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Amita-buddha,西藏名 Dpag-tu-med, Dpag-yas。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略稱彌陀。梵語 amita,意譯無量。另有梵名 Amitāyus,音譯阿彌多廋,意譯無量壽;梵名 Amitābha,音譯阿彌多婆、阿彌嚲皤,意譯無量光。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義之二名,為其他諸佛所未見。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係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淨世界、極樂世界。
阿隬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併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淨土教義之深入人心。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於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 則皈依無量壽佛。
於密教,以阿彌陀佛像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種子為 (hrīh),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其種子為 (saj),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之蓮花。[賴吒和羅所問德光經、決定總持經、賢劫經卷一、卷三、濟諸方等學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十七、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註、觀經疏(善導)] p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