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三藏法數 > 正文
毗婆羅,梵名 Vaibhāra,巴利名 Vebhāra。又作毗訶羅山、毗婆波世山、倍呵羅山、毗呵勒山、鞞陀隸山、髀哆邏山、...神秀,是中國禪宗北派的開創者。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早年博覽經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譬喻)空中之鳥跡,以譬物之無實體也。涅槃經二曰:譬如鳥跡,空中現者,無有是處。有能修習無我想者,而有諸見者...【安樂】 p0625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頁云:言安樂者:無損惱行。 ...(1043~1118)宋代禪僧。世人尊為曹洞宗第八世。沂州沂水(山東沂水)人,俗姓崔。初學道術於伊陽山中,得辟谷之術...(雜語)高德僧之為古人者。義林章一本曰:古德說有頓漸。華嚴玄談三曰:斥於古德經非敵對。...(術語)意之狂奔如猿也。三教旨歸下曰:二六之緣,誘策意猿。...指佛菩薩之實相法身。即對於所現之化身而稱能現之本身為本地。本,根本;地,所依之義;言實相法身為萬化之本,猶如...(經名)Bhikṣuṇīvinaya,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之略名。...(名數)羅什三藏門下,生肇融睿四師稱為什門之四聖,加入曇影慧嚴慧觀僧 道常道標六師。稱為什門之十哲。見釋氏稽...華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
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 一、五趣雜居地: 同為散地故合而為...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我們開始念佛,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念佛?我們常常講發心,要...
世尊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在拔祇國的國界處,出現了一個名叫毗沙的惡鬼,極為兇猛殘暴,殺害了無數人民,...
念佛,三歲孩童也能也會;若論究竟有沒有功夫,就大有問題了。 若照顧不到法身,自性彌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
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淨土一法,則絕無希望矣。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衹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
如今,不少入了佛門的人,頗費心機地四處奔走、勞身傷財,希望遇到某個道骨仙風或者慈眉善目的高僧,能夠單獨對自己...問: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師答: 大家都知道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的第二福小乘的戒福,這個[受持三皈,具足眾...
一念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對塵所起之念。念念生滅。此妄念也。若離根塵真淨明妙虛徹靈通之念。即是如來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滅。不常不斷。促一剎那而非短。延無量劫而非長。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梵語剎那。華言一念。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上篇:一障一切障 | 下篇:一剎那 |
指如來之發。大集經卷六(大一三·三七下):「不以惡事加眾生,故得髮色金精相。」[往生要集指麾鈔卷十二] p358...
毗婆羅山
神秀(606—706)
鳥跡
安樂
道楷
古德
意猿
本地
苾芻尼毗奈耶
十哲
優婆塞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佛學之宇宙論——九地
大安法師《四心念佛決定往生》

佛陀降伏毗沙惡鬼

不知念佛真意思,念到彌勒下生也不中用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
在寺院拜佛應注意以下幾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