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即禪林夏安居時,結夏至解夏三個月間之中間日。夏安居始於五月十五日(舊曆四月十五日),稱為結夏;終於八月十五日...亦名:對事約教判處意 行事鈔·序:「第三,對事約教判處意。(一、敘古)(一、通示乖競)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凡三卷(或十二卷)。略稱圓覺經大疏。唐代宗密述。今收於卍續藏第十四冊。隨文解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初揭...(人名)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曹州南華人。見黃檗山運禪師,瞭然通徹,後趙人請住子城之南臨濟,示人心要,頗類德山...(一)以明珠比喻真如、佛性、正法,能顯示此世界之真實相,而謂此世界乃圓滿無缺,無有表裡(一如明珠之內外玲瓏,無...(術語)梵語三菩提Sambodhi,此譯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證語。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覺。法華...即四緣中第一之「因緣」,為能生起有為諸法之直接、親密之原因。於唯識宗稱為親因緣,意謂能親生自果,辨生自體之因...1、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因此三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 2、指布施時,應觀受者、施者和所施物之...忿恨的心打成了結,很難消解。...【根法】 p0921 品類足論六卷十二頁云:根法云何?謂內六處、及法處所攝根法。...(名數)無量壽經下說,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當往生西方極樂,其諸小行之菩薩及小功德者,不可計也。而其往...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弟子業障深重,賦質愚蒙,幸聞淨土法門,而得皈依座下。惟有恪遵吾師老實念佛之訓,以期速了生死,不負婆心。夫既為...問: 我打坐,觀察身體內自然氣息的運轉,但是我不持佛號,不持咒,不隨息,行嗎? 大安法師答: 不行。你打坐的時...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實是一門藝術。 如何說話才能受人歡迎?以下是四點建議: 一、為受窘的人...怎麼樣才能給父母親帶來光榮呢?印光祖師說,我們應該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上的人不這樣做就...念佛的方法有幾十種, 今天我提出二、三種供大家參考。這幾種方法,多數人都可以適用,而且照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今日科學發達,經由研究證明植物性食品無毒且有益於健康,故多倡素食。孫中山先生為世界偉人,不僅是大革命家、思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佛陀,他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今天,這麼多人還在朝拜他倣傚他學習他。 許多時候,身教勝於言...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你要經常去想這道理。我們不要太注重這個人生的...
無著(唐代州五台山華嚴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歷代名僧辭典】
釋無著。永嘉人也。識度寬明秉操貞礭。留神大道約志遊方。抵於京師雲華寺。就澄觀法師研習華嚴之教。凡諸經論志極旁通。然於華藏海終誓遨遊。以大歷二年入五台山。肆欲觀聖人之境界。五月到華嚴寺掛錫。始於堂中啜茶見老僧寢陋據北床。問曰。子從南方來還齎數珠。請看。著乃躬度之。回視之間失僧之所。於時神情[怡-台+敞]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後得入聖寺獲見聖賢。我願止此其為快乎。次由般若經樓見吉祥鳥。羽毛蒨絢雙飛於頂上。望東北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兩穗入戶悠揚。少頃而滅。同房僧法等見而驚怪。言曰。此何祥也。願期再現斷眾生疑。尋睹光如前。因往金剛窟望中致禮。方坐假寐。聞叱牛三聲雲飲水。一翁古貌壞形服粗短褐曳麻屨。巾裹甚異。著乃迎執其手問從何來。翁曰。山外求糧。用來居在何地。雲求糧用在台山。翻質著雲。師何戾止。答曰。聞此有金剛窟。故來隨喜。翁曰。師困耶。答曰否。曰既不睏憊何輒睡乎。著曰。凡夫昏沈胡可怪哉。曰師若昏沉可去啜煮荈乎。翁指東北。見精舍相距數步餘。翁牽牛前行。著躡躅而隨。至寺門。喚均提三聲。童子[應-心/言]唯開闔。年可十四五。垂發齊眉衣褐襦。牽牛入寺。見其地盡是琉璃。堂舍廊廡皆耀金色。其間華靡非人間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甌茶。對飲畢擎玳瑁器滿中酥酪。各賦一匙。著咽之如有所證。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師出家來何營何慮乎。答曰。有修無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未知初出家時求何心。著雲。求大乘菩提心。曰師以初心修即得。又問。齒臘幾何。三十一矣。翁雲。師之純淑年三十八則其福根荄植此地而榮茂歟。且徐徐下山。好尋道路勿傷厥足。吾年老朽從山外來困極。欲偃息也。著請寓一宵可乎。曰不可。緣師有兩伴相隨。今夜不見師歸。憂愁曷已。此乃師有執情在。著曰。瞿曇弟子有何執處。雖然有伴不顧戀他。又問。持三衣否。曰受戒已來持之。曰此是封執處。著曰。亦有聖教在。若許住宿心念舍之。脫有強緣佛故聽許。曰若依小乘無難不得舍衣。宜從急護。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趨行。翁曰。聽吾宣偈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著俯聽凝神。謝曰。蒙宣密偈若飲醍醐。容入智門敢忘指決。丈人可謂知言銘刻心府。翁喚均提可送師去。臨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與童子駢肩齊步至金剛窟前問童子。此何伽藍不懸題額。童子指金剛窟。反問著雲。伊何窟乎。曰先代相傳名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選曰。金剛下有般若。童子莞爾。適入者般若寺也。著攜童子手揖顧而別。童子瞠目視著如欲吐辭。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玉玦乎。童子遂宣偈[口*受]雲。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心裡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偈終恍惚之間童子及聖寺俱滅。唯見山林土石。悢悢盈懷歔欷不已。嘆曰。緒言餘論若笙鏞之末響。猶在乎耳。諦觀山翁立處。有白雲冉冉湧起。去地尋常許。變成五色雲霓。上有大聖乘師子。而諸菩薩圍繞。食頃東方白雲一段漸遮菩薩面。群像與雲偕滅。著倏見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相將還至窟前作禮。忽聞山石振吼聲如霹靂。諸僧奔走。良久寂無所睹。著遂陳遭遇。六人悔責不見聖容。咫尺綿邈知罪障之屏翳歟。著遂隱此山而終。元和中門人文一追述焉。
上篇:處寂(唐資州山北蘭若)[《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 下篇:普化(唐真定府)[《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
(天名)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豬頭人身,持劍。謂人出胎至盛年生長皆此尊之德。見胎藏曼陀羅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