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全一卷。唐代僧窺基撰。略稱西方要決。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旨在勸眾往生,內容系闡釋往生西方之諸疑難。凡十...(天名)雙身象鼻之歡喜天名。見誐那缽底條。...(一)指一切有為法。所謂行(梵 sajskāra,巴 savkhāra),即表示由因緣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諸行與「一切」...(術語)Yoga,一作瑜誐。男聲呼曰瑜伽,女聲呼曰瑜祇Yogin,與物相應之義(瑜祇Yogin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體聲第...【四種緣起】 華嚴宗判釋釋尊一代教法,立『五教十宗』。所謂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術語)小乘之行人為粗人,大乘之行者為細人。智度論三十九曰: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為罪業,摩訶衍中見有身口意所作...(物名)又曰廁籌,拭屎之小木也。江南野錄云:李後主親為桑門削作廁簡子,試之腮頰,少有澀滯者,再為治之。...亦名:盜非人物結罪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明非人物。(一、有護主)若有護者,望護主結。五分,取他覆冢幡蓋,神...【佛說蘊等三門】 p0654 俱舍論一卷十六頁云:論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傳說:有情愚,有...【窣羅酒】 p1253 法蘊足論一卷十六頁云:言窣羅者:謂米麥等。如法蒸煮,和曲糵汁,投諸藥物,醞釀具成酒色香味,...(術語)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兩足下,兩手,兩肩及頂中之七處皆平滿端正也。...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時間過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禪夏令營,今天就要結束了。在這七天當中,各位法師、居士給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淺出...問: 在家居士做《三時繫念》給別人超薦亡人,如法嗎? 大安法師答: 《三時繫念》盡管標明是中峰禪師所作的,但印...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能圓滿故。 這個法雲地,為什...問: 請問,哪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 了幻法師答: 凡自我觀念重的人,婚姻痛苦較多。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心...常懷敬畏心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總不出行住坐臥。禪堂的外面寫的是止語,希望大家不要散心講話,在禪堂裡沒有必要...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收穫快樂和幸福!學會忘記,讓身心輕鬆;懂得舍得,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一家面積才67平米,人均僅10元的素餐館,竟引來一百多家媒體爭相報道,引發無數廣州市民關注,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們...
受義
【法相辭典】
【受義】 p0724 俱舍論十卷五頁云:受何為義?頌曰:從此生六受,五屬身餘心。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受。六中前五,說為身受。依色根故。意觸所生,說為心受。但依心故。受生與觸,為後?為俱?毗婆沙師,說俱起時。觸受展轉,俱有因故。云何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可成立?如何不立。無功能故。於已生法,餘法無能。此與立宗義意無別。如言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不成立。於已生法,餘法無能。義意同前,重說何用?若爾;便有互相生失。許故非失。我宗許二為俱有因,亦互為果。仁雖許爾;而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為因果。契經但說眼觸為緣,生眼觸所生受。曾無經說眼受為緣,生眼受所生觸。又此義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極成能生彼法;此法與彼,時別極成。如先種後芽,先乳後酪,先擊後聲,先意後識等。先因後果,非不極成。亦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識等,眼色等俱;四大種俱,有所造色。此中亦許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何理能遮。如影與身,豈非俱有。有說:觸後方有受生。根境為先,次有識起。此三合故,即名為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若爾;應識非皆有受;諸識亦應非皆是觸?無如是失。因前位觸,故後觸位受生。故諸觸時,皆悉有受。所有識體,無非是觸。此不應理。何理相違?謂或有時,二觸境別。因前受位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心同緣一境。既爾;若許有成觸識;是觸、無受。於此位前,有識有受,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若爾;便壞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恆俱。彼定恆俱,依何教立?依本論立。我等但以契經為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故世尊言:當依經量。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若爾;何名大地法義?謂有三地。一、有尋有伺地,二、無尋唯伺地,三、無尋無伺地。復有三地。一、善地,二、不善地,三、無記地。復有三地。一、學地,二、無學地,三、非學非無學地。若法、於前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名大煩惱地法。如是等法,各隨所應,更代而生。非皆並起。餘說如是大不善地法,因誦引來;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誦。若於觸後,方有受生;經云何釋?如契經說: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但言俱起,不說觸俱。此於我宗,何違須釋。又於無間,亦有俱聲。如契經說:與慈俱行,修念覺支。故彼非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識,如是諸法,相雜不離;故無有識,離於受等。今應審思相雜何義。此經復說諸所受、即所思,諸所思、即所想,諸所想、即所識。未了於此,為約所緣?為約剎那?作如是說。於壽與暖俱時起中,亦有如斯相雜言故。例知此說,定約剎那。又契經言:三和合觸。如何有識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觸。故應定許一切識俱,悉皆有觸。諸所有觸,無不皆與受等俱生。
上篇:受樂 | 下篇:受緣愛 |
(名數)小乘俱舍成實於總相念住之後位,大乘法相宗於十迴向之滿位,生四種之善根。此乃小乘七方便中之後四方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