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即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細煩惱,遂成法性之障。此無明惑,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僅菩薩能了知、斷盡,故又稱別惑。又此惑乃由於受界外生死而有煩惱,故屬界外之惑。別教菩薩從初地起漸斷此惑;而圓教菩薩則從初住起漸斷之,而證中道實相之理。[法華玄義卷三、卷五、摩訶止觀卷三上](參閱「三惑」624、「無明」5094) p5096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其心善逝】 p0831 瑜伽十一卷十二頁云:云何其心善逝?謂住方便究竟作意故。...(名數)舍婆提國有二處:一祇園精舍,二摩伽羅母堂。婆羅奈斯國有一處,鹿林中之精舍也。名梨師槃陀那。毗耶離國有...亦名:以鈔標題 子題:隨經之律 行事鈔·序:「包異部誠文,括眾經隨說,及西土賢聖所遺,此方先德文紀。」資持記釋...(術語)利益與安樂也。後世之益曰利,現世之益曰樂。或一體之異名也。唯識述記一本曰:利謂利益,即是後濟。樂謂安...【六種攝】 p0295 雜集論五卷十五頁云:如是攝相,隨諸世間共所成立相攝道理,復有六種。一、依處攝。如世間說:贍...(經名)一卷,秦羅什譯,佛因舍利弗之問,說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事。與彌勒下生經大同小異。疏一卷,唐憬興撰。...(雜名)誦咒願文之僧也。是為法會最重事,必由大導師為之。...【悎寤】 p0947 瑜伽二十四卷十三頁云:復如有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於後夜...全一卷。唐代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內容述說冰揭羅天童子之念誦法、造像法、陀羅尼法、印契等。 p2200...唐代僧。生卒、鄉籍不詳。初住法海寺,精通大小乘經論,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始於弘福寺譯經,師奉召證義,爾後...(術語)譯曰本尊。大日經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直所尊之義也。...佛說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孤獨,為子取婦,得豪貴長者家...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來諸...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有摩訶比丘僧萬二千人,皆...做功夫,除妄想,其實也就是我們調節自己的身心,給自己的身心安家的一個過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有...問: 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安樂死沒有痛苦,只是在倫理上去討論該不該安樂死。安樂死在佛教看來,實際上也屬於殺人與自...我們過去曾經造了很多種惡業,所以感召到種種果報。我們現在身心不自在,什麼原因?就是過去的業力所感召的。我們知...佛陀在世時,也有許多精進的修行者,他們有人當生證果,但也有懈怠的人,于于悠悠緩縱,空過時日。當時,佛陀領眾在...有居士在拜佛時身體震動,又見到黑暗中有光晃動。大師提醒他,這是過度提神所導致,並建議他以後禮拜課誦,只須志誠...佛法是積極入世的,對於痛苦的態度是速當遠離。 當年佛陀出家就是有感於人生老病死的痛苦,為尋求一種離苦解脫之道...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是非心,衹要每個人本著良心做事,這個社會就會清明乾淨。 良心是一位菩薩,自私是一位惡魔...第九品《稱佛名號品》,我略說一下這一品的題目。前面我們分析了六道,也分析了地獄,除了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多...
無明惑
【佛光大辭典】
上篇:無明住地 | 下篇:無明漏 |
法華經玄義論及感應道交,由機應相稱所立之三十六句。眾生之機與如來相應,是為機應;眾生之理性與佛無殊,但於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