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滿足,就是最大的財富

現今有些人物質富足、生活奢華,卻始終感覺不到快樂,成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這樣的人,外在的環境再舒適,對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

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講過:「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意思是,佛陀告訴我們,在世間一切財產中,知足少欲最為珍貴。只要知足少欲了,縱然自己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不僅佛陀強調這一點,有些世間名人也將之奉為信條。比如像蘇東坡,他的有些行為就令人讚嘆。

蘇東坡最初在杭州當太守,跟佛印禪師比較合得來。他們經常在那兒看西湖,一起坐在船裡參禪悟道,研究東坡肉,日子過得挺愜意。

後來,蘇東坡被貶到南方去了。當時的南方偏僻荒涼,那些苦地方沒有東坡肉吃,蘇東坡就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天天有荔枝吃,他也挺高興。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不當官了,也沒有人送禮了,但覺得「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了,即是重陽節;天上有明月,就當中秋節。天天都是良辰佳節,沒有家人團聚也很開心。

對蘇東坡來說,多大的福都能享,多大的罪都能受,而且不以其苦。林語堂管他叫「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這種樂觀主義正是來源於知足少欲。

相比之下,現今有些人物質富足、生活奢華,卻始終感覺不到快樂,成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這樣的人,外在的環境再舒適,對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

古代有兩位兄弟,經常去山上砍柴。一次,他們看到有隻老虎正要吃一位老人,於是想辦法趕走老虎,把老人救了下來。沒想到,那位老人竟是山神。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老人許諾給兩兄弟任何所需之物。

大哥說要財富,老人就給他一枚金戒指,用它能夠點石成金。回來之後,大哥享盡人間榮華,買房、娶妻、生子。該有的完全擁有了。但他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保護財產、解決財產糾紛,一生中的痛苦接連不斷。

而弟弟,當時沒有任何奢望,只說過得平凡快樂就可以。

老人送他一串風鈴。每當心裡不舒服時,弟弟只要聽一聽風鈴的清脆聲音,所以煩惱就會一掃而空。

兩兄弟比較起來,弟弟盡管生活簡單,但一輩子都過得非常快樂。

以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最快樂的事,實際上,這種快樂並不長久。最長久的快樂,是我們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八大人覺經》也說:「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所以,內心沒有太多貪慾,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過於貪戀、執著金錢,一輩子都會活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