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法華經》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權法妙、實法妙,權實不二。

那麼什麼是權法呢?權法就是在因緣上的修證。佛陀為了滿足眾生的根機而開出了五乘的法門,各取所需:你喜歡追求快樂,你喜歡追求寂靜,你喜歡追求功德,佛陀用五乘的法門滿足眾生在因緣上的需求。

同時,佛陀也講出了實法,就是真如的安住。從《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因緣的修證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攝的。就是說,當你在因緣上修證的時候,是有助於你的安住;當你在真如安住,當然也有助於你因緣的修證。這兩個法門是互相資助的。為了講這個道理,佛陀在經文當中講出了三品,〈譬喻品〉〈信解品〉跟〈藥草喻品〉,說明這個「權實不二」。

〈譬喻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強調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們看〈譬喻品〉一開始,佛陀進入三界的時候,三界是一個火宅,就是非常不安穩。在這不安穩的狀態之下,其實佛陀內心的期待是希望我們馬上能夠修《華嚴經》,從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

但是眾生是排斥的,沒辦法接受,所以佛陀馬上調整策略,而「捨幾用車」。這個「幾」當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這個「車」就是三乘的教法,就說明佛陀的大悲重點在於善巧。他知道眾生是不能改變,眾生只能引導,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說:「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就是說,佛陀是一個大威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他不能進入到我們內心來改變我們,不可能。他知道不可能。就是說,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強迫我們修學,後果就是「墜於三惡道」,很多人會排斥、譭謗甚至於修學外道。

所以我們看〈藥草喻品〉,佛陀面對我們眾生的根機,他的態度就是恆順,恆順眾生。我們因為無量劫的生命經驗,已經形成了根機,佛陀必須要尊重我們的過去,作為一個佛陀他都不能改變我們。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大悲的重點——後面加一個「善巧」。如果佛陀只有大悲、沒有善巧,那現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所以我們從〈譬喻品〉當中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他隨時在調整自己的腳步來滿足眾生的需求。

到了〈信解品〉,當然是弟子們自己陳述自己修學的經驗,我們從〈信解品〉可以看出眾生的堅固的執著。聲聞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見的時候是相見於華嚴時。佛陀講《華嚴經》,開顯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我們看聲聞人看到功德莊嚴是「恐怖疾走」,害怕、逃走。

聲聞人寧可在貧窮的街巷里面打工,寧可去掃廁所,他也不願意去接受佛陀顯現的珍寶。所以,這眾生的執著是非理性的。你說你為什麼這樣?他就是這樣子,沒有為什麼。說,為什麼極樂世界這麼好,你還是選擇在輪迴?他就是這樣!所以,「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就是,我們看別人很清楚,但是你自己落在執著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子。所以,執著只能引導,不能改變。

佛陀不斷地用方法改變他,說,好,先滿足你!你喜歡做卑賤的工作,我就讓你掃廁所,然後慢慢地掌管家務,最後長者付財。所以,面對執著,只能夠慢慢地改變,就是用引導的方式。我們從〈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夠等待、包容,沒有其他的方法。

到了〈藥草喻品〉就清楚了,權實不二,強調佛法的圓融無礙。你不要看佛法表面上叫你佈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觀,好像跟成佛之道都沒什麼關係。

你錯了!佛陀的每一個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滋潤我們的枝葉花果的同時——你看,今天下了一場雨,草長大了,樹也長大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它的根也長大了,這個樹根跟大地更加堅固地結合在一起了。所以,佛法在開顯我們的法門的時候,表面上讓我們做一些權法,其實,當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回家了。

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就是讓你修學而不覺知。所以,到了〈藥草喻品〉就說明了,其實佛陀是非常善用權法實法的一種相互的操作,表面上滿足我們的根機,實際上佛陀悄悄地把我們帶回家,這個是佛陀最高明的智慧。

《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