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禪林用語。喝令他人勿起妄想之意。乃嚴厲制止執著於分別意識者所用之語。不起妄想,則可直得菩提之果。此用語盛行於...(物名)真言修法者手臂所懸之珠索也。謂之真言索。蘇悉地經一曰:作諸事時,常須右手臂常以真言索帶,右手持珠索以...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隋朝開皇十二年(592),文帝敕選二十五位高僧,組成名為二十五眾之教化機構,欲以佛教作國策之一環。當時僧璨任二...(雜語)Aśaya,譯曰心性。大日經疏十曰:阿奢也,心性也。謂彼先世所習行,諸根性慾。...(術語)謂萬象皆假有非本來實有也。未顯法性真如也。...【想蘊建立有三種】 p1231 顯揚五卷十二頁云:想蘊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境界差別。依差別者...觀諸法無生之理,為入佛道之初門,即稱為無生門。摩訶止觀卷五下(大四六·五九下):「無生門能通止觀,到因到果,...(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六位。密號曰細細金剛。司佛之內證。肉色,右手立大頭兩指,其間豎獨股,屈餘三指,...又作捫象、眾盲(群盲)評象。即眾盲唯摸象體之一部分,因而各執異說。以此比喻外道、異學之徒不知一切法之實義,而...(術語)普化道俗之教,謂之化教,偏制比丘行法之教,謂之行教。化教為經論二藏之所詮,行教為律藏之所詮也。南山戒...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i 1.持誦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薩心咒、亦稱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餓鬼報應經 失譯附東晉錄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鬼甚多,受罪不同。見尊者目連,皆起...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禪堂裡是講心地法門,沒有什麼好講的,扯來扯去是消磨時光,悟道就在一剎那,一下子就開悟了,扯這麼多幹嘛?扯來扯...現在我用最簡單的語言給大家講一下往生的保證。我們希求的就是臨終生到極樂世界,怎麼來達到往生呢?需要信願行三種...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先佛陀指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轉...人們常說,聰明人就是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而愚蠢的人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面對生活,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是...過去,佛陀曾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弘法。一日,佛陀於入城托缽的途中,在祠廟邊遇到一位內心起了貪念的比丘,佛陀告訴...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有很多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什麼利益呢?這裡又進一步的說出了一句非常非常驚心動魄的話:...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受?從反面來回答,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的,有四種人。 第一種...
染淨心證
【法相辭典】
【染淨心證】 p0877 成唯識論四卷六頁云:又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種故。然雜染法,略有三種。煩惱、業、果、種類別故。若無此識,持煩惱種;界地往還,無染心後,諸煩惱起,皆應無因。餘法不能持彼種故。過去、未來、非實有故。若諸煩惱,無因而生;則無三乘學無學果。諸已斷者,皆應起故。若無此識持業果種;界地往還,異類法後,諸業果起,亦應無因。餘種餘因,前已遮故。若諸業果,無因而生;入無餘依涅槃界已;三界業果,還復應生。煩惱亦應無因生故。又行緣識,應不得成。轉識受熏,前已遮故。結生染識,非行感故。應說名色,行為緣故。時分懸隔,無緣義故。此不成故;後亦不成。諸清淨法,亦有三種。世出世道斷果別故。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異類心後,起彼淨法,皆應無因。所執餘因,前已破故。若二淨道,無因而生;入無餘依涅槃界已;彼二淨道,還復應生。所依亦應無因生故。又出世道,初不應生。無法持彼法爾種故。有漏類別,非彼因故。無因而生,非釋種故。初不生故;後亦不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若無此識,持煩惱種;轉依斷果,亦不得成。謂道起時,現行煩惱及彼種子,俱非有故。染淨二心,不俱起故。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自性相違,如涅槃故。去來得等,非實有故。餘法持種,理不成故。既無所斷;能斷亦無。依誰由誰而立斷果。若由道力,後惑不生,立斷果者;則初道起,應成無學。後諸煩惱,皆已無因,永不生故。許有此識;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淨種故。
上篇:染污 | 下篇:染污末那伏斷位次 |
(術語)是三種秘密儀軌所說,觀吾五藏為五大即五如來,而即身成佛之三摩地也。儀軌曰:阿字(地大)者,金剛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