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的轉變他都是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的時候算帳。
它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的生命有業力主導,叫做隨業往生。第二個你的生命由思想來引導,叫隨念往生。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的時候,要釋放的時候都是在臨命終的時候。
到臨命終的時候,它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就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它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麼就畜生,惡鬼,地獄,就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他是三個程式,就是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這三塊。
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這個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它是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
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這個公式怎麼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你如果寫過去式的話,這個果報就今生,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前生做了什麼事,你從你的身心世界去查,你就可以反推出來。比方說你今生衣食無缺,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你前生做了很多佈施的業,你今生很莊嚴,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事情你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比方說你今生身體很健康,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你就可以推論你前生做了什麼慈善的業力,他有一定對應的,一個對應一個等流性的。所以你這個公式如果把業是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第一個。
如果你把這個業放在今生的業,那麼這個果報就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來生會是什麼相貌,你看你今生當中你造的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而且你是深深好樂,數數現行,深深好樂,就是說我們的業,我們後面會講到,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造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主流的就是它佔了一個強大勢力的,這個業就會很容易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主流的業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教的因果思想它的複雜來自它是隔代受報,就是說,你今生受用的是你前生的業力,你來生受用的是你今生的業力。所以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麼他今生做那麼多善事,他還那麼痛苦?因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他要先儲存,它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它到臨命終才釋放。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這是一重因果,現在未來又是一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