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以偏衫與裙子直綴合,故曰直裰。」
《敕修清規》云:「直裰,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裰。然普化索木直裰,大陽傳革履布裰,古亦有矣。」
虎關和尚《直裰辨》,見〈偏衫〉處。
忠曰: 「《敕修清規·尊宿遷化·孝服》云:『方丈行者, 麻布巾、裰。止此』巾、裰二物,頭巾、直裰也。餘謂行者雖亦著直裰,其相須與僧直裰有異焉。何以知之?〈沙彌得度章〉云:『聖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又云:『拜父母,即更僧衣。止此』此時未及披袈裟,故知僧衣,僧之直裰,而初置案上者,今脫行者裰而更僧裰也。故餘謂行者裰相,須異僧裰焉。」
《臨濟玄禪師錄》云:「普化一日於街市中,就人乞直裰,人皆與之,普化俱不要。師令院主買棺一具,普化歸來,師云:『我與汝做得個直裰了也。』普化便自擔去,繞街市叫云:『臨濟與我做直裰了也,我往東門遷化去云云。』」
《僧寶傳·浮山遠禪師傳》云:「至大陽,機語與明安延公相契,延嘆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遠曰:『當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許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為證,偈曰:楊廣山前草,憑君待賓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其尾云:『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拜受辭去。」
在家有著直裰者。《談寶》云:「富鄭公致政,歸西都,嘗著布直裰,跨驢出郊。」
《瑯邪代醉編》云:「至如上衣下衣,各為長短之制。衣才至膝,裳乃裙也,今之祭服是也。後魏胡服,便於鞍馬,遂施裙於衣,為橫幅而綴於下,謂之欄,今之公裳是也,則戎狄之服也。」
忠曰:「今時明僧裙下橫綴一幅,左右作斜折,此所謂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