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煩惱斷】 p1190 顯揚三卷十九頁云:謂四種因、諸煩惱斷。一、所依滅故,二、所依轉故,三、知所緣故,四、樂所緣...千手觀音所率領之二十八部大仙眾。...【顛倒】 指違背常道、正理,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反於本真事理的妄見,這是產生煩惱的根本。對於顛倒妄見的分...(名數)一、因緣變,謂心心所變現相分,不借能緣之分別力,由自己種子之因緣而生,有心色之實體實用者,即三類境中...(經名)又名毗尼母論。八卷,失譯。母經者,梵雲摩夷,譯曰行母,是詮顯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論藏之...【迦羅鳩村[馬*犬]】 此翻所應斷已斷。...【無情數事為所依處羯磨】 p1097 瑜伽九十九卷十三頁云:無情數事為所依處者:謂受持依缽羯磨,若持羯絺那衣護衣不...平正有三。一村平正。二城平正。三國平正。此諸平正。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平正。...日本佛教用語。即佛教徒於冬季嚴寒之日,或坐禪,或托缽、誦經等,作忍耐寒氣之修行。又作寒修行。有寒垢離、寒念佛...(術語)由作之業因而招某結果也。戒疏四下曰:因不虛設,必能感果。...最勝者,謂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氣概沖天,心虛沒量。攬曹溪水,興波作浪。睡著馬駒,一磚打起。蹴踏橫行,觸者皆死。憨山大師讚南嶽懷讓禪師 南嶽...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此放逸以何為體?曰,懈怠三根...人在旅途,往往要考慮:今夜宿何處? 大多數人會把駐足點設想在尚未到達的前方某一處,而極少能於當下止步,安心即...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說道:世尊!我已經在舍衛城夏...海倫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可是她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她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抉擇與準備,而不是馬上...現在,人們對肉食的慾望日益增長,一日三餐天天頓頓不離肉食,還毫無顧忌什麼動物的肉都敢吃。殊不知現在食肉的危害...我有兩個親戚,她們的媳婦很像,都不做家事、好逸惡勞;都很會管先生,對公婆卻從未主動關心。然而,一個家裡有嚴重...化城是《法華經》裡講,為了引誘那些根機暗鈍的眾生,本來是用一乘法來度眾生的,但一乘法他信不及,感覺到五百由旬...
受想各別立蘊
【法相辭典】
【受想各別立蘊】 p0731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十四頁云:問:大地法等諸心所中,何故別立受想為蘊;餘心所法,不別立耶?脅尊者言:唯佛通達諸法性相作用差別。若法堪任獨立蘊者;便獨立蘊。若不堪任獨立蘊者;便共立蘊。故不應責。復次世尊欲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故作是說。謂佛若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則受化者,欣樂受持,不生厭倦。復次世尊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說。謂如受想各別立蘊,餘心所法,亦應別立。如餘心所合立行蘊,受想亦應合立為蘊。如是則應蘊有無量,或但有三。以現二門乃至二影,故蘊有五,不減不增。復次世尊欲顯二門法要,是故別立受想為蘊。謂諸心所,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說受別立蘊;當知已說是根心所。若說想別立蘊;當知已說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性、非明性,現見性、非現見性,喜觀性、非喜觀性,妙性、非妙性,勝性、非勝性,有勢力性、無勢力性,增上性、非增上性,應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二界所顯;故別立蘊。謂受蘊、色界所顯。喜樂等受,色界增故。想蘊、無色界所顯。空識等想,無色界增故。復次由二法故,諸瑜伽師,於二界勞倦;故別立蘊。謂受力故,諸瑜伽師,於色界勞倦。想力故,諸瑜伽師,於無色界勞倦。復次諸有情類,躭著樂受,執顛倒想;生死輪迴,受諸劇苦。欲令了知此二過患;故別立蘊。復次受想二法,為因發起二諍根本,勝餘法故;別立為蘊。謂受能發起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如能發起二諍根本,如是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戲論、二我所、應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別立識住,故獨立蘊。餘心所法,總立識住,故共立蘊。復次諸瑜伽師,厭惡受想,入滅盡定;故別立蘊。如施設論說:云何加行,得滅盡定?以何方便,起滅盡定?謂初修業者,於一切行,不作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誰未生故,受想得生;誰已生故,受想便滅?作是念已;能如實知滅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滅定生;受想便滅。知已厭離受想二法,乃至不生;得滅盡定。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別立受想,各為一蘊。
上篇:受想立蘊因緣 | 下篇:受想行識取蘊 |
緣覺乘已得涅槃果,而安住之,無更進求佛果之心,稱為住果緣覺。對此,各宗說法不一,小乘及大乘中之法相、三論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