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特質與地位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由法身垂跡,驚入三界火宅之門,於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哀愍眾生,隨機施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拔除眾生無始輪轉生死苦海之本因,濟度安頓眾生於極樂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追溯一代時教的演化,釋尊於菩提樹下成道後,三七日為界外菩薩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等,稱性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各各領解得益;其上德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十信位及信前的積行菩薩,如聾如盲,杜視絕聽。爾時,釋尊觀察閻浮提眾生根機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

是時,大梵天王與帝釋等,恭敬禮請釋尊為眾生轉法輪:「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捨本願,如師子吼,如大雷震,為眾生故,轉於法輪。」如是三次祈請。釋尊哀愍利益安樂無量諸眾生故,默然受請,入定觀機,乃往波羅奈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釋尊隨順眾生種種根性,應病投藥,權立化城,黃葉止啼。阿含時先為三界內鈍根眾生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三乘權法;復經方等時的彈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時淘汰凡夫執情,四十餘年,至法華會上,眾生根機漸熟,方得開權顯實,會三乘權法歸一乘佛法。法華會上一切聲聞悉皆授記作佛。佛的一代時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而於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說念佛法門,不論上根劣智,無煩方等彈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願持名,即得蒙阿彌陀佛願力,往生安養蓮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轉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斷惑,不必功行圓滿,乘佛願力,疾登極樂彼岸。喻如小吏頓授高官,寒士現膺爵祿。此乃阿彌陀佛惠予眾生之殊恩,吾人當知恩報德。

修習念佛法門,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於娑婆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號具足萬德,義理境界沖深。今以此名號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此乃釋尊同體大慈悲心之所然。阿彌陀佛名號乃法藏菩薩親證之理境。無量光(真實智慧)、無量壽(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不離眾生介爾一念,而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涅槃體相用之彰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名號即是佛心,即是無上深妙禪。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具足大乘圓頓佛法之奧藏秘髓,彰顯十方諸佛悲愍拯濟眾生之妙德。置身五濁惡世的我等眾生,唯賴阿彌陀佛名號度脫生死湍流。彌陀名號的體相德用,若廣稱述,曠劫難盡,讚莫能窮。

那麼,淨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佔據何等地位呢?眾所周知,《華嚴經》與《法華經》乃一乘圓教。《華嚴經》公認為眾經之王,然其歸根結穴在於《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華嚴》與淨土淵源甚深。《法華經》有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淨宗專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於此,蕅益大師贊云:「《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彌陀要解》)意謂《華嚴經》的全圓,《法華經》的純圓,這二部大乘圓頓經典的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淨宗念佛法門之外,證知淨宗乃圓頓之教。

且《華嚴》與《法華》圓頓而不方便,鈍根眾生難以下手進修;而淨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辦道業。「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蓮池大師語),意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彌陀願海,便可頓然超越因地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所執持的南無阿彌陀佛片言,便可與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德慧齊等,把手同行。可見淨土法門方便而究竟,簡單而圓頓,誠為稀有難得。一句阿彌陀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乃三藏十二部之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淨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其教理了義乃一大藏教義之總持,其修行證果乃三乘佛法之歸宿。誠如印光大師所云:「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吾人如能深契淨宗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便能增上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續佛慧命之神聖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