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夏蓮居的《無量壽經》會集本

問:印祖是否見到了夏會本?有無文字記載?許多大德都讚夏會本是善本,請問法師怎麼看?

大安法師答:這個問題是多年來爭議最多的問題,本人在《淨土宗教程》對這個問題有所討論。

印祖是否見到夏會本,按常理去推斷,應該說印祖是知道夏會本的,何以故呢?印祖是那個時代的淨土宗的大德,盡管在印祖身前還沒定為祖師,但那個時候是,一提到宏揚淨土宗,戒行具優的,大家就會想到印光大師。

那麼,這個夏會本,在1929年開始會集,經過三年,在1932年就出來了,而且還有那些大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做了播送,還有些法師講這部經,還有對這部經的流通。那麼,淨土教內這麼一件重大的事情,印祖怎麼會不知道呢?印祖的皈依弟子遍天下啊。

我們注意到,淨土五經是印光大師在1934年把它最後定本,廣為流通的,這個時間之巧合,大家有沒有去細細地思維一下印祖的用意?如果這個本子真的是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的話,印祖從利益眾生宏揚佛法的角度,難道會沒有一句讚歎?而反而在這之後,印祖文鈔有好幾篇文稿特別談到,對王龍舒、彭紹升 、魏承貫三個本子的很嚴厲地批評,並且有一句話說,前人尚且如此,後人何敢妄充通家,既有無量壽經,何必無事生事。難道我們想到這些話,不是有所指嗎?

那麼,祖師在那個時代,是比較厚道,你不可能讓他去指名道姓,非得要批評什麼,畢竟是現代人嘛,還在世嘛。

所以我們有一個基本判斷,從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印光大師,從佛法的純正性角度來看,是提倡原譯本的,但會集本從動機到效果來看,也不能說它一無是處,它也有它的優點,我們要寬容地去看,但一定要有主次之分,以無量壽經原譯本為主,以四種會集本為輔的、為參考的一種格局,比較好一些。

第四個(會集本)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本子也許現在海內外修念佛法門的已經是很熟悉了,據說有的居士一天念三遍四遍,倒背如流,半個小時之內解決這部經,對這種精神我們要讚歎,但對於這部經,會集本,到底怎麼樣 ,我們也不能矮子看戲——隨人喝彩了 ,也得要了解一二。

這是民國年間夏蓮居居士會集的,從1932年到1935年,當時他在山東的時候,受一個軍閥張宗昌的迫害,就流亡到了日本,在日本三年之後,一回國,他就開始在天津來做這項工作,這位老居士也是發心很大很好了,也想搞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應該說這部經典彙集以後也有一些長處,它確實很流暢,比較簡練,尤其它很多的文句選擇了唐譯本裡面的文句,我們剛才介紹了唐譯本文句是翻譯最好的,夏老居士用的比較多,所以說有他一些長處。

但是,這部經典(會集本)是不是盡善盡美的,是不是無一字沒有來歷,無一句都有根據的,是不是讀了這一本(會集本)就等於讀了五種原譯本,是不是末法之後留下的是這部經(會集本),而不是其他的經?這些都是原則問題。

當把它(會集本)提到這麼高的程度,我們就得要仔細的審視一下了, 應該說是有溢美之詞的。這部經典(會集本)有它一些致命的弊病。也就是講這個,「未順譯法,去句未當」,也在這部會集本裡面裡體現出來。比如說這個經題啊,我們注意到五種原譯本,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作為經題的 ,漢譯本無量清淨平等覺,這個無量清淨平等就是無量壽的意思,清淨平等就是壽的另外一種表達,那其他像《大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以後一般都是以《佛說無量壽經》作為這個立名來流傳。

那麼到了這部經典(會集本),你看他把這個,他會集到是想的很完備了,把所有的這種原譯本,把它都整合在一起他就完整了,但你整合在一起,你看看,有無量壽,有清淨平等 ,剛才講,這個壽就是清淨平等的意思,你把他放在一起,床上加床,頭上安頭。

對這一點,印光大師是非常敏銳的指出,這部經典的經題是不能去改的,改了之後「久迷其源」啊,改了之後就不知道他在說哪部經了,你再這麼一弄以後,大藏經又沒有這部經(會集本),人家就會說這部經是假的了,如果你當把這個會集本,把(會集本) 作為了五種原譯本的一種取代,以它(會集本)為正的時候,又對這部經進行了否定,那不就完蛋了,這是一種很有危險,很有風險的事了,這是我們先從經題來看。

第二就從往劫的古佛。五種原譯本都有過去無量無數無央數劫以前,有古佛出現,第一尊佛是定光佛,這些古佛的出現,把他一一列出來是意義深遠的,一則表明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善根能夠感的這些古佛一一示現八相成道。

另一方面,這些古佛,悲心不捨眾生,首尾兩尊佛,一個是定光佛,又叫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親教師,那麼,另一端是是世自在王如來,是法藏菩薩,即阿彌陀佛的親教師,這兩者遙相呼應,他是傳達了甚深的信息的。說明法藏菩薩是在娑婆世界,以轉輪聖王之職出家的,是在這裡發大願的,是跟娑婆世界的眾生有甚深的法緣的,都從這個古佛示現裡面跟我們傳達出來了,你竟然一下子把他不要了。

再就是四十八大願,以二十四段把他分在一起,一個願裡面又包含兩願或者三願,這種方式是不是可取的?有時候阿彌陀佛是針對十方凡夫眾生髮的願,有的時候是對它方世界菩薩發的願,如果你把他整合在一起,你所面對的,可能針對凡夫眾生髮的願,你那個頭上戴的帽子是根據菩薩發的願,這就不對了。

大家好好看原譯本,就能看出這些來。再就是所翻譯的那些重要的段落,重要的意思,有時候會集本體現不出來,比如邊地疑城問題,邊地疑城是中輩往生也有疑城,下輩往生也有疑城,我們在會集本看不出來。

《無量壽經》裡面它非常推崇行作沙門的功德,能夠為佛出家是佛的子孫,強調出家的功德,在會集本裡面也看不到。等等這些,包括一些起碼的過失,阿闍世及五百大長者子,過來供養佛,他把這個「子」字丟掉了,阿闍世及五百大長者,你這個長者子和長者是一回事嗎?

所以這十年來對這部會集本聚訟甚多。那麼對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有多篇文稿對這個會集本加以了批評,有時候話講的很嚴峻的,說前面幾個,他主要是探討王龍舒,彭紹升和魏承貫,「違經失理」,違反經文,失掉他的理體,「任意改經,其過大亦」。王氏,王日修啊,「 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應該說在這幾個會集中,王龍舒的本子還是不錯的,而且他的證悟,他的道德,他的學問,也是這四個當中最優的,可以下這個斷論,然而王龍舒都有這種過失,後人還能妄充通家乎?

「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印祖是這個態度。既然已經有無量壽經,為什麼還要沒有事你生出一個事情來。後面一句,「魏默深更不必言亦,膽大心粗,不足為訓」。那都不需要討論了。

那麼藕益大師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一個態度,他對於這種《無量壽如來會》這個本子很推崇,也準備對它做一個註解的。如果他對於會集本很感興趣的話,他就會註解會集本了,然而他沒有選擇會集本。這樣我們就能夠了解淨土宗的祖師,在會集本出來之後對會集本有個基本的態度,為了佛法的純正性,都是持不贊成的態度。這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依照祖師的話去做,不能隨便聽一般的人,人云亦云了。

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走准道路, 去讀誦原譯本,我們很多認為精進的同修就大得其益了,現在搞得讀(會集本)到現在,聽到這個不行了,他心裡就疑惑重重了,甚至走一個極端,啊 ,你們這麼多爭論,我們就不修這個法門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講這些話都不敢講,怕眾生的信心受到影響,有時候甚至他已經讀慣了這個本子,讀慣了這個本子,那我們就隨順他,那你就繼續讀下去了,如果你剛開始選擇,我們就勸你選擇以康本為好嘛。

我們了解這些到也並不就是對會集本一棍子打死,應該說這四位大德也是出發心是好的,是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的,也是有一定的功績的。但是我們對待這個事情的看法應該是什麼呢?以原譯本為主啊,以會集本為輔的格局,你得要擺正這個關係,不能喧賓奪主,如果你心裡這個關係擺正之後,你去讀讀它,或者研究研究他,都沒有問題的。

就怕你的知見本身就不正,有很多人聽說,讀了會集本就等於五種原譯本都讀了,他這一種觀念,五種原譯本他碰都不碰,試問,接受這種觀念的人,他讀過五種原譯本沒有?很少有人讀過啊。

我是接觸過一些搞淨土法門,甚至講無量壽經的,當我提了一個觀點之後,他產生懷疑,我跟他回答,我說這個觀點是來自《無量壽經》原譯本的哪種哪種,他聽了之後是…,因為他沒有看過。這個時代眾生都是比較懶的,快餐文化滋養出來,既然快餐,唉,既然一本就等於解決五本,那其他的我怎麼會去看呢。

所以,盡管有些大德說,讀了這本是為了引導大家更好的去讀五種原譯本,但事實上一二十年以來,有幾個人通過這個會集本去好好地讀五種原譯本,如果這個效果達不到,說明它(會集本)就站在了第一線。所以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來了解這個問題。

台灣的律航法師他有個態度,我們覺得是可取的。他對會集本是很推崇的,他曾經是以慈舟法師和夏蓮居居士為師,作為他們的學生而自居的。他以中將的身份,然後出家,到了台灣,曾經發心要流通這個會集本,然而印行兩週之後,他發現一個情況,流通受到阻礙,受到阻礙他就以後有個觀點的改變,他就以康僧鎧的本子為主,以淨影《無量壽經義疏》作為註解本來推廣這種原譯本,而且提出,大家隨份隨力讀誦會集本,主要以原譯本為主,我們覺得律航法師這個觀點,這種做法,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我們這樣去做就好了,也不一定搞得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