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書名)具名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唐玄奘譯。自瑜伽論本事分中略錄百法之名數者。本論各家之注述如下:百法明門論...亦名:與未受具同誦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曠野城,六群丘與諸長者講堂誦經,語聲高大,亂坐禪者。比...【欲界異生】 p0986 顯揚三卷十五頁云: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無我】 佛教主張無我,明示存在與緣起的關係,認為『我』是依於一系列的因緣而存在,即所謂『五蘊和合』而有,但...唐代僧。籍貫不詳。夙有出家弘揚大教之志,兼學大小二乘,尤善毗尼,又博通古今史實。曾閱聶道真、道安以下,至明佺...亦名:重乞波羅夷戒、乞波羅夷戒 資持記·釋懺法篇:「問:『此明懺罪(懺波羅夷罪),那雲乞戒(乞波羅夷戒)?』...【一意識】 p0003 攝論二卷四頁云: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術語)十住心之一。凡夫之愚,譬之羝羊。羝羊為牡羊,只念食慾與淫慾者。見秘藏寶鑰上。...(術語)如言大死底。言拂盡一切妄想,心智俱盡之位也。碧岩四十則垂示曰:休去歇去,鐵樹開花。種電鈔曰:宗師家到...【正不正】 p0500 俱舍論一卷六頁云:此中正者:謂形平等。形不平等,名為不正。...(一)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師智顗(531~597)講述。又稱金剛經疏、金剛般若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i 1.持誦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薩心咒、亦稱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佛說百佛名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修行。我們列舉其中四個: 第一、不能對治四根本...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在一次火災中被毀之後,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了殘存的一本書,可惜這本書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政府打...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業使令自己痛苦,但是想要離苦得...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代。 那麼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深切的...龍鬼流行諸毒腫,痛瘡膿血痛叵堪,至心稱誦大悲咒,三唾毒腫隨口消。--《大悲心陀羅尼經》 如果我們得了一種病,一...居則致其敬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父母親恭恭敬敬,遵守父母親的訓誨。 漢朝...當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當中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如果學佛者在生活中解行並進,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解脫生死煩惱,降服其心最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們在生活...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歷代名僧辭典】
釋智通。姓程氏。河東猗氏人也。生知信愨樂崇道慧。將習書計遂欲出家。父母異而許之。十歲已從剃落。敦肅恭孝執履謙沖。師長友朋接事無怠。修持戒行歌詠法言晝夜不輟。誦諸經中讚佛要偈三千餘章。五十許年初無告倦。自木德不競。立喪攸在。釋門淪廢法侶無歸。方從俊律師延法師。服膺受業。不以艱危涅志。隋祖再興奄還蒲阪。慈濟所及。乃立孤老寺於城治。等心賑贍以時周給。授戒說法乘機間起。食椹懷音日有千計。仁壽創塔締構棲岩。翻然脫屣就閑修業。親事香花躬運掃灑。口恆稱讚目常瞻睹。善由己積道為含生。財雖有屬並充功德。以大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以疾而卒於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未終前。數日不悆。維那鳴鐘而杵自折。識者以為不越振矣。通聞之。命侍者稱彌陀佛名。迴心攝念願生彼土。有入室門人頂蓋者。夙夜祗奉。忽問蓋曰。廚中作何食耶。蓋曰。為何所須。曰有達官諸貴來耳。蓋曰。昔聞生人道者見諸貴勝。師本修德所詣。豈在人耶。至晚乃開目正視。良久不眴。狀有所睹。旁侍加香。寂然立敬。炊頃方止。乃彈指雲。不可思議也。有問其故。雲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初夜又迴首眄雲。始見明珠。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緣務大然燈燭。遂奄燈令暗。須臾復雲。火明何為轉盛。蓋曰。室今暗昧。是師淨相。不可怪也。乃合掌達旦。曰吾生淨土矣。因而氣靜。山地動搖門窗振裂。群雉驚雊非恆所聞。寺僧道慧。未曉假寐。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禪師若終必生淨土。何以知然。向於眠中見西嶺上並是樓閣殿堂乘空而去。言畢方知通已終逝。又蓋母王氏。久懷篤信。讀誦眾經。禮懺發心。以往生為務。貞觀十一年二月。臨將舍命彌加勤至。目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甕許。又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時俱到。蓋與侄薜大興。供親聞所述。而興見有佛色形甚大並二菩薩。久而自隱。斯並近事。故傳實錄。沙門行友。蒲晉名僧。為之本傳。因著論曰。夫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如身實相觀佛亦然。因斯以談。則三界與一識冥歸。生死共涅槃同體。又何容淨穢彼此於其間哉。然則凡夫學人。妄情未盡。不能齊彼我均苦樂遺欣厭亡是非。故須迴向願求標心所詣然後往生耳。其實則不然。譬猶明鏡現形空谷應聲。影響之來豈雲遠乎。而惑者以暗識生疑。謂淨土越度三有超過九定。絕域寥廓經途敻遠。自非三乘極位及十地聖人積行累功。安能生彼。何其謬歟。觀斯上人。雖稟性溫柔為人清潔。其所修習。則福德偏長。定慧之功蓋不足紀。直以一生之散善臨命之虛心。遂能目睹光明親見幢相。動搖坤像夢感旁人。是知九品之業有征。十念之功無爽。凡我同志可不勖哉。若夫尋近大乘。修行正觀。察微塵之本際。信一念之初源。便可荊蕀播無常之音。梟鏡說甚深之法。十方淨國未必過此。如其眷戀妻孥盤桓弊執營生未厭逐物已疲。推有齡於倉卒之間。畢一世於遑忙之際。內無所措外無所恃。則長劫冥沒。亦奚能自返悲夫。
上篇:慧歡(隋西京大禪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 下篇: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
1、比丘的尊稱,與賢者、尊者同義。 2、人名,為華嚴宗之第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