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五卷。南朝梁代僧祐(445~518)撰。又作出三藏記集錄、梁出三藏集記、出三藏集記、出三藏記、僧祐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系集錄後漢至南朝梁代之際所翻譯經律論等之緣由、目錄及翻譯之同異、序跋等,並附譯經者之傳記。
內容共分五部:(一)緣起,收錄有關三藏成立之緣由,共五篇,合為一卷。(二)名錄,以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為中心,另合併其他十七篇目錄而成,共四卷(卷二~卷五)。其中包含東晉道安(312~385)所作綜理眾經目錄中之古異經錄、失譯經錄、涼土異經錄、關中異經錄、疑經錄等。道安之綜理眾經目錄乃我國最早之經錄,於今雖已不存,然對本書之成立,提供不少重要資料,例如十七篇中之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長安睿法師喻疑等,皆為我國佛教學者對佛教聖典提出看法之珍貴文獻。(三)經序,收載一一○種序、後記,共六卷(卷六~卷十一)。為有關聖典之傳來、翻譯、研究、流布等史實之基礎資料,而為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時教理之途徑,此在思想史上具有極大之意義。(四)雜錄,收載宋明帝敕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以下十書之序及其目錄,收於卷十二。其中,最初之法論目錄收集古來之法論集,將總共一○三卷之論文集,依其內容分類為法性集、覺性集、般若集、法身集、解脫集、教門集、戒藏集、定藏集、慧藏集、雜行集、業報集、色心集、物理集、錄序集、雜論集、邪論集等十六種目錄,為南北朝初期佛教學重要論題之集錄,故頗受學者之重視。(五)列傳,為三十二位譯經家之傳記,共三卷(卷十三~卷十五)。雖非完備之僧傳,然卻成為日後寶唱名僧傳與慧皎高僧傳之先驅。
僧祐之著作,現存者除本書之外,尚有弘明集、釋迦譜。僧祐雖為一位推弘「十誦律」之學者,然在文獻資料之收集整理上貢獻至鉅。本書為有關漢文經典現存最古之經錄,如道安之綜理眾經目錄一書亦必透過本書,方能窺見其經緯。本書雖分為異譯、失譯、疑經等項目,但於內容上則尚未作大小乘之分別。由於本書編纂於南朝之都建康,故所記述之內容不免偏重於南方而較疏忽北方。後世之法經錄卷七與開元釋教錄卷十雖曾指摘本書之缺點與誤謬,然卻無損於其在中國佛教史學上之價值。本書在明朝南藏本為十五卷,北藏本為十七卷。北藏本原缺卷六,而將卷六作為卷七,又將卷十二分為兩卷;然在內容上,南北藏本並無差異。[出三藏記集卷首自序、譯經總錄(常盤大定)、經錄研究(林屋友次郎)] p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