乃窮其底」。

說你這麼小,現在的身高僅僅七百由旬,大家看阿修羅的福報有多大,兒子的身高就有七百由旬,還沒有幻術,你怎麼敢藐視這個海呢?這個阿修羅的兒子就不信,突然間就投身入海,結果「沒溺洪波。幾至喪命。」差點兒在海里淹死了。

最後,還是這個阿修羅的老爸,以幻力把他給接出來,才「喘息僅存」。這一段話講的是這個典故。

為什麼佛說這一段呢?佛在經典裡面告訴阿難,我以前就是那個阿修羅王,這個阿修羅子就是你曾經。阿難和佛有一世他們倆同做阿修羅的時候,是父子關係。由於你輕視大海「而受疲苦,今復於我法中,輕視十二因緣甚深法海,當招惡報」。

你看,對於教理首先不能以為很淺顯,再者不要以為輕微學一下,就以為已經到了法源窮底,就已經入海探幽了,就已經很深了,太差的遠了。阿難這樣才慚愧、改悔,從此就不對經教法起輕慢想了。你看,直至如來滅度以後,這裡蕅益大師才「方辦大事,傳佛心宗。此解悟之難,又豈容藐忽哉!」就是豈容你藐視它、忽略它嗎!

這兩段,一個是藕益大師講了兩則故事;另一個,又引了佛在經典中跟阿難的一個過去的本生故事。這故事他通歸要說明什麼呢,頭一句總結是「證斷之難,固不待言矣。」就是證果、斷煩惱,這是真修、實證;第二句是說的「解悟之難,又豈容藐忽。」這第二段說的是解;那就說明我們常講到的有兩種,一種叫做證悟,一種叫做解悟。

大家想想現在解悟能有幾分?證悟就更談不上了呀!所以整個這些信、解、行、證,都是三藏法海、教海,給我們提供出來的一個路徑,佛道深遠呀,你要好好的走,認真的走,要辨別方向的往前,不敢停歇、懈怠,不敢走偏了呀。

從這一段話這兩點來講,我們要知道,不管是不是學修淨土,對於教典的學修一定要抓穩姿態;再一個就是要有稀有難得心,深入法海。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確實我們在皈依諸佛法藏的時候,就是要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

不要以為說,你一下子就掌握了多少佛法,或者一下子就可以去點評了。永遠都要說,佛說的法如大海一樣,我太慚愧了,只撈到一滴水,好在這一滴水跟大海水是一樣的水,就是淨土水。不要以為抱著淨土水,就拋棄其他的水,其他的水跟淨土水的元素、成分是一模一樣的。

而且沒有其他的水,就沒有淨土這一滴,沒有淨土這一滴,你就沒辦法代表所有的水,沒有所有的水,你就沒辦法抽出來這一滴,永遠都是這樣來學修。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一個,雖然我們行歸淨土,但是要記住,還要有教海的支撐,但是學習教海,就是一定要有解悟,更邁向證悟,是這麼一個路線。所以,聽到這裡可能大家也明白了,學習佛法首先以行門為根本,其次就是在學習教理的時候,一定要往義理上會,不要往知識上會。

這個是非常非常不經意就會忘失掉的。如果說整個佛的教法裡邊,它有一些特色版塊。有專門講行門的,像禪宗、淨土、止觀等等這些,就是實修;那麼還有一些是為了給願力、發心做資糧填充的。比如說大乘經典裡面,依照著佛菩薩的發心怎樣怎樣,雖然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用心調動起來,像他們那樣的去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高處著眼,這是又一點。

再一個就是所有的教法,剛才講到往義理上會,是怎麼個會呢?就是聽到這個道理,突然間,你覺得曾經沒有這麼想過,沒有這麼領悟過,我特別不喜歡用理解這個詞,我希望我們學習教法要用領悟。一旦領悟的時候呢,這個法喜會滋生出來,那麼你就自然下意識的,把身心世界依附在語義描繪的語境上,其實這就是修觀,包括念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就是要往義理上會,不要往知識上會。

那麼縱然學了一些知識,也千萬不要藐視佛法,就是不能說,基本上你已經成竹在胸了,不敢有這樣的一種見解。這種見解生出來了以後,前面我們頭一段裡面講到的,很可能容易滑落到就成為一個假善知識,給人家在那兒弄去了。

所以我想,學習佛法真正的目標,一個勸信,另一個起行。勸信、起行必須要依附深入教海,或者有融會貫通的能力,至少在空和有、性和相、因果輪迴和諸法空寂,等等這些上面,一定要有這個總持的悟性,然後再以這個悟性舒展開來,去會通一切的經典言教。我想,這對於諸位居士同修來講特別難。因為說實在話,學習教典的悟性上,真的是一般的男眾比女眾容易,出家眾比在家眾容易,這個我已經觀察了好久,確實如此。

那不管怎麼樣,我們首先死心塌地到淨土一門上來,然後不要輕意被一些高妙的東西所轉。比如說,我們現在一塊來學佛吧,就修淨土來講,就是能夠讓你飽的東西,直接現成的就讓你吃,動都不用動,只要你拿起筷子老老實實吃,那就是為了飽嘛。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凡夫心、眾生心他有一個毛病,他喜歡主觀能動。

這個時候會出現個什麼情況,比如說又提供一個場面,讓你自己來做。哎呦!你就覺得,原來無所事事在那兒吃,你吃不下又不想吃,又覺得沒意思。那親自參與進去做的時候好像有那麼幾分意思了。稍微自己切個菜、洗個碗呀,圍個圍裙在炒瓢裡面站一下,很多人就好奇心,想這麼弄一下好像馬上感覺就來了,呦!這個才好,光在那兒坐著吃有什麼意思?大家得動手。

問題是什麼呢?現在幾乎沒有人真的能把一頓大餐做成,現成的放在這兒,最後還讓你吃得飽。你如果是最後能夠做得好,放在這兒吃飽了也行。絕大多數基本上都是切完菜就累了,不想做了,炒完菜就膩了,不想吃了。那麼,從為了吃飯、為飽的角度來講的話,大家想想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講一個比喻吧,我們現在有時候覺得淨土太單調,大家千萬不要聽錯了,以為我在呵斥反對,就是有可能比如說,又去學個加行、密宗,乃至學個南傳的奢摩他、毗婆舍那,確實有一些觀心、內觀等等這些他一下就有感覺,好像比念佛有感覺。問題是你最後端不到那一碗,真正能吃飽的感覺,到不了那兒。佛道深遠,你到不了那兒。縱然你剛開始切了點菜、洗了菜,覺得非常有情趣,沒有意思嘛,最後你還是飽不了。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坐在那兒吃就行了呢?

總而言之,說了又將近一小時了,供養大家這個法義,希望與諸位同修在往生的路上,還是能夠依然如故。一切的世間煩惱、逆境都隨他去,只要我們想往生,盡量念佛就可以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