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來,念佛的人越來越多,舉辦佛七的寺院也逐漸增加,這是佛教中的可喜之事,證明淨土法門契時契機。不過,念佛的人雖多,明理得法的人卻不多;修習淨業的同修增多,弘揚淨土的人才卻非常缺乏。培養弘法人才,幾乎是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缺乏弘法人才當然有各種原因,但和我們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有直接關係。我想就「發菩提心和修學淨土」這個問題,略述三點意見,以供參考。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什麼叫菩提心?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與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
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語譯: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師亦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語譯:發了菩提心,好像機器接通電源一樣,力量更大、更迅速。對於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會上,要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外乎為個人利益或集團的利益。如果你僅僅為個人利益出發,完全沒有想到我的事業是要利益眾生,一切都從自私自利出發,別人不會支持;為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其他集團不支持。更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對學佛的人來說,願力就是動力;修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義。《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就是「淨土法門正行的綱領」(「眾善奉行」是助行,都可迴向往生淨土)。
淨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發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願在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篤行)。實際上這十二個字,就把淨土法門的總綱領完全包括在內。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就。地藏菩薩被稱為「大願王」,示現為婆羅門女,救母出地獄,擴大願心,度一切眾生,成為等覺菩薩。給我們提供一個願力成就的好榜樣。現代台灣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一位平凡的比丘尼,幹出極不平凡的,影響全世界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當初人們懷疑她靠什麼背景?有什麼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業,我依佛的教導,相信‘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名言。因為這個願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還有什麼事業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
發了菩提心,我們就要實踐菩提心,如何去實踐呢?發菩提心是要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菩提願心的過程也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夠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為自己的往生積累資糧。
首先,我們應明確淨土是二力法門,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又要靠自己信、願、行持的力量。蕅益大師說得很明白「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說明能不能往生淨土,完全取決於有無真信、切願。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法,首重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念佛沒達到一心不亂)也可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至誠懇切,便和彌陀願力感應道交,就能蒙佛願力接引。印光大師以大江、大海來做比喻:大江、大海雖不可能平靜無波,只要沒有狂風巨浪,天空的月影還是能顯現出來。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所以,弘一法師說:「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說:「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這就很清楚,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因為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
《龍舒淨土文今譯》(宋朝王龍舒居士著,專弘淨土的重要著作)說:「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可以用來消除罪業,可以用來增福延壽,可以用來超度亡魂,可以用來迴向求生淨土。」書中引唐朝房翥的故事為證:
唐朝人姓房名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陰曹,閻羅王接見他,說:「因你曾經勸一位老人念佛,老人現已經往生。憑這個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曾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我的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陽世。房翥甦醒後將這件事講了出來。
(這個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很了解。因為凡夫一旦往生,就已超凡入聖。《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自能一生成就。何況在極樂世界修行,可以直接親近佛菩薩,聽講經說法。這種成就,這種功德利益,決不是自己誦經、朝山的功德所能相比的。)
我們學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時勸人行善,叫做法佈施,能夠獲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大的法佈施,不是其他法佈施所能比的。《龍舒淨土文》引大慈菩薩的《勸修西方偈》說: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印光大師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以上說明要實踐菩提大願,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舉辦念佛活動,多給大家宣講修學淨業的道理,多勸人修學淨業。
另外,還要積極參加臨終助念活動。這是代如來度眾生,能夠送一個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功德呀!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首先,要弄清楚求生淨土的目的,決不是消極厭世,決不是去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去學修、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等,再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有緣。這樣便與彌陀願心脗合,自能感應道交,得到佛的願力加持,臨終往生當然就有保證。
我們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發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其實度眾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都是眾生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倓虛大師在其《念佛論》中說,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愚夫愚婦能老實念佛,所以容易往生。弘一大師介紹印光大師的成就時說,大師的弟子中,有部分國外留學生,大師不給他們談佛法的高深哲理,只勸他們老實念佛。他們受大師德行的感召,都能信受奉行。
淨土是「易行難信」之法,必須斷疑生信,才能受益。佛無妄語,何用生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值得深思!念佛的訣竅是什麼?近代天台宗大德諦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哪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是因為念佛的人不懂訣竅的原因。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很可能就會遇見惡鬼;不生淨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與佛菩薩相應。
印光大師又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但是,修淨業的人,有的存在一種錯誤看法,認為自己基本能持戒,每天都念佛,縱使不能往生淨土,也不至於墮地獄。其實,冷靜思考一下,就以今生說,單是殺生吃肉這項罪惡,已非常可怕。何況無始以來的惡業,如佛經所說,假使惡業有體積,有形相,連虛空也都裝不了!再說,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的時間相對多生累劫來說,畢竟太短,如果我們的惡緣先成熟,就很有可能會先下地獄。而你今生所種持戒念佛的聖因,將來緣法成熟,也要受善報。因此,印祖教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決不是隨便說的,值得我們警省。
念佛的方法,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又以意、耳兩根最難收攝,如能攝此二根,其餘四根便不難了。所以念佛必須「心念耳聞」,就是念佛要做到念從心起——心裡念得清清楚楚;音從耳入——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再將佛號回入八識田中,成為金剛種子。人到臨命終時,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都一齊湧現出來。這時金剛種子就起作用,它和彌陀願力相應,得到佛力攝受,立即投生蓮胎。
念佛必須持戒。否則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淨業的守則。《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只有戒行清淨,身心才會清淨,只有用清淨心念佛才能相應。再說,一個不守五戒的人,下一世連人身都保不住,還想出輪迴、生淨土嗎?!但守好五戒,只是人道的善人,在人道享福報。如果想了生死、生淨土,還應受持「八關齋戒」。它是佛陀以大悲心為在家弟子製定的出家戒,是「五戒」和「沙彌十戒」相結合,既具有出家戒的嚴格要求,又適合在家修行的情況。「八關齋戒」只有八條戒,每月受持六天(六齋日),每次受持一日一夜,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十分方便。而功德利益有十二條,非常大,其中一條說,修淨業的人,如能受持,可以中品中生。出家人想自己戒行清淨,也應受持。
最後,引證近代高僧圓瑛法師弘揚淨土的事蹟,作為結束語。
圓瑛法師是禪宗巨匠,被佛教界稱為「楞嚴獨步」。三、四十年代曾連任七屆中國佛教會會長,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明暘法師和趙朴初居士都是他的弟子,他對中國佛教事業貢獻很大。他中年夢見佛陀教他要弘揚淨土,便依教奉行,將方丈室命名為「三求堂」,自號「三求堂主人」,即「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件事也再次說明: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福德、智慧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必具資糧。提出來和各位同修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