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圖頌》略說

要管理好我們的心,具體操作就要講到調心,我把心比喻成牛。當過農民的人都知道,一條牛從不聽話、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調伏得聽話、幹活、耕田,要經過一段的時間。調伏牛,就是要讓它馴服。要讓牛馴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調伏心牛的過程分為十個階段,並畫成十幅圖畫,每幅圖畫步步遞進,連環成套,使得我們一看這十幅圖,就能明白是怎麼回事。柏林寺問禪寮的接待室也掛了一套現代人畫的《十牛圖》。有位德國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歲了,他也學習坐禪,他在印度、在日本,學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掛在牆上的《十牛圖》,就說:「哦,這是告訴我們怎麼用功。」他用德語講這幾句話,一看就明白。形象化的東西,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圖》又配十首詩,每一首詩說明每一幅圖的內容,也就是說明用功在那一個階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麼。它既有功夫和見地的內容,也有文學意義,對於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進入禪的修煉,有很大的作用。從宋朝開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禪師都用詩歌的語言描述《十牛圖》。最早的《十牛圖頌》,是宋朝的廓庵禪師寫的,以後的禪師都是來和他的詩。

我們不要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詩,一定要結合功夫與見地來讀,這樣就會對怎樣管理此心有一個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尋牛《十牛圖頌》有十個階段,第一是「尋牛」,尋找內心的這頭牛。這頭心牛已經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麼地方。是藏在草叢裡?還是藏在樹林裡?藏在山崖下?藏在草叢裡,比喻此心被邪見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貢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裡,就像水牛一樣,它走到泥塘裡,只有頭露出來,整個身體都在泥水裡頭,水牛的顏色和泥巴沒有兩樣,你要找確實很困難。泥沼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情慾,情慾把我們的心牛埋沒了。所以我們就要找啊!在哪兒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間,看我們怎樣用心。所以要尋找這條心牛。廓庵禪師的詩寫道: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身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牛在什麼地方啊?在草裡面去找,在樹林裡面去找,在水邊去找,力盡神疲也找不著。從早上找到晚上,還是不見牛的蹤跡,只聽到樹上的蟬在唱歌。我們這個心茫茫不知何在,不得安寧。

「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其心若弛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都是講管理此心、尋覓此心的過程,這是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方法用不上。這個方法不對,那個方法也不對,心總安定不下來,妄想紛飛。師父啊,我是念佛好還是持咒好?還是參禪好?找不到一個調攝此心的方法。實際上一切現成。只要你肯用功夫,肯照方法去做,日久功深,自然有個入處,你不要半途而廢,你要有決心。你要循著一定的規律有耐心地做下去,自然就會有一個結果。

二、見跡牧心的第二個階段是「見跡」。牛沒有看見,但是看到牛走過的足跡。有足跡了,那牛一定是從這裡走過去的,就可以循著足跡往前走,找到牛的好消息就在前面。見跡就比喻我們聞法聽經初解義理,知道了要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才能把心頭的污泥濁水排除乾淨,找到了依之而修的方法。頌曰: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在水邊,在林下,見到了牛的足跡,而且不是一個,有很多。芳草離披見也麼?在草叢裡邊也有足跡,由於風把草吹得倒伏下來,牛跡又被草遮住了。水邊林下的足跡容易見,芳草離披那個地方的牛跡就不容易見。就是說,有時候清楚,有時候又糊塗了。「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這個「他」(音拖)字要讀古音,讀他就不押韻了。縱然是山很深,牛畢竟是很大的東西,遼天鼻孔,想藏也藏不住。就是說只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這個清淨的心本來具足,時時顯露,只要你專注不放鬆,自然有找到心牛的時刻。

三、見牛第三個階段是「見牛」。比喻功夫到了純熟的地步,看見了牛。在禪宗的功夫上叫做「破本參」,或者叫開悟,或者叫見道。所謂見牛,就是比喻依靠聞法修學的功夫,見到自己本具之心牛。見到了牛,就是見到了法,見到了心。見到了法,就是見到了佛。但是不是到此一切事情都圓滿完成了呢?還沒有。那僅僅是找到了這頭牛,進一步調伏的功夫還在後面。頌曰:

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風和日麗,楊柳青青,表示我們內心的清淨安詳與安寧。忽然抓住了牛的鼻孔,見到了自己的心牛,這時候的快樂是無法描寫的,所以是「森森頭角畫難成」。這個時候的心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人說,見到了心的那一刻,就好比在岸上呆了很久很久的青蛙,忽然找到一汪清水,撲通一下,跳到水裡去了。青蛙在水裡游哇游哇,它那種快活,它那種愜意,它那種自在,只有青蛙自己知道,我們人很難去體會,只覺得它游得挺快樂。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人真正是開悟了,見到此心了,那種受用是不共的,不能夠與他人分享。外人只能夠分享他外在的喜悅,不能分享他內心的安詳自在。我們修行的人,有時候會有短暫的寧靜,那種寧靜也是不共的。外在的財富會丟失,會被人借出去不還,會被人騙走,我們內心的財富,開悟的受用,任何人都搶不走,騙不去。所以內心的財富重於外在的財富,內在的財富一旦擁有了,永遠不會丟失。

四、得牛第四個階段是「得牛」。得到了。得到了這個牛,你才可以去調伏它,訓練它。雖得心牛,猶存煩惱習氣,如果不加以調伏,不很好地修煉,它還是有反覆的可能。個別的禪人由於開悟以後沒有做保任的功夫,也有反覆的現象。禪宗的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開悟以後的保任功夫非常重要。頓見真理,漸除習氣。頓見真理就是開悟,漸除習氣就是保任功夫。頌曰: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渠」就是「它」,就是心。我們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這條心牛,但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很重,還要經常打磨修煉,蠲除習氣,修集福慧資糧,懺除往昔的罪業,才能保持已經獲得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功夫有時會走失,心牛會有跑掉的時候。跑到什麼地方呢?跑到我慢的高原之上,跑到情慾的煙雲深處。不過,因為我們已經得到它,暫時走失不要緊。因為我們的功夫有基礎了,覺照會時時提起,即使暫時走失,只要提起覺照,就不像完全沒有見到心牛的純無明的階段。所以得到了牛,不是萬事大吉,功夫還在後頭。見道以後,必須進入到修道的階段。見道容易修道難,修道不到位,或者用力不夠,有反覆。我們看到一些很用功的老參,一說起來見地很好,但是一碰到具體問題,無明火很大。那無明火大的時候是什麼昵?是覺照不到的地方。也有的修行很好、見地很好的人,情慾這一關透不過,又走回頭路。

五、牧牛調攝此心的第五個階段是「牧牛」,精心地牧養這條心牛。這幅圖畫,是一個人拿著牛繩,仔細盯著牛。不讓這條牛犯一點苗稼,要讓它吃「本分草料」。所謂「本分草料」,就是一切都按規矩來做,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個時候的境界就是: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為什麼要把鞭索拿得緊緊的不放鬆呢?就是怕這個心牛又犯他人苗稼,再次走入塵埃。「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牛牧得純熟了,不用鞭索牛也會很聽話地跟著人走,這就是用功純熟了,到了「無功用行」的階段。從有心用到無心用,從有意識地去調此心,調到純熟的時候,調而不調,不調而調。到這步田地,那就是從生活禪進入到禪生活,時時都在道中,「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六、騎牛歸家第六個階段叫「騎牛歸家」。功夫又進一步,不要睜著眼睛去拽著牛的鼻子,可以倒騎牛背上,一路把家還。比喻脫離了情識妄想,騎上本具之心牛,歸還自己本來之家鄉,歸還自己本有的極樂世界、莊嚴國土。在這個時候,污濁的五濁惡世已經徹底轉化了,轉化成為清淨莊嚴沒有煩惱沒有戰爭的世界。我們內心的戰爭是什麼呢?自己和自己打仗。正念和邪念在戰,清淨與污染在戰,戒定慧與貪瞋癡在戰。有一尊佛叫斗戰勝佛,能夠戰勝自己的情慾就能成佛。頌曰: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到這個時候,所做的一切都合規合矩。到這個時候,山是青的,水是綠的,花是好的,月是圓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美好。因為心清淨所以世界清淨,國土清淨。心清淨所以一切都清淨。以佛眼看待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與佛無二無別。以眾生的眼看待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和自己是對立的。以佛眼看待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與佛同體。這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我們不妨自己來觀察,來反省。我們心一煩的時候,看著家裡的一切都好像不順眼,看著每個人都好像對自己有意見。當我們心裡清淨、喜悅的時候,看到花都那麼好,看到孩子都那麼乖,看到窗明几淨,一切都好。這就是心主宰一切。心好則景好,心不好則一切都不好。

我們心裡有煩惱經常講的一句話:「我煩死了!」心裡煩的時候,即使是親朋好友去找他問一件事、說一句話,他回敬的是什麼呢?「你過去,我煩死了!」有一些煩,或者是說所有的煩,都是自己找的。有哪一件事值得我們煩呢?一件也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煩來煩去,除了煩你自己以外,對他人,對一切事物,都沒有什麼影響。你煩的時候,看到那盆花不好看,實際上那盆花還是那個樣。你不煩的時候,看到那盆花特別地漂亮,實際上那盆花也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心態改變了而已。我們自己煩還不要緊,往往又把煩強加給別人,帶累他人也煩惱。所以庸人自擾,還連累他人。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反觀此心,要讓自己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境界之中,生活在鳥鳴花笑的自然環境之中,使自己的心地充滿祥和,充滿歌聲,充滿笑語,充滿智慧和慈悲,內心的煩惱自自然然就會逐步淡化。

那個美妙的地方,那個有花香、有鳥鳴、有鶯歌、有燕舞的地方,就是自心的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家。所以我們要趕快回到家裡,不要在外邊飄流。

七、忘牛存人  回到家以後怎麼辦呢?回到家了就不要再時時刻刻想到這就是我的家,這就是我的家。那還是一種執著,還是一種障礙。所以到了第七個階段,就要「忘牛存人」,把所看的所管的這個心放下,讓自己的智慧獨照。「智慧獨照」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你沒有需要管的對像了,那個時候就是一大光明藏,沒有一物。好像十五的月亮到了中夜,明月當頭,萬籟俱寂,一切境界都在月光當中消融了,那就叫「忘牛存人」。只有智,沒有境。只有能照之智,沒有所照之境。這就比喻如果能回到本覺無為之家鄉,就無須再加修煉,無事安閑,成為一個無事道人。

不過這個階段是暫時的。《維摩經》講這是叫「無為」,有的經典上叫它「現法涅槃」。菩薩的境界到這個階段應該怎麼樣呢?要「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從體起用,你才能夠廣度眾生。如果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只是小乘的無餘涅槃。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停留,就證到大乘的無住涅槃。這個時候的境界是: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回到家裡了,回到寶所了,回到涅槃山了,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人也閑,可以好好地睡一覺,紅日已上三竿,還在做夢,因為是一個無事道人了。無事道人,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一切的方法不要了。鞭子不要,繩子不要。放在什麼地方?放在堆雜物的庫房裡邊,所以叫「鞭繩空頓草堂間」。小乘的人修到這個地方止步了,再也不朝前走了。你看,「紅日三竿猶作夢」,多快樂啊!當然這不過是形容,倒不是說小乘證得了無餘涅槃,他還在做夢。他沒有夢了。只是用世間人無憂無慮的睡覺的那種情況來比喻無餘涅槃的境界。

八、人牛俱忘  忘牛存人未為究竟,還要進一步。到了第八個階段,就是「人牛俱忘」,法也空來人也空。比喻凡情脫落,聖解不存,生佛俱空。這個時候的一張畫是一個大圓,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空無一物,人也空,牛也空,我執、法執都破盡。這是從小乘的無餘涅槃進入到大乘的無住涅槃中間,有這麼一個休息站。所以這首頌說: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這個地方,才能與從上佛祖同一鼻孔出氣。到這個地方,就像紅爐上不容片雪。有雪花飛到紅爐上,當下就融化了。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智慧就像紅爐的火焰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你看紅爐的火,遇到什麼燒什麼,那就是大智慧,一切都消融乾淨。到這個時候才算是大事已畢。

九、返本還源   第九個階段叫做「返本還源」。以一幅水綠山青、不留一塵一埃的圖畫,來比擬真心本來清淨,無煩惱妄念,當體即是諸法實相。返本還源,徹底地歸家穩坐。頌曰: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用禪宗的三種境界來說,到這個時候就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饑來吃飯困來眠,返本還源,一切現成,無法可說,無事可做。但是不是就到此停止了呢?如果到此停止了,也還是一個自了漢,沒什麼了不起。如果都修到這個地方再不往前走,只能說他虛消了信施的供養,不起作用,只圖個人快活了。

十、入廛垂手   最後一個階段叫「入廛垂手」。你還得要倒駕慈航,回到苦難的世界,來做苦難眾生的慈航。 「廛」是什麼呢?「市廛」就是賣東西的十字街頭,到十字街頭來教化眾生,那就叫「入廛垂手」。「入廛」就是到十字街頭,「垂手」就是來教化眾生。太虛大師有一副對聯:「願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阿彌陀佛的手只垂了一隻下來,另一隻手托了蓮花台。大師希望阿彌陀佛那一隻手也垂下來,兩隻手都放下來,那可以多接引一些眾生。濟度眾生而垂慈悲之手,人市井之塵境,比喻我們修行不偏於向上,更能向下來做利他的事業。到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以出世精神來做入世事業。我們平常也唱這個高調,也說我們是以出世精神來做入世事業,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不是以出世的精神,也做不好入世的事業。因為有貪、有嗔、有癡,不是平等地做,有偏頗。這時的境界應該是: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這一幅畫,畫的是肚子大大的布袋和尚,袒胸露腹來到人間,灰頭土面,但是又笑口常開。在這個時候,也用不著什麼神仙的秘訣,枯木就會開花,火裡會生蓮。枯木開花、火裡生蓮都是比喻。枯木開花,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火裡生蓮,什麼困難的地方他也能去,代眾生受苦。垂手就是濟度眾生,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令眾生得解脫。調心最後的目的是這個,是要把此心調伏得沒有無明、沒有煩惱、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後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講到這裡,我想起趙州和尚的一個公案。有學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佛法?」趙州和尚說:「趙州橋!」學人進一步問:「如何是趙州橋啊?」趙州和尚說:「度驢度馬!」那就是入廛垂手的精神,那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精神是什麼呢?菩薩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橋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