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義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釋法雲(1088~1158)編。法雲字天瑞,自稱無機子。俗姓戈,長洲人。九歲出家,受具戒後,師事通照法師,習天台教義,後來得法於南屏清辯,為天台山家派。從政和七年(1117)起,他住持松江大覺教寺,曾開講《法華》、《金光明》、《涅槃》、《維摩》等經,並信仰淨土法門。紹興十四年(1144)重住大覺教寺時,曾集僧俗弟子結淨土蓮社,課誦《觀無量壽經》,倡念唯心自性彌陀佛。他於宣和初年 (1119)開始編輯此書,到紹興十三年(1143)編成,歷時二十餘年。後來還有所補訂,到紹興二十一年(1151)才整理完畢,已經是他的暮年了。除本書外,他還著有《息陰集》、《金剛經註解》、《心經疏鈔》等書,均佚。
  本書編纂的動機,是由於他在青年學教的時期,見佛典中常有音譯梵語,難以理解。於是向經論疏記裡求其解釋,以類區分。這樣隨見隨錄,積久成編。既便檢查,也有利於初學。
  全書內容:凡六十四篇,約收音譯梵語二千零四十餘條,分為七卷。第一卷十三篇:《十種通號》第一,《諸佛別名》第二,《通別三身》第三,《釋尊別名》第四,《三乘通號》第五,《菩薩別名》第六,《度五比丘》第七,《十大弟子》第八,《總諸聲聞》第九,《宗釋論主》第十,《宗翻譯主》第十一,《七眾弟子》第十二,《僧伽眾名》第十三。第二卷十一篇:《八部》第十四,《四魔》第十五,《仙趣》第十六,《人倫》第十七,《長者》第十八,《外道》第十九,《六師》第二十,《鬼神》第二十一,《畜生》第二十二,《地獄》第二十三,《時分》第二十四。第三卷十四篇:《帝王》第二十五,《皇后》第二十六,《世界》第二十七,《諸國》第二十八,《眾山》第二十九,《諸水》第三十,《林木》第三十一,《五果》第三十二,《百華》第三十三,《眾香》第三十四,《七寶》第三十五,《數量》第三十六,《什物》第三十七,《顯色》第三十八。第四卷十篇:《總明三藏》第三十九,《十二分教》第四十,《律分五部》第四十一,《論開八聚》第四十二,《示三學法》第四十三,《辨六度法》第四十四,《釋十二支》第四十五,《明四諦法》第四十六,《止觀三義》第四十七,《眾善行法》第四十八。第五卷六篇:《三德秘藏》第四十九,《法寶眾名》第五十,《四十二字》第五十一,《名句文法》第五十二,《增數譬喻》第五十三,《半滿書籍》第五十四。第六卷四篇:《唐梵字體》第五十五,《煩惱惑業》第五十六,《心意識法》第五十七,《陰界入法》第五十八。第七卷六篇:《寺塔壇幢》第五十九,《犍椎道具》第六十,《沙門服相》第六十一,《齋法四食》第六十二,《篇聚名報》第六十三,《統論二諦》第六十四及翻譯名義續補,補十號篇。
  本書各篇開頭均有總論,敘述大意,次出梵語的音譯和意譯,一一列舉異譯、出處、解釋,或加以發揮。它所根據的資料,除經論本文而外,還旁采經論的音義、註疏,但有些都從各書中轉引而來(加關於唯識舊注,即由《宗鏡錄》中轉引等)。另外還引用世典經史之類,有時只舉著作者姓名,稱其人說云云,這樣引用書籍共四百餘種。
  本書的解釋梵語,與一般一切經音義等有不同處。它就比較重要的名相,根據教理推論其義。並依天台的解釋為主。如《十種通號》第一解釋三號當於三諦說:「正遍知即般若真諦也,應供即解脫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又如《法寶眾名篇》第五十釋法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謂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則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緣生法。」像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卷末補訂的文裡,關於方便剎土等,長篇大論,專對天台山外異說有所辯駁,就更出乎音義等範圍以外了。
  其次,本書以解釋翻譯名義為主,因而對歷代重要譯家有專篇(第十一《宗翻譯主篇》)記述。另外還保存了一些有關翻譯的理論,如卷一特引玄奘的五種不翻云:「一,秘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以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至於玄奘、義淨等新譯經論中名相的音譯,多和舊譯不同,而奘、淨二師往往認舊譯為訛略。作者以為新舊翻譯不同,只是由於時間地點不同方言有別而已。這種說法,雖未能詳細解釋出新舊兩譯不同之真正原因,但從全面立論,可謂公允。
  本書舊刻依原稿分為七卷,首有紹興二十七年(1157)周敦義序及作者自勉短文。元代的刻本附入了大德五年 (1301)普洽所作《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行業記》。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此書收入北藏流通,改為二十卷。又更動篇目次序(如以《帝王篇》、《皇后篇》移在《長者篇》之前,又以《時分篇》移《鬼神篇》之前等),並以書末補訂之文,散入各篇之內。至於文句之間亦偶有出入。《大正大藏》第五十四卷收入此書,並補註梵文。
  (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