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南宋時代對僧道所課之免役稅。又作清閑錢。免丁,免除丁役之意。凡男子於二十歲時(丁年),須課兵役,然僧道享有免役之權,故每年須納稅以代免役。唐代以來,僧侶、道士本享有免租、免稅之特權,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一般官民反對僧道之免擔負身丁錢,遂課免丁錢以辟新財源。律僧一年五貫,禪僧、道士各二貫,住持、長老、法師、紫衣、知事等次第增加,以十五貫為最高。然此制度之執行情形如何,並不明確。

又國家為證明僧侶已繳納免丁錢而發給之證明書,稱為免丁抄(又作免丁鈔),或免丁由。凡僧侶遊方諸山掛搭時,須攜免丁抄掛搭;宋朝時,不帶免丁抄者,則不允以掛搭。[佛祖統紀卷四十七紹興十五年條、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宋會要稿卷六十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 p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