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外道不了知諸法真相,偏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諸妄執,佛為對治此等妄執,而作十二種譬喻。即:(一)渴鹿陽焰,群鹿為渴所逼,見熱氣及空塵所生之焰,乃作水想,迷亂驅馳,不知非水。如凡夫之無始貪愛種子習氣,內熏三毒,外發現行,渴愛所逼,於一切色境妄起貪求樂欲。(二)乾闥婆城(梵 gandharva-pura),意譯蜃氣樓。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待日漸高即消滅。比喻物之幻有實無,如乾闥婆城,凡愚無智者起城想,實非有城亦非無城。(三)夢中諸境,譬如有人夢中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見自身入種種莊嚴,覺後追念不舍。(四)畫像高下,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凡愚作高下想。比喻一切諸法唯心所現,無有高下,而外道自恃生滅之惡見,矜己為高。(五)翳目垂發,譬如朦朧眼見垂發,而謂眾人言「汝等觀此」;然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惟以徹見與否而了達其性。比喻外道自恃邪見,轉教他人同己。(六)火輪非輪,譬如火輪並非輪,而愚夫認為是輪,非有智慧者。(七)水泡摩尼,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者作摩尼珠想,計著追逐。而水泡非摩尼珠非非摩尼珠,乃因計著之故,遂妄以水泡為摩尼珠。(八)水中樹影,譬如水中現樹影,為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喻佛之現身如水中影,水喻眾生心,樹喻佛法身。其所現,原是眾生本具法身,自心現量故,因而影樹俱非。外道不達唯心所現,故妄執一異等見。(九)明鏡色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執著,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然妄想之愚夫作像想。(十)風水出聲,譬如風水和合而出聲,彼非性非非性。此喻佛說法乃緣擊而發,如風水和合而後有聲,故一切聲教本無實法,愚者妄以為實。(十一)日照洪浪,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焰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十二)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毘舍闍鬼方便合成,凡愚妄想計著往來。此喻佛身非身,但以無作妙力成就眾生,本無去來、出沒之相,凡愚不了,妄以為實。[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入楞伽經卷三、大乘入楞伽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六] p344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濟緣記釋云:「示名字中,初引儒釋二教名字兩分。俗法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之類;僧中識者,如智者字德安,真觀字聖達等...【知時五相】 p0819 瑜伽七十一卷十頁云:復次云何知時。謂由五相故。一、通達正現在前雜染故,二、通達將現在...(術語)三界之見惑。非理之執見縛人而使不得自在,故云縛。二縛,又四縛之一。行事鈔下四曰:大寶積經云:出家有二...簡稱拘那含,華譯金寂,是過去七佛中之第五尊佛名。...指違犯小乘戒律所嚴加禁製之殺人、淫亂、竊盜、妄語等四種重罪之人。為天台宗智顗大師所說。於小乘戒律中,僧眾若觸...(術語)六波羅蜜經所說五藏之一。為真言陀羅尼之法藏,五藏中此為最上醍醐之教法,據之而立真言宗。...起源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梵語 anuraksanā-pradhāna,巴利語 anurakkhanā-padhāna。四正勤之一。又作防護斷。謂努力使未生起之善能生起;...【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p0603 顯揚六卷四頁云: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色等所想事假立自...僧人之尊稱。李白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詩:「衡岳有闡士,五峰秀真骨。」 p6841...(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帝王十種之過失,十種之功德,及五種之衰損法,五種之可愛樂法。...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齋一時...南北朝後魏時代,台山靈鷲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舉行無遮齋會,不論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我們平時散亂、修行不夠精進,是因為沒有修好壽命無常的緣故。正如佛陀所說:一切足跡中,象印為第一;一切思惟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依修行的標準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一定要把修行的理念應用在生活中,自我調理情緒、心理狀態...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曾告誡過大家,他說:年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在年...自古高僧,無論是古佛再來,還是菩薩示現,都以凡夫自居,決沒有說我是佛、是菩薩的。佛在楞嚴經上特別強調:我滅度...依於妄念,調修法身 故於妄念起者任其起(《圓覺經》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應知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大珠慧海向馬祖道一求佛法,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這是指出每一個人的內心...
十二喻
【佛光大辭典】
上篇:十二部經 | 下篇:十二惡律儀 |
(術語)又曰福慧。即福智之二莊嚴也。福者修布施等之善業。觀者觀念真理。福屬利他。觀屬自利。淨土源流章玄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