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的八念法門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今天所講的八念,就是在六念之外再加上「念出入息、念死亡」。

這個八念法門是佛教在修禪定的時候,產生了恐怖心理,自己在單獨修定,比如說,修不淨觀、修九想觀時,把我們這個身體看作是一種非常不清淨的,由膿血、骨骼、屎尿,總而言之,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結合起來的,虛假的一個身體。由於我們能夠把自己的身體,看清了、看破了,對這個身體不產生愛染之心。我們人的慾望會逐步的淡化下來,才會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心來觀察。

人生的種種問題,從哪裡產生的呢?我們的心總在向外。外界是什麼東西呢?外界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為了滿足我們感官的需求、刺激,就拚命地向外去求。如果我們一個人追求的願望,過分地強烈,那我們的煩惱就重。壓力重了,思想負擔就重。我們一個人如果又有煩惱,又有壓力,又有重重的思想負擔,你說我們還怎麼生活?還怎麼工作?還怎麼來做一切事業?

那麼要使煩惱淡化,要使壓力減輕,那只有從這個禪定當中來觀察我們的身體,那不過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

我們只要能使自己的身體具備一定的熱量,維持生命的活動,從事善法的修行,就可以了。不要有過剩或者過分的追求,因為它對身體來說,不是幫助而是一種戕害。

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有生活經歷、生活經驗,我們就可以來反省自己的生活經歷。是那種過分追求的生活快樂,還是那種清心寡慾、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生活更快樂?大家可以比較。

所以說,八念法門,是我們在修禪定的過程中,如果產生了恐懼,覺得這個人無依無靠,那怎麼辦呢?你就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亡。

當然,一口氣可以把這八件事都說出來,但是具體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比如說,我們在打坐,正精進的時候,忽然產生一種恐懼感,覺得魔王來了,死亡到了,覺得自己的身心一下子不知所措。又不能夠馬上找到解除迷惑的人,這個時候怎麼辦?你就念佛。

念佛的什麼呢?我們平常所說的念佛,都是比較抽像。你就把念佛當作一種工具,來降伏自己的妄想、雜念和煩惱。那麼在禪定過程中,在修行過程中,產生了恐懼的時候,念佛就很具體。

比如說,念佛的名號。佛的名號不是指阿彌陀佛,也不是指藥師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都具有十種名號。

我們在寺院裡做功課的時候,所謂單日彌陀,雙日佛。雙日佛就是念大懺悔文裡面的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在開始的時候,要誦如來的名號,也就是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一共有十種名號,每一種名號都代表一種功德,代表佛的一種德行。我們能夠念如來,佛是乘如如智,來到人間教化眾生,我也是佛教化的眾生之一。那麼你這時候就會想到有種依靠,佛與我同在,我與佛是結合在一起的。那你就覺得你的恐懼會慢慢、慢慢地消除。

南無如來,應供,佛是天人師,是無上福田,我要以身心來供養佛。供養香,供養花,供養果,還要供養我們的身心。身心怎樣來供養呢?如法修行來供養。這個時候,我們發起這個心來,發起這樣的供養心來,你的精神馬上就會煥發起來,覺得有使命、有責任,不被一切天魔所擾亂,你的信念馬上就增強了,就能夠繼續地來修禪定。

所以說,首先念佛的名號。第二是念佛的相好。

念佛的相好,這個「念」帶有觀察的意思,它是內心的一種意念活動、觀察活動。

我們在修禪定時,或者在用功的時候,或者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寂寞無依。這個時候你就念佛的相好。

當然,我們大殿裡供奉的佛,是泥塑、石頭雕,是人工製作出來,人工製作的這尊佛像,就是佛的真身的一種體現,我們就要把大殿裡供奉的佛像,把你家裡佛堂供奉的佛像,當作是佛的真身一樣,這樣來觀察,來意念。

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相貌圓滿,功德具足。就會成為我們信念上的一種依靠,會使我們增強無窮的力量,那麼你的恐懼就會消失。

第三,要念佛的禪定。

佛有甚深的禪定。佛的禪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的一切功德,都從禪定中生。佛的禪定非世間禪定所能比。與佛同行,與佛同定。在這樣的一種信念之下,你的恐懼心、怖畏心就會隨之消失。

第四,念佛的智慧。

佛是法中王,具有大智慧,徹解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現在學佛修禪定,目標就是要達到佛的智慧,那麼你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你在修行中所遇到的種種障礙。

第五,念佛解脫。

佛出世間,解脫了所有的生死障礙,世間一切的障礙,對佛來說都是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是如法自在,得大自在,對於世間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無所牽掛,所以說念佛的解脫,目標也是要求解脫。這樣就能解除修行過程中的恐懼,

第六,念佛大悲。

佛祖有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看待平等,就像對待羅侯羅一樣。都要慈心悲心,與樂拔苦,佛既然能夠與樂拔苦,我們在修行當中,所有的障礙,正是佛陀要解除、要照耀、要濟度的對像,所以我們有了依靠。有了依賴,能夠得救,這樣,我們的精神就能振作起來,就會覺得我在佛的身邊。佛能自在,我也能自在。佛能解脫我也在追求解脫。佛有大慈悲,我們正是在佛陀的悲懷中修行、學佛。

所以,念佛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念佛是名號、相好、禪定、智慧、解脫、大悲。

這樣一個念佛的信念就很具體,就能夠排除我們在修行中來自各方面的障礙。當然,這種障礙、具體來說,是指魔障。魔障包括四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面對的各種干擾,佛把它歸結為四魔。

(二)念法

法有兩種,一種是佛說的十二部經,又叫三藏十二部,這個叫做法聚。就是這個法一類一類,有的叫做經,有的叫做律,有的叫做論,所以經藏、律藏,這個一類一類,一章一章的,叫做聚。第二叫法義。法聚用佛教的名詞講叫能詮;法義叫所詮。用現在的語言來說,法聚是載體,法義就是截體所表達的內容。

法義、法聚具體表現到佛法,其作用有六個方面。

第一叫巧出。巧是方便的意思,能夠以善巧方便引導眾生出離三界,所以叫巧出。

第二叫得今世界。我們能夠以善巧方便來修行,就是在種因,同時也是在結果,這個果報不是要等到來生後世,佛教修行的一切善因善果,都是同時的,都是當下的。因和果看起來是有階段性的,但實際上,這個階段性是不存在的。因為因果的相續是在一分一秒,中間沒有斷層,就像大江的流水一樣,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中間沒有斷層。如果因果之間有斷層,那就是佛教說的斷界外道。因果之間沒有斷層,也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宰這個因果。因為因果是隨因緣而起,中間沒有一個主宰者,所以它又不是常見。因為佛教講諸行無常,不落斷見,諸法無我,不落常見,所以佛法是講非斷非常。那麼得今世果,就是現法涅磐,當下能受用。

第三、無熱惱

佛法是清涼之法,能夠教導我們遠離煩惱,為什麼稱煩惱為熱惱呢?熱就是不冷靜。一個人只要一時一刻不冷靜,就要衝動,一衝動就要造惡業,所以佛法又是無熱惱。

從它的作用來說,從它能夠使眾生保持清涼的作用出發,佛法又是無熱惱。

熱惱分為:身惱和心惱。

表現在身體上的煩惱或者熱惱,就是殺、盜、淫。

表現在心理上的熱惱是貪、嗔、癡。

第四、佛法是不待時

不待時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修習禪法隨時隨地都可以,不是說早上能修,晚上就不能修;年輕人能修,年老的人就不能修;也不是說現在能修,將來就不能修。

所以佛法是在一切時中都可以修行,一切時中,都是好的時間因緣,晝夜六時恆吉祥。

這就是佛法對於時間、機遇的一種界定。

不待時意味著我們修行的機會,成就的機會,隨時都存在。

不待時,這種觀念,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運用的好,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機遇,就看你善不善於把握。善於把握的人,時時刻刻都有收穫,時時刻刻都有進步,時時刻刻都有成就;不善於把握的人,他就會失去很多的機遇。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把握好不待時這種觀念。

不待時又分為行不待時,處處可以修行;果不待時,修行就有成果。

第五、能到善處

修學佛法,比如說修禪定慧,三十七道品,這些佛法的內容,能夠指引我們到達善處。

善處是什麼呢?就是得到好的果報。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能夠到極樂世界,就是善處;我們修五戒十善,能夠保持人身,得升天上,那也是善處。

善處包括三善道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善處,就看你修行的程度怎麼樣,功夫怎麼樣,決心怎麼樣。

第六、佛法又能通達無礙

為什麼佛法能夠通達無礙呢?因為佛法有三法印,或者說一實相印,能夠衡量、鑒定、印證,一切法是佛法還是非佛法,是正法還是非正法,都可以用三法印來加以衡量和印證。

所謂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

這些抽像的道理,聽起來就像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我們不妨用簡單的、淺顯的比喻來說三法印。

我們要理解三法印和每個人生活緊密相連,不是離開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不是離開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另外有一個三法印。因為三法印就是要來印證一切萬法的。

第一個就是諸行無常。

行是什麼意思呢?行本身就是運動的意思。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佛法上的定義,行是造作義。為什麼是造作呢?因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產生的,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產生的東西,它就一定會受到一定的因緣條件環境的制約。這種制約顯得最明顯的,就是在那裡生滅不停地變化。比如說,我們兩個人見面,彼此都微笑,很親密一樣,如果我說一句令你不高興的話,笑馬上就沒有了,是不是無常的?我國現在正流行非典型性肺炎,我們在座的都很好,如果有一個得非典型性肺炎的人走到我們這裡來了,我們這些人可能會被感染,感染了以後,本來是很健康的人,馬上就得病。這些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造作的無常性、運動性,實際上我們坐在這裡穩穩當當,每個人好像都沒有變化,其實,並非這樣,因為變又叫遷流,它是流動的,時時刻刻都在流動地方。

西方有位哲學家說,我們在過河的時候,每一腳不會踩到同一條流水,那就是遷流。

我們的心念在流動,我們的身體在流動,這一座樓房在流動,這個宇宙萬物都在流動,都在變遷,這個變遷是分分秒秒的事。絕對不是說,今天13號,明天14號,13號變一下,14號變一下;也不是說在13號的一點鐘變一下,兩點鐘變一下,三點鐘變一下,也不是;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一秒鐘就沒辦法分了,那每一秒裡還有無盡的剎那、剎那、剎那。變就是這麼變,它是把無窮的動態,為了表達起見,規定一分鐘,一秒鐘,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一年,兩年。把無窮無盡的動的東西,把它慢慢地壓縮,壓縮到一秒。

佛在2500年以前,他已經以他的大智慧,觀察到我們宇宙人生的變化,觀察到遷流不息。他只能用這樣的話來表達世間萬物的屬性,叫諸行無常。

在這個遷流變化當中,有沒有人能夠做得了主宰?今天13號,我就說是12號,行不行呢?不行。到了60歲,硬說是20歲,人家相信不相信呢?不相信。就是說,在這個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主宰,沒有一個能自在的「我」,在那個地方能夠做主,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是從哪個地方來分析的呢?

諸行是指包括我們人身在內的宇宙萬事萬物。這個諸法無我,主要是說,我們個體的生命,在宇宙萬事萬物當中做不了主,找不到一個主宰。從五蘊來找,色、受、想、行、識,誰是我呢?從六根來分,眼、耳、鼻、舌、身、意,誰是我呢?從十二處來分,六根六塵,誰是我呢?從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當中,找不找得出我來呢?找不出我來。如果說十八界每個裡面都有一個我,那就分為十八個我,既然有十八個我,我在哪裡?有十八個我,哪個我能夠自在啊?

所以說,諸法無我,這是一個法,印的法,印者決定義。

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能夠了解了、證得了這樣一種堅定的認識,世間一切法就寂滅。什麼叫寂滅?就是一切法,你都參透了、看破了、自在了。自在什麼呢?自在就是寂滅、涅磐。寂滅、涅磐就是證得了二無我,所取得的一種成果。涅磐是果,是二無我所顯示的一種結果,所以叫做寂滅涅磐。

三法印是世間萬法的決定義,能夠通達三法印,能夠證得三法印,就能夠對世間一切的邪見、偏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謂的外道種種見解,都能夠迎刃而解,所以這是念法的意義。

(三)念僧

僧分為聖賢僧和凡夫僧。

包括佛在世的時候,也說我在僧數,佛也是僧團的一員。僧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謂有戒才有僧,包括我們四眾弟子亦如是,有戒才有四眾弟子,沒有戒,佛弟子這個詞不存在。當然,我們作為四眾弟子來說,每一眾戒律各不相同,每一眾只要是把你本所受戒保持清淨,就算是如法弟子。

什麼是本所受戒呢?

比如說,我們歸依了三寶,三寶就是戒。那麼我們歸依佛竟,寧捨身命,誓不歸依邪門外道,守這一條,這一條就是戒;歸依法竟,寧捨身命,誓不歸依外道典籍,這也是戒;歸依僧竟,寧捨身命,誓不歸依外道邪眾,這也是戒。所以能夠嚴守三歸,作為在家佛弟子,也算是清淨弟子。如果說在家弟子又受了五戒,保持五戒的清淨,受了菩薩戒,保持菩薩戒的清淨,各位出家的二眾,亦復如是,都要保持本所受戒的清淨,那就算是佛弟子。

這裡所說的念僧,主要是指聖賢僧和持戒清淨的福田僧。

作為福田僧,有五個條件:

1、戒眾具足,2、禪定眾具足,3、智慧眾具足,4、解脫眾具足,5、解脫知見眾具足。

我過去曾給大家講過,所謂戒眾具足,住戒不傾動。持戒清淨就好像我們的身體坐在這裡如如不動,所以住戒不傾動,坐在這裡穩當。

禪定比做什麼呢?引禪定弓,坐在這裡,手持一把弓。智慧是什麼呢?智慧是一支箭。持禪定弓,放智慧箭。智慧箭做什麼呢?破煩惱魔,得解脫。然後,在解脫中出生智慧,那就是解脫知見。

這又叫五分法身,或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

作為僧寶,它一定要具足這五個方面。

作為在家居士怎麼辦呢?也一樣,也要持本所受戒,清淨無染,戒身具足,然後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煩惱魔,得解脫,於解脫中獲得智慧。

佛弟子眾的一切根本功德住處,就是我,有戒就有一切功德。無戒一切功德沒有寄存的地方,沒有修戒,一切功德無從談起。

在《大智度論》上有個比喻,說持戒、禪定、智慧,這三樣是我們的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就是勢力,有力量。有財富才有力量,沒有財富就沒有力量。說一個人有法力,有法才有力,法力無邊,有法而產生的力量。法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那是法,那是財富,解脫,解脫知見,那是力量,那是勢力。

僧又叫福田僧,我們怎麼樣來耕種這快福田呢?

要以智慧禪,耕出結使,什麼叫結使呢?結就是纏繞,我們的心裡不快活,我們的疙瘩解不開;使是一種趨動,現在我們常講利益的趨動,我們在三界當中不能出離,就是煩惱在趨動我們。

我們要以智慧犁耕出結使,以四無量心魔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種子,澆灌清淨心如水,結出今世、後世三乘聖果。

(四)念戒

戒有有漏戒、無漏戒。

有漏戒又有律儀戒、定共戒。

律儀戒是需要守持;定共戒是需要修持。

律儀戒包括七眾所受戒,定共戒是得到了禪定,不追求世間的五欲,自自然然,所產生的戒,它是通過修定所得到的戒。戒律裡也有種種的分別,大體說起來,有以下一些具體的分析。

第一,是清淨戒,持戒清淨,無有毀犯,就像一塊美玉一樣,沒有瑕穢。

第二,是不缺戒,就是不毀犯四重戒以外這些重戒。四重戒就是殺、盜、淫、妄。這是四個根本戒,從五戒來說,除了根本戒不能毀犯,第五是飲酒戒,飲酒戒在五戒裡邊,雖然不是根本戒,但它是重戒,如果有所毀犯那就是缺戒。比丘戒,除了四根本戒像十三僧殘戒等,這個都是重戒,如果有所毀犯,就是缺戒。所謂不缺戒,就是除了四根本戒不犯,連重戒也不犯。

第三,叫不破戒。大體上說起來,表現於身體上所犯的戒叫缺戒,表現於口所犯的戒名為破戒。或者說大罪叫缺戒,小罪叫破戒。不破戒就是既沒有缺戒的過失,更沒有破戒的過失。

第四,叫不穿戒

就是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及惡覺觀得入。

第五,叫雜戒。

我們世間的果有兩類:所謂出世間的果就是涅磐。世間的果就是人天福報,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一心一意,走向涅磐,這就是不雜,如果說今天修行想著成佛,明天又想著人天福報,這就雜起來了。持戒要不雜,要把持戒的功德迴向給涅磐,為無漏法而持戒。不為有漏法而持戒。

第六,叫自在戒。

自在戒就是說,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隨戒,不要隨外緣,我們行走坐臥,都以戒為師,不隨外緣,不隨惡因緣而毀犯戒體,也就是說在持戒的時候,自己完全做到了自覺,自覺也就是自在,不能自覺地持戒那就不能自在。

第七,不著戒。

隨緣我們持戒已經到了自覺自在的境界,於戒能夠不生愛著、我慢之心。做為佛弟子,持戒是自己應盡的、應守的一個原則。本分事,持戒清淨,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正因為能持戒清淨,所以才是世間的福田,所以叫不著。就是不產生我慢,不在戒律上面起執著。戒律上面的執著,實際上就是法的執著,對世間的東西不執著,對法也同樣不能執著。比如一個人犯了法,進到牢獄裡邊去帶上了枷鎖,受到了約束,忽然有一天刑滿釋放,出來後雖然沒有牢獄裡邊的枷鎖,他又弄了一個金子做的枷鎖帶起來,雖然枷鎖的質量很好,畢竟使他不自由。持戒清淨,起了執著,起了我慢,就好比帶了金子的枷鎖一樣,那同樣不得自在。

第八,持戒清淨為智者、聖者所讚歎。

智者、聖者就是諸佛菩薩,聲聞羅漢,持戒不清淨,也有人讚嘆,那就是魔王讚歎,「我的魔子魔孫又多了一個」,持戒清淨,諸佛菩薩讚歎。

所以說在念戒的時候,要從這八方面來思考,你就能夠斷除魔障。你就會精進勇猛地修行。排除一切障礙。

(五)念捨

捨和施稍微有點不同,捨包括施捨和捨諸煩惱。要把煩惱捐棄,也有種捨心,為什麼呢?一個人有煩惱,往往他並不覺得煩惱。不覺得自己煩惱,覺得自己挺好的。比如說,有邪見的人,他就覺得自己的知見很正確,他不捨。

施,主要是指自他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關係。一般有兩種:一種叫財施,一種叫法施。在有的經書上講,有三種施,除了財施、法施之外,還有無畏施。

無畏施就是安全的佈施,給人力量,給人信心。

還有的經書上講,除了無畏施之外還有同喜施。同喜施就是能夠分享別人的幸福或好事,人家有好事我也同樣歡喜、高興。別人有好事,我不會產生嫉妒、障礙,犯紅眼病。甚至於,有些社會現象,知道某人要提升了,馬上就寫匿名信說張三他怎麼能提升呢?他哪裡哪裡有錯誤,這樣事好像還不少。這就是對於別人有好事不能夠升起歡喜心,總覺得這個好事都要降到自己一個人頭上,不要降到別人頭上。實際上,不是如此,畢竟,你一個人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這一屋子人,都是大富翁,只有我一個是乞丐,那我也會很富有,因為每個富翁都會向我施捨,那該多好啊!如果說我們一屋子人都是乞丐,只有我一個人是富翁,我要向大家施捨,但又沒那個力量,所以一定要共同富裕。大家好,才是好,一個人好,好不起來。

所以佛教講佈施一份歡喜心,這個不花一分錢,但是最難做到。

講到財勢的時候,很多經書上都說財勢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存的需要,最基本的東西是財富。我們能夠把生命中最基本的東西佈施出去,你說那是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法施,是以清淨心向他人解說三藏十二部教義當中的世出世間的善法。

在財施法施當中,法施第一。所以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財勢僅僅只能夠解決人的飢寒或者貧困。法施才能夠解除人的生死痛苦。

為什麼念施、念捨能夠使我們產生力量,能夠降伏魔障?

因為施捨是一種功德,持戒也是一種功德。我具足持戒、佈施的功德,就覺得這個人有了力量,對於外界的干擾,就能夠抵抗,能夠解除怖畏,獲得自在。

(六)念天

在念天當中,主要是說,我們人由此會產生一種歸屬感。本來學佛的人要證得涅磐,證得解脫,證得無漏。但是佛陀的教法,即包括無漏善果、也包括世間的有漏善法,所以佛的教法叫五乘教法。

五乘教法其中就包括人天乘,因為之所以有天,是說天人是由於持戒佈施的功德而獲得天人的報應。

當我們修行禪定產生怖畏的時候,如果我們一下子還不能夠接受無漏教法,還在人間想升天堂,那麼我們不妨想一想天人的福報,天人福報是從佈施持戒中來,我現在正在修行禪定,我命終之後就要生在天上,那麼這樣的人,你也可以產生力量,來排除障礙。

念天,之所以有天,有天這樣一種生命的現象,那也不是偶然的。有五種善法因緣,才能夠得升天果,對於天果,我們究竟該怎麼理解?

特別是在今天,科學昌明的時代,宇宙飛船上了天,走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並不那麼美妙,連生命都沒有發現,你說我們上到月球上有什麼好處?如果離開了飛船,在月球上不能真正地生活。所以說,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個天?

天者,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所感的一種生命。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所謂人間天堂,在人間有大福大貴的人,他也在享天福。那麼這種大福大貴享天福的人,是怎麼感得這個果報呢?

《大智度論》上說,有五種善法因緣,才能夠感得這樣一種果報。

第一信罪與福。相信罪,相信福。罪就是惡因緣,惡因惡果;福就是善因緣。要知道人間善惡因果,是得生天去的第一個條件。

二要守持淨戒。守五戒,修十善,才能夠得生天果。

三聞善法。時時刻刻能聽聞善法,聽聞善法,才能信罪福,才能持淨戒。

第四要修佈施,佈施是天嘛!

第五要學智慧,沒有智慧,要想升天,也不可能,為什麼呢?你沒有智慧,就不知道信罪福,沒有智慧,就不知道持淨戒,沒有智慧,就不知道聞善法、修佈施。因為智慧是統帥。天上的人是修這五種善法作為先決的條件,那麼我們修行的人也應該修這五種善法因緣,這樣在命終之後,就能夠得生天國。在眼前的修禪定當中,遇到的障礙,就可以持這種信念來排除。

(七)念出入息

念出入息實際上就是念禪定,出息、入息,就是我經常在禪七講的「息道觀」。

因為修行最基本的辦法或者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觀呼吸。觀出、入這個息道。出入息,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沒有一分一秒能夠離開的一個最根本的生命特徵。我們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我們還有呼吸,我們說一個人死了,叫嚥氣了、斷氣了,呼吸停止了。呼吸和我們的生命如此密切,我們如果很好地來觀察自己的呼吸,從呼吸入手來修禪定,那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

出入息,就是在打坐的時候,觀察自己的呼吸,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以用,一是讓我們的意念隨著呼吸的出進——隨息,使我們的意念跟心保持同步,叫做念依於息。第二種方法是數呼吸,一出一入為一個數,從一數到十,這種方法在開始觀呼吸時是非常有效的。使用這種方法能夠使我們紛紛不停、瞬息千里的妄心很快收攝過來。念呼吸,調呼吸能夠制止一切妄念和煩惱。妄念和煩惱,能夠得到制止,得到調伏,那麼外在的魔的干擾自然就會停止。因為外魔的干擾,是以我們內心的煩惱作為一個起點,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煩惱,外界的干擾就不能進入。

所以念出入息,也能夠排除魔障的干擾,排除恐懼的心理,使我們能夠安住在禪定當中。

最後就是念死。

對於念死,特別是現代的人聽起來認為這個講法很消極,我們現在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要生存,要活,要活下去,甚至於一個垂危的病人,毫無生存的希望,也要用各種辦法來挽救他的生命。那麼佛教教我們八念,念到最後是念死,是不是太消極了?

實際上佛教的念死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理念。這個理念是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趁著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要精進不懈地努力,推動我們積極地不失時機地來創造事業,抓住機遇。

所以說念死是積極的思想,不是一個消極的思想。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以這個問題問當時僧團在座的人。問到第一個人的時候,「請你說一下,你打算活多久?你的生命可以延續多長時間?」那個比丘說,「我想可能有七年吧!」佛說,「你這種心理是一種放逸的心理,不是一種精進的心理。你覺得你還可以活七年,你修行、做善事就覺得還可以慢慢地來,你就不會在每時每刻保持精進、不放逸。」又問到第二個人,「你覺得你的生命還能活多久?」他就進步了說,「我至少還可以活七個月吧!」佛說,「你這也是一種放逸、懈怠的表現,你沒有真正理解到生命是那樣的珍貴。」又問到第三個人,「你覺得你還能活多久?」他說,「至少可以七天吧。」佛說,「你這也不對,也是放逸的心態,存在僥倖心理,也沒有真正看到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又問到第四個人,他說,「還有七個時辰吧。」佛說,「你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緊迫感。」問到最後一個人,「你的生命還有多久?」他說,「照我的觀察,生命就在剎那間。」佛說,「善哉!妙哉!你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所以念死就是這個意義,時時刻刻不放逸,時時刻刻精進努力,成就一切事業,以善業為基礎,做一切事情和善業結合起來,實現生命真正的意義,追求生命真正的歸宿,所以念死是積極的。

死亡有兩種:一是自死;二是他緣死。

自死是壽終正寢,報已盡,這是生命的必然。

他因緣死,不一定是果報,一種是偶然的,比如種種安全事故,都是他因緣死。

《藥師經》上講了九種橫死,都是因為意外障礙,提前結束了生命。當然這其中也有因果關係在內,錯綜複雜、一言難盡。

我們能夠念死,對魔王的干擾就可以不在乎,可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橫下一條心就可以降伏一切波旬魔王,具足無窮力量,死都不怕,難道還怕魔王嗎?

念死也是修行禪定時排除障礙的一個法門。

今天講了八念,我們在修禪定的過程中,就可以用來排除來自波旬魔王的種種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