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對常住的物品、設備系統,就像愛惜、保護自己的眼珠一樣,不要受到損失或損傷。眼珠、眼睛對人非常重要,我們沒有眼睛就看不到東西,變成瞎子;眼珠壞了,眼睛也就壞了。
什麼叫做愛護呢?我們常常自己認為說,對常住物自己不浪費、少用一點水,那就是愛惜常住物。少喝一點水、少用一點水,這只能說明自己的節約。節約和愛惜常住物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愛護常住物,有愛惜、保護的意思。常住物是包括一切的,不僅僅是指自來水。整個的殿堂、佛像、圖書、用具用品,地板、牆壁,花木,整個的環境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包括在內。比如我們在牆壁上面不能隨便釘鐵釘,不能隨意把有顏色的東西塗上去。如果地板上有些髒東西,或者有顏色的,我們要把它抹掉。當我們在移動物品時,要抬起來,不能拉,一拉地板上就畫了一道線、刻了一道痕跡去不掉。洗衣服的地方洗完了,我們要把這些肮髒的水全部清乾淨、掃乾淨。自己的房間都要整理整齊、衛生做整潔。這些處處都能夠體現愛惜常住物。如果擺放不整齊,東西就容易壞。衛生做不好,東西也容易壞。所以愛惜常住物就是愛惜常住的一種表現,對物品的愛護就說明我們對常住的愛護,就說明我們對佛教的愛護,這個是很關鍵的。
要著力培養對常住的愛護,首先從「物」開始,因為「物」比較容易去面對。物不會說話,也不會思考,也沒有情感,想怎麼擺佈就怎麼擺佈,可以把它做得很整齊、很好。第二步才是人、才是事。人會說話,人有情緒,會變化,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那麼事呢,比人更難,事由很多人一起來做。人,甲、乙、丙、丁,畢竟是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的關係,一個人、一個人的業緣,應該還是比較容易改善的。
做事就不一樣了,牽扯到很多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也不僅僅是今天要做,明天還要做、後天還要做、連續要做。並且人有各種的變化,人的心情也不斷變化。所以只有首先開始培養對物的愛護的能力、關照的能力,然後才能夠培養起對整個常住的一種護持的心、護持的量,護持的心量才能培養起來。要不很簡單的一件事情,舉手之勞,我們可能都做不到,都不願意去做,怎麼能夠有能力去關顧更寬廣、更廣大的事業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微小處見精神,從小小的地方能夠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因為一個人的心,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也就是用心,是可以關顧非常廣的。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無論什麼境界、外在什麼東西,在鏡子上面都是能夠如實顯現的。不是說我們去關顧這麼多,心就會搞亂了,這說明我們的心還是有問題的。心量還是比較模糊,所以對外面境界的反應就比較困難。
我們對常住維護的心,首先從物體開始,建立這種愛護的心。愛護,然後才能夠慢慢增長廣大,才能夠越來越好。愛護,我們才會去建設,才會去保護,才會去發展。大家在常住這邊修道、用功,才能夠成就、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常住的物,是所有的出家人共有,那麼愛護、珍惜的功德、意義就非常的大。所以它不在於說,這個物品是一個紙杯、一雙筷子,它值多少錢的問題。從這裡我們可以用功,可以用心,可以辦道。叢林不僅僅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居住、生活只是一個基礎。叢林也不僅僅只是培養、增長我們才幹的地方,叢林也不僅僅是啟發智慧的地方、讓我們覺悟的能力越來越增強,叢林更重要的是培養、鍛煉我們的意志、品行,修改自己的習氣毛病的地方。磨練我們的意志,就是在各種各樣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當中去歷練。是陶鑄聖賢的地方,古代祖師開創叢林是有非常深的意義,你只有在歷練的過程中,才能夠開發智慧,才能夠讓自己的悟性得到發揮。誦經也好、打坐也好、過堂也好,裡面一切的秩序、一切的安排,用意都在這裡。它能夠讓人不斷得到磨練、鍛煉、陶鑄,最後你是個什麼材質,就能夠成一個怎麼樣地模樣,怎麼樣有價值的人才。所以叢林是製作工藝品的地方,就像一個窯一樣。你是金的,出來就是金品;你是銀的,那就是銀品;你如果是泥土的,出來的就會變成瓷器、陶器等等。這個跟一個人的素質、發心、根器有關係。通過叢林裡面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的熏修,最後就能夠磨練出來。人們一看這位法師這樣子的一種威儀,內心的一種狀態,就能夠體現出來。如果不是在一種有序的學修、生活的環境當中,人就培養不出來,每個人都是很散亂的。我們這種有規則的、很安祥的、很如法的身心的行為、舉止、威儀都是靠叢林來陶冶出來、鍛煉出來的。
人的意志力,或者說是我們人的心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了這種心願以後,才能有這個能力去克服一切的困難。我們深切認識到常住對我們很重要。愛護常住,首先從愛護常住物開始。我們要同人搞好關係,首先要跟物搞好關係,物都處理不好,人怎麼能處理的好,肯定處理不好;人處理不好,事就更處理不好;事情處理不好,法怎麼能夠修得好?法是在人事物當中來體現、來落實、來關照、來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人事物、超越一切對立、超越一切障礙、超越一切困難、超越一切矛盾,超越才能夠「放下」,不超越我們的心就沉浸在種種煩惱的境界裡。所以我們對常住的這些物品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像我們是修道的,這些跟我們沒有關係。如果是這種作意,就麻煩了,就把我們自己內心的大門關閉掉。我們能夠緣得到、緣得了,最後我們都沒力氣去緣這些境界。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一步一步從對這些很細小的、很細微的物品開始,一個人、兩個人、一個班、兩個班,大家都這麼做,慢慢大家對常住的一種護持的心、承擔的心就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