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悟入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最好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就是以一念憶佛念佛的心來統攝六根,使令我們的正念能夠念念地相續下去。要按印光大師的說法,就是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也是以一句佛號來淨念相繼。依止這樣的一種念佛法門,在整個成就三摩地的過程當中是最為殊勝的。
我想,我們一般人念佛的重點,應該都不是成就無生法忍,在末法時代大概就是成就往生多。當然,這個往生,它的重點就是要感應道交。你臨命終的時候,必須讓你這一念心跟佛的心能夠念念地感應道交。
那麼感應道交的關鍵在哪裡呢?天親菩薩提出四個字。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說,一個人念佛能夠成就,偏重在「一心歸命」。這個「一心歸命」,其實開展出來就是信願行三資糧。
這個信願行三資糧,它整個修行的主要根據其實來自於彌陀的本願,特別是第十八願,所謂的十念必生,說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的關鍵在於「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願行三資糧。
我看古德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善導大師很強調「至心信樂」。善導大師在詮釋淨土宗的成敗關鍵,他強調信心,他以「信」來統攝三資糧。當然不是說願不重要,也不是說行不重要,善導大師認為信是最重要。
那他這個「信」是怎麼樣?他那個「信」,他講出一個觀念說,念佛的人什麼叫作有信心呢?就是你念佛的時候,念念之間順從本願,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說,欸,我念佛,我是業障凡夫,我可不可以往生?你還在打妄想,你沒有順從本願,你沒有信心!
以善導大師的標準,念佛人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你整個就是進入彌陀的功德了,你不能有任何的講話的餘地。你說,欸,我業障深重,我善根不夠!這個表示你心中還在抗拒本願,就是你抗拒本願,你還有你的想法。所以善導大師在詮釋往生的關鍵的時候,他就是說,你念佛的時候,關鍵不在你這個人是不是業障深重;只要你心中提起來的時候,你的心是整個靠到佛的功德上,你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就是把自己空掉,心中只有佛,這個就是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解釋信心是這樣講。
但是,蕅益大師在解釋三資糧的時候,我們看《彌陀要解》,他是比較偏重在「欲生我國」。他認為發願是最重要,就是你要如實地經常去觀想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去觀想娑婆世界的過失,然後使令自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善導大師比較偏重在對佛的皈依,對佛本願的皈依,蕅益大師比較偏重在對淨土的好樂,產生對娑婆的厭離。當然,這兩個各有各的傳承,諸位在實際操作當中,這兩個當然都有它的好處。
總而言之,從往生的角度,其實從歷代祖師的開示,這個念佛還不是關鍵,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跟往生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這個是決定你的品位。你能不能夠往生,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跟往生淨土的願力這兩個是關鍵,這兩個是主導性的關鍵。
所以說,這個念佛法門,其實它的重點在於感應道交,就是你不管用什麼方法,你的心跟彌陀的心要能夠「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個關鍵在於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於淨土的一種願望,依此而建立起來的。所以這個法門被古德判作他力門果地教,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