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六頁云:諸有此見,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離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舍,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受妙五欲者:謂人及欲界天。有說:唯欲界天。以彼五欲,極勝妙故。現法涅槃者:謂於現身所得涅槃。問:此何故成見取?答:五妙欲,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出離等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入四靜慮具足住,是勝功德;何故取為現法涅槃,亦名見取?答: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離垢穢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問: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此中何故不說?答: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少執無色。此中依多分說,是以無過。復次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此中說現法涅槃;故不說彼。復次四根本靜慮,是樂道所攝。故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彼不執為現法涅槃。復次無色定微細,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謂為斷滅,深生怖畏。故不說為現法涅槃。以是故不說無色。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聞說涅槃是勝妙樂;便謂若得欲界色界五地樂者;即名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五地中諸有情類,受諸快樂;便謂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有說:外道由近惡友,故起此見。問:何故此見取,見苦所斷耶?答:此見依我見轉。執有我體,受涅槃樂故。復次此於果處轉。執有漏果,為涅槃故。復次此迷苦諦。以苦法為樂故。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敘述五所欲造成之憂患痛苦。內容敘述諸比丘入舍衛城乞食時,逢諸外...【逆觀緣起齊識轉還】 p0928 瑜伽九十三卷七頁云: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大乘經五大部之一。乃藏經之分類名。指大方等大集經及其別出之各支派經典而言。有關其部帙,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列出大...(術語)真見道之對。謂真見道之後,起後得有分別之智慧,對於前之無分別智所證之真理,再分別變真如之相分,擬於真...指以健陀色(乾陀羅色)之薄絹所作之袈裟。又作健陀谷子袈裟、乾陀谷子。縠子,即薄絹。日僧空海來唐時,曾從青龍寺...【阿摩】 此翻雲女母。...憍梵波提入於水定而涅槃時所說之偈。據大智度論卷二載,憍梵波提為舍利弗之弟子,住於天上尼利沙樹園,佛陀入滅後,...亦名:寺護、悅眾、婆邏 行事鈔·訃請設則篇:「十誦,為知請故,須立維那。出要律儀,翻為寺護;又云悅眾,本正音...色界初禪天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真言)尊勝佛頂尊之心咒也。尊勝陀羅尼經以唵沒隆莎訶。之三語為心咒,佛頂尊勝心儀軌以阿鍐覽唅欠。之五字為心咒...(896~973)北宋臨濟宗僧。浙江餘杭人,俗姓劉。少年即魁偉有英氣,博覽諸書。依開元寺之智恭律師剃髮受具足戒,復...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佛說出家功德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舍離城中,有一梨車,名鞞羅...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佛教傳入中國將近兩千年。自東漢到唐末是由萌芽而達燦爛的時期,由四代到現時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時期。所以衰落的主...佛在世時,領導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達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婆達多學佛之後,不但沒有縮小自己的欲心...原文: 須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莊嚴特徵,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義上的...東來老家的鄰居成哥,是他五服(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之內的大哥,那時成哥剛頂了父親的職位,...復明通諸經者,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淨名》《法華》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經,義理所該,深邃廣遠。不應視同淺近...眾生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他面臨很多行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在面對這樣多的法門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覺得,哎呀,我...古人說: 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 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 睡夢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
五種現法涅槃見
【法相辭典】
【五種現法涅槃見】 p0282
上篇:五種失利養因行 | 下篇:五種法多有所作 |
(術語)譯曰學,又曰應學。宜學也。為突吉羅之異名。大日經疏五曰:此中應學,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大部補註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