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回憶,住在都市已漸淡忘;有一種體驗,住在都市恐不知道。
某假日下午閑來沒事,碰巧孩子的好朋友難得迴屏東,於是興起到他家一敘。此外,聽說他家有一個傳統養豬場,想順便參觀一下。
在離目的地不遠處,果真即聞到曾經熟悉又不太好聞的豬舍味道。養豬在四、五O年代為鄉間人家傳統的家庭副業,印象中一戶人家的後院有個豬舍,大概養五至十隻,其飼養方式是以每日剩餘的飯菜,或煮甘薯葉等來餵飼,豬圈味常撲鼻而來。
走近養豬場,一眼望去有三排豬舍,長度至少一百五十公尺,朋友的父親在忙碌中,抽空出來介紹豬只概況。這豬場主要是賣小乳豬,因此有母豬數百頭,將生育時就要趕到專門生育的隔間引導分娩,一胎平均生產九至十二隻,母豬哺乳自己生的小豬,若有非自己生的小豬靠近,母豬會攻擊甚至將之咬死。母豬體重約一百公斤左右,若體重太重,往往有壓死小豬的情形。主人遠遠聽聲音,即可判斷豬只發生什麼狀況。
豬只的照顧非常辛苦,生長過程都要有精準的紀錄,不僅要施打疫苗、預防疾病,還要注重環境衛生、飼養管理,以及母豬發情期的情緒管理等等。若小豬不幸夭折,會有回收商來搜購回去加工,當做其他肉食性動物的食物;而大的豬只若死亡,也會有人來回收,如何處理,看良心了。
這麼多的豬只,白豬的食物來源有二:一是餿水。餿水腐敗後會產生沼氣,但都是再加一些粗糙的葉菜,煮一煮就餵食。二是購買飼料。黑豬則只吃飼料,不宜吃餿水。由於飼料頻頻上漲,為了節省成本,讓豬長得好,又沒有疾病,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是很常見的。「離開抗生素,豬簡直沒法養。」是養豬戶無奈的事實。
有進就有出,一隻豬一天的排泄物約人的六倍,養豬戶一天至少要洗一次豬舍,因為豬糞便特別黏稠,味道難聞,處理上十分困難,若未能有效的處理污水排放,造成環境的污染是相當嚴重。最後,我們走到豬舍的尾端,正好看到無麻醉的人工結紮情景,豬只的慘叫,令人不忍卒睹,只想趕快離開。主人說,還有最後一區,都是病豬,因為豬不是那麼好養,常常早上好好的,下午就奄奄一息,這全要算在養豬的成本裡。整個參觀過程,打破了我以為豬很好養的想法。
離開養豬場,我忍不住問主人,吃豬肉嗎?主人微笑搖頭,但又補充說若不得已也吃一點。我再問:養豬賺錢嗎?主人說:其實看市場的需求,因為人們要吃豬肉,所以才有養豬這行業。
這讓我想到去年有一則新聞,一位三十二歲的駱先生,八年前跟爺爺學養豬,祖孫倆了解其中過程而不吃豬肉。去年五月,看到一隻待宰的黑豬眼神,似乎在向他抗議或乞求什麼,並且聽到其他豬嘶聲力竭地集體大叫,特別的驚心與震撼,當天晚上無法入睡,於是痛下決心改行不養豬,收入頓時減少,但他重新樂活,吃全素外,生活感受完全不一樣,心中無比安和(具體故事請點擊閱讀)。
《無量壽經》下卷,經文中出現多次「勤苦」二字,徐公自民老師說,「勤苦」是什麼?比如一個人做事情非常勤勞,不是做一下就停止,而是不停的做。這個「勤」字就用來說明在三惡道裡面,來來迴迴的展轉,沒有出來的期限。「苦」是不停止的造業,不停止受苦報,這叫做「勤苦」。
人們勤於造苦、受苦,為吃肉而有畜牧業,畜牧業者卻不見得吃肉。聽說供應松板牛肉的飼主,當要送走悉心照顧的牛去屠宰時,牛與飼主都會流眼淚。相對的,大小餐桌的客人,眼不見為淨的大快朵頤豬排、牛排,怎不清醒的想一想,吃下去的都是什麼?還繼續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