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根據義理的淺深、說時的先後等方面,將後世所傳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類別,以明說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教判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到了隋唐還繼續盛行。從有教判以來,就未得一致的見解。又由於諸家所見各異,遂生宗派之別,所以教判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

  在南北朝時代,南北判教著名的有十家,後人謂之「南三北七」。如連同隋唐時代判教之說來看,他們的主張一教乃至六教,大致如次:

  一、主張一教的有二:(一)姚秦鳩摩羅什,(二)後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謂一切聖教都是如來一圓音教,因眾生根器不同而有種種區別。

  二、主張二教的有四:南齊居士劉虯立頓、漸二教,初頓為《華嚴》;後漸複分為五:即人天(提謂)、聲聞(四諦)、般若(空)、法華(破三皈一)、涅槃(佛性)。(一)說陳真諦三藏立頓、漸二教,與此大同。(二)隋誕法師,立直往與漸悟二教。(三)宋曇無讖、隋慧遠等立半(初說)、滿(後說)二教。(四)唐江南印法師、敏法師等立屈曲與平道二教,釋迦佛說《涅槃經》,隨逐機性破除執著,為屈曲教;盧舍那佛說《華嚴經》隨逐法性自在無礙為平等教。

  三、主張三教的有四:(一)後魏統法師立頓、漸、圓三教,為根熟者演常與無常、空與不空等一切具說,更無漸次,名為頓教;其次為根未熟者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名為漸教;最後為上達佛境者,說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名為圓教。(二)陳真諦立轉、照、持三教,本《金光明經》說四諦為轉教,《般若》為照教,《瑜伽》為持教。(三)隋吉藏立本、末、攝末歸本三教,《華嚴》最初說根本法輪,為三乘等隨後說為枝末法輪,《涅槃》、《法華》最後說為攝末歸本教。(四)唐玄奘本《解深密經》三時說教,初四諦教,次空教,最後非空非有之中道教。

  四、主張四教的有五:(一)齊大衍法師立因緣宗等四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為因緣宗,《成實論》及經部等說為假名宗,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為不真宗,《華嚴》、《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為真宗。(二)梁光宅法雲立四乘教,《法華》中臨門三車為三乘教,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車為第四乘教,前三(聲聞、緣覺、菩薩)為權,後一為實,合三乘與一乘為四乘教。(三)隋笈多立四諦等四教,謂《阿含》為四諦教,《般若》為無相教,《楞伽》為法相教,《華嚴》為觀行教。(四)隋智顗立藏、通、別、圓四教,依據講因緣生法而不究竟的小乘經律論立藏教,依據大小乘相共而與前藏後別圓相貫,如《般若經》中共般若之說立通教,依據但說大乘不共佛法如《般若經》中不共般若之說立別教,依據大乘究竟義理,圓滿具足圓融無礙之說立圓教。 (五)唐新羅國元曉立三乘別教等四教,謂四諦教《緣起經》等為三乘別教,《般若》、《深密經》等為三乘通教,《瓔珞》、《梵網經》等為一乘分教,《華嚴經》為一乘滿教。

  五、主張五教的有三:(一)護身寺自軌法師根據光統律師的四教,僅許《涅槃經》為常宗,而推尊《華嚴經》於《涅槃經》之上,別立為法界宗,這樣就成為因緣、假名、不真、真、法界等五宗。(二)唐波頗立四諦、般若(二同笈多之說)、三觀(《華嚴》)、安樂(《涅槃》)、守護(《大集》)等五教。(三)唐法藏立小、始、終、頓、圓五教,謂《阿含》為小教,《般若》為始教、《楞伽》為終教、《華嚴》為頓教與圓教。

  六、主張六教的有一:隋耆闍崛多立因緣等六宗,謂《毗曇論》說六因四緣為因緣宗,《成實論》說三假為假名宗,《四論》說如幻為不真宗、《法華》為真宗,《涅槃》為常宗,《華嚴》為圓宗。

  綜計諸家判教之說,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以天台、賢首兩家的說法比較特殊,其影響後世也最大,這裡略加敘述如下:

  天台智顗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時八教說,簡稱四教說。五時是依《涅槃經》裡佛說開展如牛乳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比喻而建立的。五時即佛一代說法的五個階段: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說《大集》、《寶積》、《思益》、《淨名》等經);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此外又由說法的形式和內容來區別,各分四種,合成八教。形式方面稱為化儀四教,內容方面稱為化法四教。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其次是漸教,由小而大次第宣揚;再次是秘密教,受教的同聽異聞,或頓或漸都以為對自己所說;最後是不定教,也是一齊聽法而領會不同,或於頓中得漸義,或於漸中得頓義,但都知道佛是普遍而說。如果用這五教和五時配合,那麼最初華嚴時即為頓教,鹿苑、方等、般若三時為漸教,隨著三乘根基逐漸從小入大,在此頓、漸二教中間,又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有第五法華涅槃時,才超然於頓漸秘密不定之外。化儀四教即先所述的藏、通、別、圓。這四教亦可以與五時相配合,最初華嚴時為圓教而說意兼別,第二鹿苑時但是藏教,第三方等時因為說法通於三乘所以並不屬於那一教,第四般若時,除藏教外兼明後三時,第五法華涅槃時,專門開闢圓頓義理,唯屬圓教。《法華》本已究竟,但還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以《涅槃》。五時配到《法華》為止叫做前番五時;如要到《涅槃》為止叫做後番五時。這樣不但推尊了《法華》,《涅槃》亦同時被推尊了。

  天台以前判教之說雖多,大概以頓、漸、不定三種為主要區別。《華嚴》為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為頓教,三藏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為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相教。此等俱為漸教。別有一類經非頓非漸明佛性常住,如《勝鬘》、《金光明》等,名為偏方不定教。惟漸教中有分三時、四時、五時等等的說法。羅什門下慧觀結合三時、四時等說,而立五時說,其順序與天台五時說大體一致,所不同者,慧觀於漸教中分有相、無相、抑揚三種,而天台分鹿苑(有相)、方等(抑揚)、般若(無相)而已;至於秘密與不定,仍由前述各家所立的不定教而來。秘密可說是隱復的不定;而不定則是顯露的不定。又慧觀判教為三乘與一乘之區別,而以三乘為三乘別教(有相教)與三乘通教(無相教)二種。天台由大乘教而來,故設大乘通教、大乘別教,而立藏、通、別之區別;更綜合《法華》、《涅槃》於其上設為圓教。此藏、通、別、圓之次序,似又與光統所立的因緣、假名、誑相、常宗等四教相通。可見天台五時八教之說,是吸取南北各家異說而加以發展的。

  華嚴、賢首的判教,即有名的五教十宗說:五教即:一、小乘教(唯說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為心的即是);二、大乘始教(說八識阿賴耶的如《唯識論》即是);三、大乘終教(說現象差別法不外乎真如的,如《大乘起信論》與攝論派等即是);四、大乘頓教(進一步說妄心妄境俱空,僅一真心朗然,如《維摩詰經》等即是);五、大乘圓教(更進一步說森羅萬象的差別現象,不外乎朗然一心的顯現如《華嚴經》即是)。五教說淵源於杜順禪師的《五教止觀》,其目的不外推尊本宗所宗的《華嚴經》在諸經中為最尊最勝。賢首於五教之外,又立十宗之名:第一,我法俱有宗(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等五部,以及經量部中的一派);第二,法有我無宗(雪山、有部二部);第三,法無法來宗(法藏、飲光、大眾、雞胤、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七部,以及化地部中的一派);第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及經量部中的一派);第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第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第七,一切皆空宗(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大乘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大乘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大乘圓教)。十宗是配合五教而立說的,從一至六屬小乘教,從七至十屬大乘四教。

  賢首五教十宗之說,大體因襲天台,改天台的藏教為小教、通教為始教、別教為終教、圓教為頓教與圓教,這就連本宗的清涼國師也承認過的(見《華嚴經疏鈔序》),故其說無何創見。
  (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