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造像。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於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時龍門造像及雲岡石窟造像等;以銅等金屬鑄造者,如陶齋吉金錄所載宋韓謙造像及北魏徐常樂造像等。造像功德經並謂造像與寫經、造寺、造塔等,同具種種功德。
關於造像之起源,向為學界所探討之一大課題。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佛陀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閻浮提,時拔嗟國優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五尺之佛像,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之,以紫磨金鑄五尺佛像,此時閻浮提內始有二像。另據近代日本學者中村元所著中國佛教發展史第五篇載,於印度原本認為雕畫佛像乃冒瀆神聖之事,故若欲打破「不准雕造佛像」之限制,則有賴於外來之衝擊,且須為來自不受印度佛教所束縛之另一種文化與傳統;因而首度雕造佛像者,即是為犍馱羅人營建佛塔而來自希臘、羅馬之工匠。其所雕釋尊像,類似希臘諸神像。 p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