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堅持人死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常見辭彙 > 正文
謂吾人之心本來清淨,亦即心性本淨之意。又作性淨心、本性清淨心。為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大乘則將此心稱為如來藏心、...(術語)大日經五秘密曼荼羅品,如來說發生偈,是由六大生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三種世間,且示諸法常住也。偈曰:...(雜名)成劫之初。成此世界之初也。觀無量壽經曰:劫初以來有諸惡王。...清朝雍正帝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1000)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原住中印度惹爛陀國密林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二月,偕施護來汴京。帝召...(術語)因明之法,具正因正喻,而成立宗法,名為能立。因明大疏上曰: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名能立。古...(名數)一,四念處。二,八背舍。三,九次第定。四,師子奮迅三昧。五,超越三昧。...亦名:疑惱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舍衛,十七群語六群言,云何入初禪,乃至云何得羅漢果?報言汝說者...(術語)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也。是為無明之所使然,倒見事理也。圓覺經曰:一切眾生後無始...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努力修習此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指僧侶之喪服。禪林中,凡遇住持等德高之老僧入寂,其法眷(同修)或小師(弟子)皆須各隨身份,穿著定製之喪服。據...(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一、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秋天,禪院裡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
唯有改變自己的做法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有很多人常抱怨,都是環境或別人對自己不好,所以想借著換個環境,或結交新...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人能言之,觸境逢緣,仍被境緣所轉。若實達惟心惟識,豈有心識外之境緣哉。且縱不達惟心惟...
問: 有法師說,淨密雙修的功德最大,單修淨土念佛法門功德小。但是又有另外一個法師說,一心念佛成就最快。而兩位...
歲末年初,許多人懷著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趕著跳槽。另一方面,許多管理者也在感嘆:找到高學歷、有才...
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態就很重要。所以我們...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直到唐代...
人的心很多。過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來,叫做五心不定,就是說你的心到處亂跑。而修行人把發心作為一句口頭禪。我們一...
斷常二見
【佛學常見辭彙】
上篇:斷惑證真 | 下篇:斷善闡提 |
梵語 abhimukhī-bhūmi。音譯阿比目佉普。為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即此地系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故有此稱。又作現在地、...
自性清淨心
六大能生
劫初
和合二聖
天息災
能立
五種禪
疑惱比丘戒緣起
顛倒
四正勤
孝服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

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

三界萬法種種境緣,實無心識外之別物

修淨土的人是專修好,還是圓修好

8個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

死亡到來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
大乘八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