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阿彌陀佛!各位實修群的同修道友們,晚上吉祥。

如約而至又到了週四,希望跟大家在這一段的佛事中,再有一個更好的增進。從見地上而言,有一個提升和法的加持。從修行上來講,再多幾分激情,對治我們每日悄然而生的疲厭和懈怠之心。

所以,今天我們再把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跟大家做一個講解。這段開示是蕅益大師回答卓左車居士的問話,可以說是《靈峰宗論》的核心眼目,也可以說是蕅益大師傾其對於教下原理的瞭如指掌,和融會貫通的智慧海中,又攜宗門下的這種暢快淋漓合在一起,對一位有一定水平居士的問話,所作的一段特別到位的開示。所以今天這段開示,可以說是給大家上的一個快餐中的大餐。

背景是怎樣的首先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在中國的佛法流傳中,雖然有那麼多的宗派,可是最主要的兩個就是禪宗和淨土。隨著隋唐時期開始,教理的蓬勃發展落在具體的實修中,後來主要依附在禪宗,等於說在宋代時期禪宗是特別的出色。那時候都是上上根器的人,由於唐朝的教理髮展,種的好因,到宋朝時候果就結起來了,動不動一下就開悟。所以是處在這麼一個,整體佛法真修實悟的水平層面,比比皆是這樣高人的時候,對於淨土來講不能說隱吧,至少跟禪宗是持平的。一個是上根器的人中是少量眾,但是特別的出彩;另一個是普羅大眾三根普被,所以顯得比較的瀰漫。

後來再往下發展,宋代以後,禪和淨因為在具體的修法上存在天壤之別,就有一些相互的誤會出生。一個,從人的功利心或者虛榮心來講,總會好一個玄妙、痛快、直接、頓悟,根器是上的等等這些,大家都覺得在佛法的根機上好像這也是屬於上品。念佛它非常簡單,而且誰都可以,在這種沒揀擇的情況下,好像大家都不太抬舉,有的甚至認為這別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法,引誘大家多念佛,但並不一定能夠成就一樣,出現了這種不正確的知見,衝擊淨土法門的殊勝方便。

所以,一直到宋、元特別是明、清的時候,調和禪、淨的衝突這種矛盾,是歷代所有弘揚淨土祖師們的一個重中之重,很多開示都是針對這一點而來。除去永明延壽禪師的《宗鏡錄》,後來到了蓮池大師、憨山大師,還有蕅益大師,乃至後來的徹悟禪師,包括印光法師,他們都是宗門下大開圓解,明心見性以後,才能夠回過頭來圓融無礙的弘揚淨土。所以他們對於淨土的見地也能夠低,更能夠高,高到把它究竟圓滿的跟禪宗融合為一。

今天這段話就是把淨土和禪進行一個比較,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立足於,它這個比較絕不是相互排擠,也絕不是要把它們和成一團,而是知道禪之所以然,淨之所以然,禪依然是禪,淨依然是淨,禪、淨即相即又不相離。既不能完全攪成一團不分彼此,那就壞了法門了,也不能完全看作兩個。而且淨和禪是相互包容,相得益彰的。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來學習今天的這一段話,來看原文:

「上堂則超佛越祖,接眾則權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墮之窠臼。致禪、教、律,及淨土諸法,俱失綱宗,俱成實法。智者無所適從,愚人蔑棄一切,有自來也。佛言:‘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如今弄虛頭逞精魂漢,一味胡言亂語,定不如真實參究念佛底人。(寧為上上人撥無淨土,令悟即心。不應為中下人收作權乘,破壞真法。況法王於法自在,隨時應機,自無陳見。何必依他古宿,揚禪抑淨?)伏乞豎吹毛劍,擊塗毒鼓,大轉法輪。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後一錘?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靈峰宗論》卷四之一,答卓左車茶話。括號內內容為法師在群內開示時刪節的部分,此處將原文補充出來便於學人參考)」

這話的起源是這個叫卓左車的居士,他對於教內的情形瞭如指掌,而且對於禪門、淨土都有自己比較到位的見解。所以他當時首先表達的第一個層面,現在的具體情形是怎麼樣子。

他說,「上堂則超佛越祖,接眾則權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墮之窠臼。」這是什麼意思呢?廟裡面的法堂是登堂說法的地方,又叫「獅子窩」,有時候法堂就設在丈室,我們現在有時候去參加一些法會,上堂說法的時候都會有上堂法語,每一句話都是法法頭頭,就像這個向上一路,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上悟,向道上會,向了不可得的真如法性上去悟,一定要悟到那個境界。悟到這個境界是很難的,可是你不能由此就遠離它,所以每天的二六時中都要把心往這兒用。上堂時候講的法語,等於大家正在用功之時,幾句話說出來以後點卯一樣把大家點醒。所以這些語言要非常的圓融,也要特別的犀利。因為它的功用就是下狠手,鏟石路,把我們的分別、妄想等等這些給你杜絕斷掉,才能夠出一個桶底脫落的清清白白,明心見性。

這些話是非常圓滿的,說的超佛越祖。以前有的上堂法語說的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喝佛罵祖等等,都是凡夫的分別,都要把它去掉。甚至還有的人更加出格,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藍毗尼園降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他就說:「讓我聽見的話,一棒子打了還要餵狗吃。」等等這些特別超情離見,鏟石路的話,總之就是一個不落尋常之見。在言下讓聽者大悟,把你一下子給洗乾淨,清白了。

可是後來,因為不是人人都能言下大悟,所以只有在上堂的時候,說的非常到位,因為可以照著祖師們的說,或者自己往那兒會,把它講得明白。可是說跟做不一樣,真正具體的生活中,不是每個人來了都能夠領悟這個法,所以「接眾則權引中下」,具體生活中來了有皈依的、有學法的時候,世出世間法都要講了,不一定完全是絕待的圓妙心法。甚至具體情況是很少講圓妙心法,只能夠說你今天做點好事,修點功德,乃至生點出離心,或者修點觀法等等,常打坐誦經,這就算好的了,所以叫「接眾則權引中下」。

這是「此流俗宗匠」。這裡的「流俗」雖然表達的是大家都這樣了,已經上不到那個位了,好像都退下來了。但是這個「流俗」指的現前的情形都是如此,很不堪一樣。我們千萬也不敢認錯了,真的認為自己好像也很不堪。那是在宋朝以來高人林立的情況下,開始慢慢的往後退,所以就成了流俗了。就是後面講的,並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到心法,沒開悟。上堂說法只好照著開悟的祖師們說,下來接眾的時候還是按照人情來接,在這種情況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墮之窠臼」,基本上都是這麼一個狀態。

再往下看,「致禪、教、律、及淨土諸法,俱失綱宗,俱成實法」。導致這個後果是什麼呢?就是把教外別傳法完全拋之腦後,一步一步的到了什麼地步呢?學禪,也是學一些現成的祖師說的話,自己沒悟到那個境地;學教,也是分別名相沒完沒了;學持戒,也是死執戒條,乃至四科,不知道戒的精神;包括淨土,也是有向上一路的內涵在裡邊,他都不知道這個內涵。沒有這個見地,都成了實法了,每天卷到這裡看上去修了。從禪宗來講的話,著相修行百千劫,都不如無相修行一念間。

後來導致「智者無所適從,愚人蔑棄一切」。大家一定要看到這兩句話,不知道天高地厚愚癡的人,才天天踏有談空,說吃肉喝酒、行盜行淫都是無妨般若,無非都是法身等等,愚人才好說這些話。「智者無所適從」,也沒有辦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問蕅益大師,「佛言,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如今弄虛頭,逞精魂漢」。在那兒胡言亂語,說這些不負責的,並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亂說一通,結果還攪得人家,不讓人家老實念佛,而且也不知道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禪和淨土兩個東西是合的,到最後究竟指歸的時候是一回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說你天天在這兒瞎說,也沒悟道,還不如真實參究念佛的人。

既然有這樣的情況,這個居士的問題就來了,請蕅益大師開示。「伏乞豎吹毛劍,擊塗毒鼓,大轉法輪」。「伏乞」就是頂禮膜拜,希望蕅益大師能夠「豎吹毛劍」,就像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豎起來,砍斷煩惱,砍斷邪知邪見,砍斷權乘小法。「擊塗毒鼓」也是一個比喻,以前有一種毒藥塗在鼓上,只要這個鼓一敲起來,所有中了毒箭的將士們,自然而然在鼓聲的反作用力下把毒箭給拔出來。也是讓蕅益大師開示真正的無上妙法,去除大家的煩惱分別,大轉法輪。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個,「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這是什麼意思呢?既然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的,首先還有禪宗的根器呢?就應該有「通身入理向上一路」,不要說那些事上怎麼用功等等,也有「向上一路」悟到絕待境界的。「毗盧頂上」是什麼意思呢?毗盧頂是法身佛呀,不要說釋迦牟尼佛無量的他方世界的化身佛像,釋迦牟尼佛在此土示現成人的身份,八十多歲的一個老比丘,乃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佛,所有的佛都是同一個法身,絕待週遍。在此之前也給大家講過,法身是遍一切處,完全沒有分別,沒有著相,整個萬法皆空。這樣的一種「直踏毗盧頂上行略」,就是悟到這個痛快境界,才可以有此言語。既然你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那麼怎麼在念佛門中會這個禪法的功夫,這是其一。

第二個,「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一個一個都是以禪來會境,起的疑點。既然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是「離四句,絕百非」的。什麼叫做「離四句,絕百非」呢?一般人表達事物的時候,要麼說有,要麼說空,其實就是要麼肯定,要麼否定。或者說亦空亦有,認為兩個是同時可以並存。或者是非空非有,兩個說法都徹底不對。但凡落到這四句中的話,一定是凡夫的意識認知層面,包括這個百非也是,說非空非有,或者說非非空非有,又或者說非非非空非有,不斷否定,可還是落入到語言的窠臼中。所以念佛初下手時「離四句,絕百非念佛」。那麼這個修法是怎麼修的呢?你給我講解一下。

第三個,「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後一錘。」念佛人既然是跟禪宗會歸,跟教下圓融,念佛的教理還是從所有佛法的大背景下來的。那你現在說「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念佛的最究竟的教理上,比如用禪法怎麼會通,教法怎麼解釋,你得給我說清楚。「腦後一錘」,等於把這個錯誤給我指出來,哪不對,一般的知見哪裡出問題。

最後卓左車居士總結,「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這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所有的人認為,禪宗裡的話說出來都是暢快淋漓,甚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等等這些頓入法門,看上去是「壁立萬仞」,就是很壯觀,讓人生起一種心胸廣闊的情見。「廉纖」,就是不值錢,廉價,大家都覺得淨土不咋地,一旦說到淨土,就肯定說不懂事、沒文化、根器差的人,就湊合著念念佛吧。這是所有人的尋常見,所以說從來宗門語句一涉淨土,就是這兩種差別,這兩個樣態。

最後一句話是,「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 「冀」就是希望。這個居士多有水平,可以說對佛法的研習還真的是很深的。為什麼呢?他這裡提出來要求,希望蕅益大師不要給我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些佛典裡面或者祖師們常開示的話。這是他們的話,看上去是恭敬的請益,也是作難的話,現在希望您要把自己「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這是什麼意思呢?蕅益大師你既然講明心見性,作為以開悟自居的人,你現在就把自己開悟後的境界,用你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便,根本、後得智,宗通、說通的功德說出來,不要用人家用過的話,不稀罕,是這樣的一段祈問。

當然中間也省略了幾句,因為那幾句可能講起來更為艱澀,今天的主題不必要延伸到那個地步。這段話總的意思,既然佛門裡禪宗比較沒落,淨土宗又這麼厲害,那禪宗和淨土怎麼個會通方法?有些人把禪宗弄得也不像個禪,又不好好的老實念佛,等等這些怎麼辦?那既然要怎麼辦,一定要從理上來辦,那現在就請你給我講一下,念佛門中像實相念佛怎麼解釋?第二個,怎麼在正當下手的時候,就是「離四句,絕百非」的這個現前境界。念佛人在念佛的時候,哪些知見上容易出現錯誤。這些一條一條的問題不但請你給我講清楚,而且還不能用別人用過的語言照本宣科,把你悟到的性功德海,用自己的語言請你給我說出來。這是對蕅益大師的提問,卓左車居士的原話。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蕅益大師是怎麼回應的。我們在學習這一段話的時候,也要把見地、悟性給調出來,因為這段話確實不是尋常的那樣囉囉嗦嗦、婆心切切的開示。直接就是以禪來解淨土,而又超越於禪和淨土,既把它分的清楚,又把它融合的完美。所以大家聽這段話的時候,這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你首先要諦信,對祖師生起決定的信心,他是開悟的人。

來看他是怎麼說的。

「宗乘與淨土,二俱勝妙法。眾生根性異,不免隨機說。」蕅益大師首先表達了一個佛法最根本的原則,契機契理的問題。如果從契理來講,所有法都是佛法,最後一定能悟到明心見性,也就是入佛知見法。禪宗也罷,淨土也罷,最後都是為了入佛知見,最勝妙之法就是入佛知見。既然都是入佛知見的法,那就都是勝妙之法。但是為什麼有差別呢?「眾生根性異」,才隨機而說。契理就是勝妙佛知見法,契機的話,有的人是這樣的根性,有的人是那樣的想法,為了應眾生的機,不免隨機說。

大家還記得永明延壽禪師寫過「有禪有淨土,如同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這個「現世為人師」的資歷,就是要有禪有淨土。禪宗已經明心見性,淨土已經死心踏地信願念佛了,兩個合二為一的。那麼來了個人,如果是上上頓悟的根器,就給他講禪宗,直接讓他大開圓解,明心見性,直接入到佛知見來。如果是適合以念佛求往生的根機,那就給他講要生真信切願,老實持名去往生,是隨機而說的。蕅益大師首先把這兩點告訴了卓左車。要搞清楚理上是平等一味的,事上依根機而有差別。這就是「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首先我今天給你開示也是跟二諦有關的,並沒有違背依二諦說法的原則。

再往下看,「向上一著,非淨非禪,即禪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

你問我「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但是真正的禪宗的「向上一路」,是我們常說的妙高峰頂,不容分說的。「向上一路,非淨非禪,即禪即淨」。打破禪和淨的分別,沒有禪和淨的好壞,可是又可以禪可以淨,怎麼都行。佛知見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不妨所有相隨意發揮。想發揮禪宗就是禪法,想發揮淨土就是淨土。現在說的「參究」,多餘不容分說的話,說時遲那時快,說的時候就已經淪為第二步了。所以「才言參究」的時候,「已是曲為下根」了,心沒提上去。「向上一路」的話,哪有一個淨土,淨土是一個概念,哪有一個禪,禪是一個分別,分別法中說無分別,能說的分別嗎?所以你說參究的時候已經是下根了,根本就沒參透,才在這兒說「參」說「究」。

立足於禪宗,蕅益大師說到,「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就往淨土上會了。既然是能夠承接禪門教外心法的人,當然要諦信佛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一句話,出自《觀無量壽佛經》,也是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心作心是」,也就是說相信諸佛如來遍法界心。我們的心也是遍法界的,跟佛的心是一個心。他已經把這個心用到佛上了,我們現在用到人上。雖然用在人上,我用人的心想佛就等於用在佛心上了,現前雖然是人的境界,可是將來決定是佛的淨土。這就是「根身器界,密隨心轉」。諦信這個法決定無疑,心作心是,心想佛就作佛。

「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

念念這樣相信,念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有一念不跟信心相應,沒有持名的加持功德,那麼「不名念佛三昧」。你問我,那我就告訴你,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就可以啦。這樣鐵信以後,有一念隔開了,不叫做念佛三昧,這是從反面來講。你不在念佛三昧裡邊,我怎麼能告訴你念佛三昧。再反過來,「若念念與佛無間」,假如果你已經悟到「向上一路」,通身紮進去的話,你已經在念佛三昧中了,還用問我嗎?所以這個居士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悖論,不成立的。就跟我們說的,要是你不知道,說了你也不知道;如果你已經知道,就不需要說了。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故參究誰字,與攝心數息等,皆非淨土極則事也」。這裡他問的什麼是「淨土極則事也」,就是前面的問題「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或者是「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你問的這些與我們平常說的,參究念佛的是誰這樣去用功,或者說攝心念、數息等等,這都不是淨土最究竟的闡述方法,也不是真正把淨土教理依圓教知見會上去,不在這個層面。

那在哪個層面呢?再來看下面這一段開示,也是今天的核心了,我們要真正悟到淨土法門的這種痛快直接、博大精深、三根普被的勝異方便。

蕅益大師這裡講到「淨土極則事」,你真正要講到淨土的好,淨土的最高境界是怎麼樣的呢?「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

大家現在試著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你通身進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出的時候,自然而然「無念外之佛」。我們以為心外好像別有一個佛為我所念,沒了,就在念中;離開這個佛,還有能念的念也沒了,就在佛號上。所以正在念佛的時候,沒有能念之佛,沒有所念之念,就是一句佛號,念念相應,這不是與佛無隔了嗎?所以蕅益大師這裡講到,說時遲那時快,剛才我們講了,不是說你坐在這兒說怎麼高、怎麼妙,只要念起來,真正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是最高、最妙。

「正下手時,便不落離四句百非,通身拶入。」

我們稍微試一下,就把這個功德試出來了。你坐在這兒捨身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再回過神來想一下,剛才有我有佛嗎?這就叫「離四句絕百非,向上一路」,參的就是這個境界,得的就是這個功夫。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淨土極則事」,通常講淨土怎麼好,講到這兒才真正的究竟圓滿好,那麼這個究竟圓滿法跟禪宗有區別嗎?這是其一。

第二個,「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

我們常說禪宗好像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拋開整個語言差別以及所有的分別相,最後入到那個絕待的無言之境的時候,好像是「向上一路」,不在思維語言之內了。可是真正的「向上一路」,就是《華嚴經》裡面講到的事事無礙,一多相即,主伴圓融。既然你說向上一路,皆是無分別法的話,那麼一尊佛跟多尊佛有分別嗎?一個土跟多個土有差別相嗎?既然無分別、無差別相,得到一個就是得到全部,進了全部就是擁有所有的一個一個。如果這個理能這樣會上去的話,跟禪宗的「向上一路」有什麼差別呢?不但可以「向上一路」,而且從「向上一路」又回到路下來,上下圓融無礙了。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這才是淨土演繹的「向上一路」。這是對於問題裡面的第二個回合的答覆,「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

後面又說「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後一錘。」什麼是禪和淨裡面真正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呢?下面這句話蕅益大師是真的發千古所未發,我們一定要仔細的體悟。

「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

我們很多時候都說念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嘛,我們自心就做佛,自性彌陀嘛,我們自己也是阿彌陀佛嘛,你為什麼要念西方的呢?可是不要忘了,在我們的遍法界心中,西方能出現前我的心嗎?你捨開西方和正在我心中的西方的佛,而別說自性彌陀,這是不是信?

其次,「捨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訛公案。」

我們也常說萬法唯心,極樂世界也是唯我之心。就在那兒坐著,等我的心裡面好像要變現出來一個淨土,可是殊不知,現在正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法的那個地方,俱足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行樹參天、水鳥樹林都在說法的那個地方,就是我心中所顯現的地方,跟我的心是一體的、直通的。我們之所以現在沒有顯現,有十萬億的距離,就是因為煩惱所障。西方現前跟娑婆同在一個法界的淨土,全又是我心的顯現,你離開這個,又在意識裡生起一個唯心淨土的概念,這還是心外求法。

所以有些愚癡的人天天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認為念阿彌陀佛或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叫心外求法。殊不知你說這個是心外求法的時候,才叫真正的心外求法,這是「淆訛公案」,徹底弄錯了。就是隨順著佛說的現前阿彌陀佛正在西方,我要好好念;現前極樂世界就是淨土,我要好好往生。那麼這一切都在我們的現前心中,就隨順著我的心,這才叫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淆訛公案」,混淆的說錯這個事,就是理和事上沒有分別清楚。

這一點,還有一位祖師徹悟禪師也說過。比如說空性和因果的關係,徹悟禪師說「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把因果絲絲入扣的信進去,一定會在心性上悟開的。「而已明心性者,絕不棄於因果」,明心見性的人也絕對不會讓大家壞亂因果,因為因果就是心性,心性就是因果。西方就是心性,心性就是西方,彌陀就是心性,心性就是彌陀,所有這些都是心性。捨開現前的這個心性,別說心性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或者說因果是事相上的事,跟理無關,這都叫做心外求法,就是「淆訛公案」,弄錯了。

就這麼一點事呀,真的是千百年來佛門裡這些修證之事,有的甚至是大丈夫出世心,就弄不清楚這個,總要在這點上錯過,要麼是擦肩而過錯過了,要麼就是撞車,「淆訛公案」。

後面蕅益大師開始引經據典,真的是祖師的智慧,這一篇開示字字句句都值得頂禮膜拜……「經云」,引釋迦牟尼佛的話,「‘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錘。」

什麼意思呢?就是整個心地法門中,唯一個淨字,淨極光通達。只有佛才能居到常寂光淨土裡邊。那麼既然如此,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作佛,這不是「腦後一錘」?誰敢說淨土法門不咋地呢。再一個,「惟佛一人居淨土」,從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來講,所有往生者就跟佛居的是一個淨土,還敢說淨土法門是下等法嗎?所以這是「腦後一錘」,再小看淨土,就收拾你,在你後腦勺敲一棒子。

後邊又來了兩則引經據典。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就是針對前面的,一說到禪宗就「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宗門的語句是非常的蕩氣迴腸,談玄說妙。一說到淨土大家都看不起。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說你敢看不起。

第二個,「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這是反諍了。都說「一涉淨土,定屬廉纖」,說到淨土都覺得不咋地,那我就反問你了,都說識得《華嚴經》方知已是佛法富貴人,《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當時佛剛成道時講的《華嚴經》七處九會,這麼一個法,所有的阿羅漢都聽不懂,只有登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能夠契入到華嚴毗盧性海,其他都如聾若啞。那麼我就反問你了,這樣的法最後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華嚴經》最後總結陳詞,「誰敢收作權乘」,「權」就是權巧之計。你敢說《華嚴經》是權乘嗎?那《華嚴經》都導歸極樂,你敢說淨土是權乘嗎?這是其一,引用《華嚴經》的。

其次,引《楞嚴經》,我們都知道開悟的首楞嚴,在佛法裡面誰敢小看《楞嚴經》?可是,「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引到《楞嚴經》裡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到的「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就是這麼修成就的。這樣的一種「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法,你敢把它判為「廉纖」,小看它不咋地,是廉價的東西,劣質的東西嗎?

所以諸位也要從這裡得到一個信息,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無上方便、第一了義、最極圓頓呢?因為它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直入鎖定自己的根,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但念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所有的佛法都是方便法,為了入真實法。淨土法門是什麼呢?不假方便之方便,所以稱之為第一方便;自得心開之心開,所以稱之為最極圓頓;心開了徹見無生法忍,誰敢說這不是無上了義嗎?你還敢認為一說淨土大家都認為不值錢?就這兩部經典,這兩檔子事,再說「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 ,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你還敢說淨土法門好像比禪宗要差遠了。

所以最後又講到「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起行。」還是說到的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

這就回應卓左車講到的祈願,「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在輪迴中,我們每一念都是受生之因,雖在輪迴,但具足真信切願,依願一念、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都是佛的智慧功德,佛的正遍知海,那麼還是將來的一個因果所感。所以,可以說一念就是一尊佛,就是一個佛國淨土。念念就是念念佛,念念都是佛國淨土。

在這樣的功德中,「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在《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中講到,盧舍那佛坐的千葉寶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又到其他地方去講法,講的就是這個境界。如果念佛念得真正入到華嚴性海,一真法界,事事無礙的時候,那麼「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呀。我們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千百億的化身,每一個念就是一尊佛,一個土。

這樣的法,「照古照今,非為分外」,最後總結了,「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蕅益大師這一段話「何止震動大千世界」。我說的這已經夠了,你但能把這個悟的過來,透的過去,那這些問題統統不成之為問題。

這是祖師們從明心、信心海中流出來的真實法語,我也只能跟大家這樣大致的過一遍,真正要去悟這樣一種圓頓開示的話,像我們沒開圓解的人還是很難跟的上,只有受用的份,信心的份。

這篇小開示的用詞手法,不斷的排比,可謂犀利、容不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有時候我們也要問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和激情呢?就是因為祖師爺們已經徹見並且真正入到法源窮底了,再回過來,以確實不虛、真實地境這種信心大靠山,願力大背景稱性流露出來不容分說的這種圓頓境界,這種無上法義。我們在學習時候,真的覺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不行,每一個層次都不能前後次序亂。蕅益大師在回答這段的時候,可以說是一氣呵成的。

學習這段小開示的時候,真的可以提升對於淨土的一種常規見地。到現在我們在群裡面雖然也跟大家講念佛法門是無上法門,可是事實上在人世間中,我們永遠還是覺得淨土法門太廣了,就不值錢了。真正把淨土的法義領悟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看的話,一切的其他法門都可以匯到淨土上來。

蕅益大師在這裡是以禪宗為主導,把淨土來放在禪的背景下,用禪來解淨土。所以在這樣一種法義加持下,我希望今天學習了這一段話的諸位同修,能好好的去悟一悟。一個是提升見地,就是意味著每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知道這裡面有多麼大的內涵,有多麼出眾的功德和當下體現的境界,是真實不虛的存在的。確實能到這個境界,祖師們講這個話也不是騙我們的,而且他的話也是從佛經裡轉達過來的。所以我們每念一句阿彌陀佛,能夠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都是說少了,因為凡夫眾生他不敢信它的功德有多大。

第二個,正在念佛的時候,所有的法門都在其中,包括禪宗已經得道了。一句佛號持起來,就是禪宗千方百計要向上一路參究,又怎麼也參就不進去的那個境界。至於再說到淨土法門好像是方便權巧之法的話,就引《華嚴經》和《楞嚴經》,這都是佛的心髓,佛的主打曲目呀。這樣的主打曲目唱的都是淨土主旋律,那我們還敢說淨土不是主旋律嗎?

所以每次跟大家分享一段開示,並不是強加法門,而是未生信的讓生信,已生信的讓增長,而且這個信並不是要求你信不信淨土的信,而是有沒有深信的信,大家從這上面進行一個揀別。

後面還有一段,蕅益大師說「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個消息。」就是借另外一個祖師告訴他說,「偈曰: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這個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以前也有人是問蓮池大師,禪和淨土怎麼會通。祖師呵斥說,如果是兩個東西,你可以把它會通,本來就是一個東西你會通什麼呢?「莫訝一念登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悟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也是蕅益大師說的。我是信的,信不信由著群裡面的諸位隨分隨力的各自去領,各自去悟。

阿彌陀佛,今天的蕅益大師開示先到這裡,希望我們實修群裡面的同修依然如故,每天精進,希望同生西方淨土中。阿彌陀佛!

再跟大家說一下,常說依教奉行,不知道為什麼居士同修特別喜歡對著幹。說一千道一萬,一旦請法師開示了以後,就不要再發任何的合掌、讚歎,不需要急切的表達你也在場。你在不在場,有沒有恭敬聽,這都是你的功德,你的因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洗耳恭聽,所以希望大家依教奉行,不要在開講以後嗖的冒一個,嗖的冒一個。這樣練我的定力,亂了我的心,法義就續不上了,這個也有因果。希望大家都能夠再次注意。也謝謝諸位菩薩能夠這樣來練我的定心,慢慢的大家都會越來越好。

另外再說一個事情,昨天在群內告知張居士有點病危。後來,我們就組織了一場聲援活動,非常好,隨喜大家以各種方式的迴向和關懷。那我還想說一點,病危是人之常情,誰都終究有這麼一幕。見別人有病危的時候,我們也要想想自己隨時都可能病危,這反而是相互之間增長功德,策發信願。

昨天我跟曙祥法師及幹事同修商量,曙祥法師願意出面去看望給些開示,這是非常好的,我特別感動。因為從佛門來講,雖然大家每天都有做功課,禮拜讀誦,但因為是無為、自然和灑脫的佛法,從來都隨緣慣了,而外教倒是都通過這種人情來弘揚。今天有法師做這樣的臨終關懷,其實是給整個聞思講堂大家庭,注入了一個加持。說明佛法在求解脫同時,也有人性的一面,也是有人世間關懷的一面。

以人性為主導在人世間弘揚佛法,完全是一個基石性特別重要的手段。昨天本來想給法師說,他出人場,我就在費用上支撐,後來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號召集資了,但是到今天為止就可以了。一方面,張居士家裡還不至於到被救濟的地步,這畢竟也不是一場慈善的救濟,不是扶貧。大家這樣發心,當然是非常好的。

今天晚上我們也開了一個碰頭會,通過這次事件以後,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弟子的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什麼呢?以成就道業為主。以後出現任何事情,首先一個正念就是要懂得,以念佛來助成他出世間的菩提道業,來進行這樣的護持。其次,我們再可以伸出援助之手。

現場的這個反饋呢,我們已經完全囑託曙祥師父去那邊作為法主,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做點撫恤金,如果再有多餘的就打算做超拔、請印經書、放生等等,請曙祥師父作為主要引領者進行成就,然後把這一切功德,帶著我們所有援助之手的這個發心,轉成福德,希望他好也罷走也罷,用福德祝他一臂之力,依照著《地藏經》裡面大量佛的聖言,這個是特別頂事的,還是以佛弟子解脫和六度裡捨的這個精神來做這件事。

再剩下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各自的發心中,給病危居士多多的迴向。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在我們的迴向下,他今天已經清醒了,可能病情比較嚴重的話,未必能夠一下子轉危為安吧,但是至少在清醒的情況下,法師在那裡開示,一旦能夠成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可是一了百了,大道而成,就是成就凡夫做佛了。所以這件事情,我們帶著的迴向和他結了殊勝法緣,就很好。

大家不要誤會這是一次經濟上的救援。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比如說我們帶著很重的發心的心力去救援他的時候,如果不是在救危救難之際,而是作為一種結緣或者供養的話,因為他在這個際別,每個人都有一個福德量,假如他福德量不夠的話,可能還會成為障礙的。這也不是說反其道而行的話,我們每個人在福德這個上面,很可能就像《地藏經》裡面說的,本來已經背了一百斤,我們又給他們放十斤,盡管我們是用善心的表達,可是畢竟人多的這種心力在那裡,那麼他來承受的話,有可能會反作用。所以最後大家商量著,除去看望他和法師一路的開銷,其他都用作培福給他迴向,這就非常好了。

以上是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希望我們實修群裡面的同修依然如故,每天精進,希望同生西方淨土中。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