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併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故又稱梅岑山。唐大中年間(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鍔從五台山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該地,輾轉不前,乃就地建寶陀寺供養,而仿印度觀音住地之補陀落迦(梵 Potalaka)取名。南宋以降,歷朝布施財物頗多,寶寺林立,僧徒日眾,遂成大道場。古來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頻繁,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嘉定七年(1214),又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為主。歷朝相繼興建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二一八所,僧尼二千餘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七十二小寺。佛寺始立於五代後梁貞明年間(915~920),全山縱橫十八公里左右。三大寺為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來普陀進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絡繹於途,成為江南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
普濟寺僧侶之眾,範圍之廣,居全山之冠。該寺建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稱為寶陀觀音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大殿,並賜寺額「普濟群靈」,寺因以名。寺中大殿供有金身釋迦塑像,寺門外有石橋荷池、鐘樓、盤陀石、御碑亭等名勝。法雨寺依山建築,位居普陀後山,寺中觀音殿內供奉一尊大理石雕之觀世音像,體態曼妙,神情凝重,予人以親切之感,為一傑出之藝術作品。慧濟寺昔稱「不肯去庵」,建於宋神宗時,歷代屢加修築始成巨剎。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等屬臨濟宗、曹洞宗。
普陀山絕頂之白華山俗稱佛頂山,由山麓至白華頂有二千餘石級,山腰有云拂石,上刻「海天佛國」四字。慧濟寺即在白華頂下,與前後寺併稱為普陀三大叢林。普陀山四面環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瓏聳峭,奇險詭幻,不一而足。海潮聲與山上寺觀梵音交相合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之奇境。 p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