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論師依諸經教說之內容、形式等,詮判如來一代聖教為諸種類別,四諦教為隋代笈多三藏所立「笈多四教」之一,唐代波頗蜜多羅三藏所立「波頗五教」之一。四諦教即指阿含部之教,因阿含經乃說四諦之法。佛陀於阿含經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法,令聲聞之人依此修持而悟真空涅槃之理。(參閱「五教」1146、「四教」1759) p1843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人名)金剛智,名。梵名跋曰羅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稱。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於那爛陀寺依...分別支者,謂分別緣生為十二分,由十二支緣起差別故。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亦名:破安居有二、破夏 濟緣記·釋安居篇:「安居法明破有二:一、離本處,二、須經宿。」(業疏記卷二○·一四·...【顩缽羅】 西域記云:織細羊毛。...指澆拌湯水之飯。又作水粥、寒粥。禪林以之供作點心。[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日用] p1492...(術語)前佛指釋迦,後佛指彌勒。...(術語)十地之菩薩感得十王之華報,是曰證王。...【非想非非想處】 p0718 瑜伽三十三卷十四頁云:復次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想,起粗想故;便能棄舍...凡二卷。清代靈操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仿後唐李翰所編蒙求一書,以四言韻語記述漢魏以來佛教高僧之事蹟,以利...【外穀麥等非實種子】 p0493 成唯識論二卷十四頁云: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識變】 識變,是唯識宗所世的獨特法門,意謂一切諸法,皆是識所變現,稱為識變。《成唯識論》卷二曰:『然依識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實。然則修促共盡,小大同期,而金字絲編、緗...
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後第八年,渴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生育之恩,以神通力從祇洹精舍到忉利天,於善法堂的金石上結跏趺...問: 如何能得到美滿家庭? 方海權答: 在《三世因果文》說道:美滿的良緣、美滿的家庭,來自過去生中佛門多結善緣...
如果你的煩惱輕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願力堅固,可以,三個如果,因為你都不需要,你沒有那個病,法門是治...
清彭希曾婦姚氏,患痞,發持大悲咒。一夕夢老嫗授以一技華,頓覺身輕如葉,而病尋愈。(一行居集) 荊山萬文玉自言...
舍這一個字是很難的,不管是善法,或者是什麼東西,我們還是很難舍的。對這個世界,你就是貪著於善法,也沒辦法出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
《法句經》中有兩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太子,內心充滿了慈悲,樂善好施,他把王宮...一、五福的意義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
四諦教
【佛光大辭典】
上篇:四諦 | 下篇:四諦經 |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
金剛智三藏
分別支
安居法明破有二
顩缽羅
水飯
前佛後佛
十地證王
非想非非想處
釋氏蒙求
外穀麥等非實種子
識變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佛陀造像的最初因緣
如何能得到美滿家庭

正確認識一句佛號念到底的意義

持誦《大悲咒》的感應事蹟

「舍」這個字是很難的
因果規律與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