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梵語 sajsāra 或 jāti-marana,又譯作輪迴。眾生於六道迷界中之輪迴流轉可大別為分段、變易等二種生死,以區別三界內之粗報與三界以外之殊勝微妙果報。諸論書就此二種生死又別立新說,而有「四種生死」之說。(一)據顯識論之說,分段生死依於三界,故有三種之別,此三種與界外之變易生死,共成四種生死。

(二)據勝鬘寶窟卷中末載,四種生死指:流來生死、分段生死、中間生死、變易生死。

(三)梁譯攝大乘論卷十,佛性論卷二則將變易生死開立為方便、因緣、有有、無有等四種生死,即:(1)方便生死,謂菩薩為利益眾生之生死,於十地前及初三地感之、滅之而入於四地。(2)因緣生死,謂示現八相之生死,於四、五、六地感之、滅之而入於七地。(3)有有生死,謂有後有。於七、八、九地感之、滅之而入於十地。(4)無有生死,謂十地之所感,滅之而入於如來地。上記四種生死,佛性論稱之為四怨障。且三界以外之聲聞、獨覺、大力菩薩等三種聖人由於此四怨障之故,而不得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參閱「生死」2059) p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