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的難易呢?古代大儒認為:克制自己的私慾須從難除的地方克除。這個「先難」,具體指: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能而可貴。
先要從難處下手,容易的自然就做到了。儒家講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要從難克服的地方克服去。比如有人貪財,有人貪色,有人貪名,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自己習氣哪一條最重,比如貪名這個念頭、煩惱習氣最重,先要從這一條下手,其他的就容易了。孔夫子講到「為仁」,也說到「先難」。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
難在要想做一個仁人,必須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有自私自利,仁就沒有了。「仁」這個字,一邊是個「人」,一邊是個「二」,這是教我們從這個符號體會深層寓意,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佛法裡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有私心、自私自利,「仁」這個字就沒有了。菩薩稱為「仁者」,在佛經裡,佛陀常常稱菩薩為仁者,仁者是沒有自私自利。
《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人就是仁者,這個標準高。所以孔夫子說「先難」,克服自己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難,要從這裡下手;佛法講無我,要從「無我相」這裡下手。
下面,袁了凡居士舉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孔夫子論仁的標準,這個標準太高了,那是聖人的標準,是佛菩薩的標準,不是凡人的標準。我們先把聖人的標準放下,先來看看凡人。
比如《德育古鑒》中講的兩個事蹟:
江西的舒老先生,在湖廣教了兩年書之後和幾個老鄉一同坐船回鄉。當船開到中途的時候,舒老先生上岸散步,聽到旁邊有個女子哭得特別傷心,於是舒老先生就上前問她出了什麼事。
這個女子說:「我丈夫欠了官府十三兩銀子,準備賣掉我償還官銀。要是我走了,孩子幼小,沒有人撫養,一定活不了。所以,我內心特別的痛苦,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在這兒傷心得大哭。」
舒老先生就安慰她說:「你不要傷心,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船上的人湊點錢,可以替你還。」於是舒老先生就回到船上把這件事告訴同鄉,卻沒有人響應。舒老先生就把兩年教書所得的所有薪水,全部施給了那個女子。船還沒到家,舒老先生的盤纏已經用完了,同船的人都爭著說他做得不對。也有幾個人同情他,招呼他過來吃飯,可是舒老先生也不敢吃飽。
一路風塵僕僕,舒老先生終於回到了家裡。一到家,舒老先生就對著妻子說:「我整整餓了兩天,快給我做點飯。」妻子告訴舒老先生:「家裡已經沒有米了。」舒老先生說:「那你去跟鄰居借一點吧。」妻子說:「都借過好幾次了,這次專門等你回來還米呢。」
於是舒老先生就把路上捐錢的事情告訴了他的夫人,舒夫人心地特別的善良,她說:「既然如此,我也有家常飯,可以找來一起吃。」說完挎上竹籃,就到山裡邊去挖了很多野菜,然後把野菜帶著根一起煮,夫妻兩人吃了一頓特別的晚餐。
到了深夜,舒老先生準備躺下來休息了,忽然聽到窗外有人說:「今宵食苦菜,明歲產狀元。」
第二年舒家生了兒子,後來果然考中了狀元。
河北邯鄲的張老先生,家境非常貧寒,老來膝下還沒有兒女。平常張老先生用一個罈子存錢,經過了 10 年,才存了一罈子錢。有一天,張老先生的鄰居因為犯法,準備賣掉妻子,家裡還有三個小孩子,即將成為沒有母親的孤兒。
張老先生心裡想:如果他的妻子被賣了,那三個小孩很難養活,這件事自己該盡一點心才對。
於是張老先生和夫人商量,準備拿出全部的積蓄,替鄰居交贖人的銀兩,當時算下來錢還是不夠,夫人就從頭上拔下一支髮釵,合起來湊足了贖銀。
當天晚上,張老先生就夢到一位仙人,抱著一個孩子送給他。後來生下弘軒先生,子孫先後中了科舉。
以上兩位大善人都做到了難捨能捨。比如舒老先生,如果把兩年的積蓄全部施捨,那全家的生活就很難保障。但另一方面,在這人命關天的時刻,如果只顧全自己,眼前這一家就要家破人亡,怎麼忍心見人有難而不伸手援助呢?心裡只是想到「我」,怎麼能成就仁義呢?所以,要捨棄自己,才能成就別人,這才是大丈夫的所為。
邯鄲的張老先生更是不簡單,十年積蓄,一朝捨盡,為了幫助人,他果斷,有勇氣。今天也有這樣的好人,有些好人一生勤儉節約,碰到這樣的災難,就把存的錢全部捐出來,這是慈悲心腸,為了利人,難捨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