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地】
譬如大地是總說。
【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於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大地有兩種功德: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它能夠生長萬物。古時候是農業社會,所以他們的經濟來源都靠農作物。農作物當然要有肥沃的土地,所以你發了菩提心,表示內心開始在增長功德了,這第一個。因為你很可能會遇到因緣,就願意去做,因為你有這個思考模式,就可能會有這個行為。這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生長萬物。
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你能夠荷負眾生,就容易生起大悲,因為你知道你跟眾生的關係密切,跟眾生是有關係的,是互相成就的。所以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能夠使令你所修的一切佛法的功德得到攝持。佛法講攝持就是它會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有可能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因為你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你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這第一個,是總說。以下別示。別示當中,二到七是因地,後面的八九十是果地。
先看二到七。
【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佈施波羅蜜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淨戒波羅蜜多,出生種種功德故。】
【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譬如山王——物無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蜜多,於諸境界,心不散亂故。】
【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
這個地方講到,菩提心對六波羅蜜的加持。
第一個,先看它對佈施的加持。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心中沒有任何的引導,反正人家佈施,我也佈施,但這樣的佈施叫善業。如果你內心當中為了求生淨土、為了成佛而佈施,那就不是佈施了,那叫作大藏——一個廣大的寶藏,你就能夠從這個寶藏裡面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就能夠「周濟有情亦無盡」。你的心量廣大,雖然做得很少,但是你佈施時心量是廣大的,所以以後得果報,就比一般人來得殊勝莊嚴。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持戒的角度,「譬如寶礦」——就像金銀寶礦出生種種珍寶。這個寶礦經過不斷地提煉,它就出現黃金了。「菩提心亦如是」——你因為這個菩提心的攝持持戒,就出生種種的功德莊嚴;因為有願力在引導,所以你就有這個戒體。是你持戒有菩提心的攝持,叫作一種廣大的功德——廣大性、決定性跟方向性。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有一個地方專門講持戒的,我們再來談這個主題,就是持戒跟菩提心的結合,在修行篇再來談。
第三個,「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的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忍辱跟精進這兩塊太重要了!尤其是忍辱。我們一般人要成就功德不難,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善業,但也造了很多的罪業,所以你修行時,一定要承受逆境的刺激,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你的抗壓性,承受壓力的能力要強。
過去我在參加齋戒學會時,我永遠記得懺公師父有一次在齋堂的開示。他說:「我們一個修行者,剛開始要知道怎麼去拜佛、念佛、持咒,接下來幹什麼呢?」
老人家就對著我看一眼,他說:「就是要忍辱,忍辱以積大德。」那個時候我聽了以後非常震撼!修行,你要成就大功德,對逆境的包容心要夠。你不要說,老娘不幹了!那你就完了。所以說,我們人生會有很多考驗,你要像大海一樣,大海不擇細流,故成其深,你要能夠包容一切。
第四個,「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是調心的方便,但是它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在逆境時安忍不動,在順境時保持進步,不管用什麼方法,要讓你永遠保持進步,太重要了!所以你發的願,不能發得太小,要發得大。因為修行它是點點滴滴的。你要有一種願力,有一個願景,才能夠不斷地保持進步。
第五個,「譬如山王」。這個山王就是一個很大的山,它如如不動,所以物無能動,一切的物不能夠動轉這個山王。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在修習念佛時,修習「止」,你心不容易散亂。所以這個佛號,它要從妄想走出來,前面還真需要有一個目標才走得出來,有一個願景來引導它。
第六個,「譬如藥王」。藥王是指智慧,它能夠治一切的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調伏煩惱障跟所知障。
「止」、「觀」我們講一下。這個第五跟第六,止、觀,它開始在破妄顯真。那心地法門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其實只是前方便,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正修,你真實的心地法門,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就在止觀的地方修。
但止觀有個問題,容易有魔障。所以《楞嚴經》講到五十陰魔,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要講一下。我們過去生結了很多善緣,但也結了很多的惡緣。如果不幸隨這個惡緣跑到鬼神道去,就糟糕了!他就很容易來干擾你。這時你的心態、心理素質就很重要。《楞嚴經》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心裡面不要受干擾,不要去攀緣,他絕對不可能傷害你的,不可能!
《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你走在佛道,他走在鬼神道,這兩個本來就沒有交集,他頂多現出一個影像,然後你自己取著這個影像,自己傷害自己。就是說他現出一個影像,是你自己要攀緣的,你自己要接受的,叫作自心取自心。不是說他有本事,跑到你的心中傷害你,不是這個意思。
他是誤導你,現一個影像讓你快樂,現一個影像讓你恐怖,然後你恐怖快樂的心態,破壞你的止觀。這時你要能夠安穩不動,你的目標就很重要了。除了調伏愛取的力量,你對未來的目標就很重要了。所以《楞嚴經》講,沒有目標的人在修止觀,很容易被這些感應神通誤導,最後走入歧路。
有人做一個統計,說出租車司機發生車禍,大部分是在什麼時候?諸位知道嗎?就是沒有乘客時,因為沒有乘客,他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到處轉,結果就很容易發生車禍了。他有乘客,心中鎖定一個目標,他特別有精神,就不容易發生車禍。
所以念佛也是這樣子,修止觀也是這樣子。很多人修行的過程當中,中間就開始被誤導了,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他的心理素質就不好,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都不夠。所以我們為什麼像山王如如不動,像藥王能夠調治一切的障礙,就是跟菩提心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