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慾所牽

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這個田地、資身用具上去預作策劃。「街頭一飯」,對修行人來說,托缽;「塚間一宿」,住在墳墓之間。這是先佛道范,佛當年就是這樣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

「如果必須要借田地才能修行,你們策劃的這些資身用具、田產有一項不能成就,那是不是你們這些人就沒有修行的時候呢?」這告訴一件什麼事情?修行人要把這些外面的東西棄捨,依賴外面的條件越少,自己越自由。

所以佛陀在世的托缽制度,真的是很清淨。他就不需要去「我要去種植,我要去燒飯,洗碗」,這些都放棄了。反正到了吃飯時候去托缽,能托到就吃,托不到還是去坐禪,就不需要在自己的寺院——阿蘭若裡面設計廚房。

這個托缽的制度是先佛道范,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但是很遺憾:在中國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們的寺院還得要有大寮,甚至還要搞小寮,一天到晚就要為這個吃飯的事情去搞。寺院搞這些,我們還要去作個界,作淨地;不作淨地還違反戒律。所以真為生死的人,要倣傚佛陀的道范,盡量把這些依賴的條件降低。

還有人說自己沒有錢財,一定要去「募化」——去募捐一些錢來修行,那更是不可以。募化,你看看菩薩對這個問題嚴峻的態度: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時教,沒有「募化」兩個字。一個出家人離開名利,一天到晚去募捐,這成何體統?

實際上一個出家人,首先的本分是放在道業上。你的福德、智慧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人家對你非常的推崇,來對你供養;這時候你用慈悲心給眾生做福田: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一定不能主動地去募化,化緣。化緣是不符合佛法精髓的。

「這正是由於末法的時代,那些不識禮儀、不害怕因果、不知廉恥的人所作的事情。」你看這話都講得非常嚴峻了。所以就告訴我們這些修道人:我們出家人不要去化緣,把我們的僧格都搞沒有了。

我們要深信因果。深信它什麼?釋迦牟尼佛曾經向我們做了承諾。他為什麼在人壽一百歲的時候,八十歲入滅?他是留二十年壽命的福報給末法的修道人:只要你真心辦道,佛的毫光裡面就有一束毫光提供末法修行人的道糧。只要真心辦道,不會餓死的。哪怕這個地球只有一巴掌的田地,修道人都不會餓死。

所以你只要真心辦道,還怕沒有道糧嗎?人家自然就會供養。但你沒有道心,主動化緣,就不知廉恥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這樣的一個原則。真修道人,他的生死念頭很懇切,斷斷不去做化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