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sukha-vedanā,巴利語同。受,為領納對境而覺苦樂之精神作用。樂受,即領受順情之境,而覺身心適悅之精神作用。乃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在三受中,謂於身、心有適悅感受。在五受中,於身之適悅感受,稱樂受;於心則稱喜受。然俱舍論卷三謂,第三靜慮無身受,只有心受,安靜而無分別,其適悅之受最重,故稱樂受,不稱喜受。[增一阿含經卷十二、卷四十二、成唯識論卷五、成實論卷六、大乘義章卷七] p6097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即金屬製成之鼓。又作鐘鼓、常古、鉦。又為鉦與鼓之併稱。於法會前叩以通知信息,或於念佛時叩之。古文獻之中,載有...梵語 pramā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將來彌勒佛成道時的道樹。...(術語)首楞嚴經之經題曰:密事密因修證了義。如來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雲密因。又密者經所說之陀羅尼...【第四天道】 p0967 此卽第四靜慮也。大毗婆沙論八十一卷二頁云:復次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就因之義分之,說有因緣。因緣者,於一物之生,賦與強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緣。例如種子因也,雨露農夫等緣也。 ...(術語)願求無上道之心也。觀無量壽經曰: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亦名:亡人物約教處判輕重、亡僧物約教處判輕重、亡五眾物約教處判輕重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定輕重者。然此亡物...(720~814)唐代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一說姓黃)。自幼即喜遊訪寺院,年二十,從西山慧照出家,後從南嶽之法朝...(名數)諸說不同,梁攝論十四曰:如來報障清淨,由除七種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種生死。謂一方便生死,菩薩為利生之生...【生復有生】 p0476 大毗婆沙論三十九卷四頁云:問:生相復有餘生相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復有餘,此復有餘。...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故,結出讖微,分...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一些細微處不注意,將來就會慢慢地養成懶散、...我們是學佛的,要制心一處,你用的功夫,要時時刻刻現前,這妄想煩惱,人我是非都要把他舍掉。說是這樣說呀,我們的...佛陀僧團裡,出家人必須每天出外托缽乞食,表示上乞佛道,下化眾生之意。有一天,一群比丘托缽到一戶人家,恰好主人...我們之所以會在六道輪迴、生死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怨不得人。因為每個人都把原本「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世...無心話兒無心來,癡癡呆呆看世態, 是非曲直無須分,你聽癡人來說呆。 日過三竿路旁睡,通天大腹我自在! 呆呆笑哇...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所以我...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也無論你的地位、權力、財富多高、多大、多富饒,煩惱總在你左右圍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永遠完美的東西,就像你認為自己已經一切準備就緒,結果等到了機場才發現沒有帶身份證。 我們永遠...
樂受
【佛光大辭典】
上篇:樂邦文類 | 下篇:樂果 |
【三種界與七界相攝】 p0214 瑜伽九十六卷三頁云: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