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jāta 或 jāti,巴利語 jāti。指生起,有下列之意:

(一)十二緣起之第十一支。又作生支。指由過去之業力而正確結以當來果。據俱舍論卷九之說,此係指在未來世托胎結生之一剎那。然唯識宗作廣義之解釋,認為從「中有」至「本有」尚未老衰之間,皆為生支所攝。[成唯識論卷六](參閱「十二因緣」337)

(二)四相之一。即生相。有為法從未來位生於現在位之際,此生有一催生力,其力若由實體來理解,即是生相。(參閱「四相」1732)

(三)四有之一。即生有。今生托胎受生時之剎那生存。受生者稱為結生、受生;胎生者則稱托胎、託生。(參閱「四有」1688)

(四)八計(與「八不」相對)之一。為「滅」之對稱。八計,即: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參閱「八不中道」275)

(五)指生存、生涯等意。即反覆生死,經過多次之生,稱為多生;現在之生存,稱為今生;過去、未來之生存,稱為他生。

(六)指眾生依受生之差異,而有各種分類。例如九類生,即指胎、卵、濕、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五者;而於此九者中,除去非有想非無想,再加上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四者,則稱為十二類生。[法蘊足論卷十、順正理論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九、卷二十三、成唯識論卷六] p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