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訓]讚曰。師之神通解脫。去住自在。大菩薩之閑事。豈容筆舌於其間哉。然入朝始與西域三藏。手派真源。吹法螺而雨法雨。河潤海陬。真弘法之聖人字也。字經三寫。烏焉成馬。予疑含弘二字之有一錯焉。
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有樂有苦有不苦不樂】 p0560 瑜伽八十七卷五頁云:有樂有苦者:謂在鬼、旁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樂者:謂...(名數)金剛般若經說夢幻等六喻,謂之六喻般若。...云何依耽嗜?幾是依耽嗜?為何義故觀依耽嗜耶?謂依如是貪瞋癡故,染著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屬故、彼所縛故、彼隨逐...指為廣結佛緣而舉行之密教灌頂。又作投華三昧耶。乃三灌頂之一,五種三昧耶之第二。即不分是器非器、持戒破戒或無戒...又作咒字袈裟、種子衣。為輪袈裟之一。即摺疊長一公尺餘,寬約五十公分之布帛,於其上書寫三衣之種子 (阿)、 (鑁...梵語 madya-pāna-virati。為五戒之一,梵網四十八輕戒之一。酒乃迷亂起罪之根本,故大小二乘、道俗七眾俱禁之。依...(術語)密家觀阿毗羅吽斂之五字,謂之字輪觀。以字輪觀所用之阿等五字即法界之體性故也。三摩地儀軌曰:結三摩地印...(人名)Vāyave,風神名(與格),以初之縛字為真言之體。嚩者縛之義。以入於阿字門,而本來無縛,以無縛故,即為...【諦有六種】 p1377 顯揚二卷一頁云:諸諦有六種。論曰:諦有六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三、苦諦,四、集諦,...(術語)眾生以煩惱為重擔,菩薩以眾生為重擔。無量壽經上曰: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眾生,為之重擔。同淨影疏...如世尊說。有虛誑語者。或對平正。或對大眾。或對王家。或對執理。或對親族。同檢問言。咄哉男子。汝知當說。不知勿...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漏已盡,神通明達。諸眾聖其名曰:尊者阿難,...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佛說出家功德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舍離城中,有一梨車,名鞞羅...一天,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為弟子們開示時,有位梵志失魂落魄地來到精舍求見佛陀。原來這名梵志有個才十四、五...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相用)真理(性體),故名為覺者。佛非創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修行。我們列舉其中四個: 第一、不能對治四根本...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在一次火災中被毀之後,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了殘存的一本書,可惜這本書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政府打...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說是舌識我們舌頭能夠了別酸甜苦辣,是外面有味道而...在台灣參學其間,我發現一個現象,在台灣的道邊路旁,不時能看到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的牌子,附近也沒有寺院。 這...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業使令自己痛苦,但是想要離苦得...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代。 那麼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深切的...
安含《海東高僧傳》
【歷代名僧辭典】
釋安含。俗姓金。詩賦伊飧之孫也。生而覺悟。性乃沖虛。毅然淵懿之量。莫窮涯畛。嘗浪志遊方。觀風私化。真平二十二年約與高僧惠宿為伴。擬將乘桴泛泥浦津。過涉島之下。忽值風浪。回泊此濱。明年有旨簡差堪成法器者。入朝學問。遂命法師[ㄠ-ㄙ+?]當行矣。乃與聘國使同舟涉海。遠赴天庭。天王引見。皇情大悅。敕配於大興聖寺居住。旬月之間洞解玄旨。於是[荔/十]山仙掌十驛之程。即日午行回。誰聞夕鼓。秦嶺帝宮千里之地。即星馳陟降。豈待晨鐘。十乘秘法。玄義真文。五稔之中莫不該覽。越二十七年。爰與于闐沙門毗摩真諦。沙門農加陀等俱來至此。西域胡僧直到雞林。蓋自茲也。崔致遠所譔義相傳雲。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是年東方聖人安弘法師與西國二三藏。漢僧二人至自唐。注雲。北天竺烏萇國毗摩羅真諦年四十四。農伽陀。年四十六。摩豆羅國佛陀僧伽。年四十六。經由五十二國始漢土。遂東來住皇龍寺。譯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經。鄉僧曇和筆授。未幾漢僧上表。乞還中國。王許而送之。則安弘者殆和尚是也。又按新羅本記。真興王三十七年。安弘入陳求法。與胡僧毗摩羅等二人回。上楞伽勝鬘經及佛舍利。自真興末至真平建福。相去幾五十年。何三藏來之前卻如是。或恐安含。安弘。實有二人。然其所與三藏不殊。而厥名不殊。今合而立傳。又未詳西國三藏去留所終。和尚返國。以後作讖書一卷。字印離合。為之者罕測。宗[這-言+((立-〦)/木)]幽隱。索理者難究。如雲鵂鶹鳥(碑文隱晦未詳)散。又云。第一女主葬忉利天。及千里戰軍之敗。四天王寺之成。王子還鄉之歲。大君盛明之年。皆懸言遙記的如目睹。了無差脫。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終於萬善道場。享年六十二。是月鄉使從漢而邂逅法師。敷座於碧浪之上。怡然向西而去。真所謂騰空步階坐水行地者矣。翰林薛某奉詔撰碑。其銘雲。後葬忉利。建天天寺。怪鳥夜鳴。兵眾旦殪。王子渡關入朝。聖顏五年。限外三十而還。浮沉輪轉。彼我奚免。年六十二。終於萬善。使還海路。師亦交遇。端坐水上。指西而去(碑文苔蝕字缺十。喪四五。略取可觀擬以成文)。蓋不待他。亦彷彿其遺跡矣。。
上篇:圓光《海東高僧傳》 | 下篇:阿離耶跋摩《海東高僧傳》 |
梵語 aupayika 之音譯。含有認許、允諾、宜、好、是等義。即於持戒作法或提出動議(白事)時,請求師父認可所用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