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又云破石,波羅夷罪四喻之一。如破折之石不可再合也。寄歸傳四曰:「若道何不投火,便招折石之過。」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種功德,法中具說增一之法數。又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之略名。...云何正業?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漏。...「迷事」之對稱。又稱迷理惑。指見惑。即迷於四諦等真理之煩惱。(參閱「見惑」2997、「修惑」4047) p4332...(雜語)Pada,又作播陀,波陀,缽曇。譯曰足,跡,句。法苑義林章一本曰:梵雲缽陀,此翻為跡,當古之句。唯識述記...(雜名)六十四書之一,譯曰算轉。見本行集經十一。...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乃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而能使其觸對於境之精神作用;即為...(術語)小煩惱地法之一。二十隨煩惱之一。心所之名目。向他人,秘內心,表面裝作親愛之精神作用也。...(語雜)可為餓鬼之因緣也。楞嚴經八曰: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名數)法華經之會座,成千二百之羅漢一類,於第三週之說法得授記,是常列於諸經首之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方便品曰:...位於江西奉新縣西北,靠近洞山。馮水自山峰上迸出瀉下,高達千尺,故稱百丈;以山勢超群,故又稱大雄山。唐德宗興元...唐代譯經僧。不空三藏之弟子。開元二十九年(741)隨不空至師子國,天寶六年(747)歸唐,住保壽寺。永泰二年(766...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雖然這個世間很苦,但還是很難生起出離心。尤其是處於末法的眾生,當對於五欲六塵...
佛教的基本義理是反對占卜算命的。那麼,這個線索從哪裡檢索呢?我們知道,佛教經典的形成是在佛陀入滅後,由身後及...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為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自古以來道家修煉人都把發火,氣恨視為修煉者之大忌。從常人的角度看,人行善事做好事稱為積德;而站在修煉者的基點...
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是不變性,第二個是隨緣性。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二乘人失掉了隨緣。我們簡單地講...
第九 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
印光大師說: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性德;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 各人氣質稟性不同,根機深者,自然能恪遵道...
這一點當然古人講了很多,就是說,要往生你必須感應道交。我們是怎麼跟佛陀感應道交?當然是心。你嘴巴那句佛號是心...
折石
【佛學大辭典】
上篇:抑止攝取 | 下篇:折伏攝受 |
表示諸佛如來與歷來祖師境界不可思議之語。出自宋代曹洞宗宏智正覺(1091~1157)禪師之坐禪箴中。照,謂諸佛如來與...
法身經
正業
迷理
缽陀
伽那那跋多書
六觸
諂
餓鬼因
千二百羅漢
百丈山
含光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藏經】佛遺教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推薦】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推薦】戒律中對僧人從事占卜算命的觀點

有了阿賴耶識,才能夠建立十法界染淨因果的相續
冷灰灰不冷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皆得神足飛行願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