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九十九)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實際法無來無去,實際法即是佛;空無來無去,空即是佛。善男子!無染無來無去,無染即是佛;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佛;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善男子!離是諸法更無佛;諸佛如、諸法如,一如無分別。善男子!是如常一,無二、無三,出諸數法,無所有故。
「『譬如春末月,日中熱時,有人見焰動,逐之求水望得。於汝意云何?是水從何池、何山、何泉來?今何所去?若入東海、西海、南海、北海耶?』
「薩陀波崙言:『大師!焰中尚無水,云何當有來處去處?』
「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愚夫無智,為熱渴所逼,見焰動,無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種種,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種種諸物,於汝意云何?是幻事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薩陀波崙菩薩言:『大師!幻事無實,云何當有來去處?』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夢中見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於汝意云何?夢中所見,有來處有去處不?』
「薩陀波崙言:『大師!是夢中所見虛妄,云何當有來去?』
「『善男子!是人分別佛有來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夢,若有眾生不知是諸法義,以名字、色身著佛,是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不知諸法實際相故,皆是愚夫無智之數。是人數數往來五道,遠離般若波羅蜜,遠離諸佛法。
「『善男子!佛說諸法如幻、如夢,若有眾生如實知,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若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則能知佛所說諸法實相。是人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真佛弟子,不虛妄食人信施,是人應受供養,為世間福田。
「『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諸寶,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眾生善根因緣故,海生此寶,此寶亦不無因緣而生;是寶皆從因緣和合生,是寶若滅亦不去至十方;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本業因緣果報生,生不從十方來,滅時亦不去至十方;但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
「『善男子!譬如箜篌聲,出時無來處,滅時無去處,眾緣和合故生;有槽、有頸、有皮、有絃、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是聲亦不從槽出,不從頸出,不從皮出,不從絃出,不從柱出,不從棍出,亦不從人手出,眾緣和合爾乃有聲。是因緣離時,亦無去處。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眾緣和合故有。諸佛身不獨從一事成,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善男子!應當如是知諸佛來相去相!
「『善男子!亦當知一切法無來去相。汝若知諸佛及諸法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相,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花與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言:『善男子!以是花供養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我當守護供養汝。所以者何?汝因緣力故,今日饒益百千萬億眾生,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善人,甚為難遇!為饒益一切眾生故,無量阿僧祇劫受諸勤苦。』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受釋提桓因曼陀羅花,散曇無竭菩薩上,白言:『大師!我從今日以身屬師,供給供養!』如是三白已,合手師前立。
「是時,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薩陀波崙菩薩言:『我等從今日亦以身屬師。我等以是善根因緣故,當得如是法,亦如師所得;共師世世供養諸佛,世世常供養師!』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語長者女及五百女人:『若汝等以誠心屬我者,我當受汝!』
「諸女言:『我等以誠心屬師,當隨師教。』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及五百女人,並諸莊嚴寶物上妙供具及五百乘七寶車,奉上曇無竭菩薩,白言:『大師!我持是五百女人奉給大師,是五百乘車隨師所用。』
「爾時,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捨一切所有,應如是如是佈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供養說法人,必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過去諸佛本行菩薩道時,亦如是住佈施中,得聞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曇無竭菩薩欲令薩陀波崙菩薩善根具足故,受五百乘車、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受已,還與薩陀波崙菩薩。
「是時,曇無竭菩薩說法,日沒,起,入宮中。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我為法故來,不應坐、臥,當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師從宮中出說法。』
「爾時,曇無竭菩薩七歲一心入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及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薩陀波崙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無有睡眠,無慾、恚、惱,心不著味;但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何時當從三昧起,出而說法?』
「薩陀波崙菩薩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說法座,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上說法。我當灑地清淨散種種華,莊嚴是處,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故。』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七寶床,五百女人各脫上衣以敷座上,作是念:『曇無竭菩薩摩訶薩當坐此座上,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
「薩陀波崙菩薩敷座已,求水灑地而不能得。所以者何?惡魔隱蔽,令水不現。
「魔作是念:『薩陀波崙菩薩求水不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乃至生一念劣心、異心,則善根不增、智慧不照,於一切智而有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當自刺其身,以血灑地,令無塵土來坋大師。我何用此身!此身必當破壞;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即以利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菩薩及長者女並五百侍女皆無異心,惡魔亦不能得便。
「是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未曾有也!薩陀波崙菩薩愛法乃爾,以刀自刺出血灑地!薩陀波崙及眾女人心不動轉,惡魔波旬不能壞其善根。其心堅固,發大莊嚴,不惜身命,以深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度一切眾生無量生死苦。』
「釋提桓因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精進力大,堅固難動,不可思議!汝愛法、求法,最為無上!善男子!過去諸佛亦如是,以深心愛法、惜法、重法、集諸功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為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敷法座,掃灑清淨已訖,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此地?若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法座上坐說法時,亦當散華供養。』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菩薩心所念,即以三千石天曼陀羅華與薩陀波崙。
「薩陀波崙受華,以半散地,留半待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坐法座上說法時當供養。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過七歲已,從諸三昧起,為說般若波羅蜜故,與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往法座上坐。
「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見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時,心淨悅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論】
釋曰:
薩陀波崙菩薩雖知諸法空無來去相,未能深入,亦不能解種種法門;於諸佛身恭敬深重故,不能觀空。
如大海水波,其力雖大,到須彌山邊則退而無用;薩陀波崙亦如是,雖有大空智力,到佛所則亦無用。
是故曇無竭菩薩今為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此中曇無竭自說因緣,所謂「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
問曰:
何等是「諸法如」?
答曰:
諸法實相,所謂性空、無所得、空等諸法門。
問曰:
摩訶般若波羅蜜,於佛法大乘六波羅蜜中第一法;若無佛,則無說般若者。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等色、無色法等淨妙五眾和合,是故名為佛。如五指和合名為拳,不得言無拳;名字既異,形亦異,力用亦異,不得言無拳。是故知有佛。
答曰:
不然!佛法中有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世諦故,言:「佛說般若波羅蜜」;第一義故,說:「諸佛空,無來無去」。
如汝說:「清淨五眾和合故名為佛。」
若和合故有,是即為無。如經中,佛自說因緣:「五眾非佛,離五眾亦無佛,五眾不在佛中,佛不在五眾中,佛非五眾有。」
何以故?五眾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
又五眾無自性故,虛誑不實;佛自說:「一切無誑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眾不即是佛。
復次,若五眾即是佛,諸有五眾者,皆應是佛。
問曰:
以是難故,我先說第一清淨五眾、三十二相等名為佛。
答曰:
三十二相等,菩薩時亦有,何以不名為佛?
問曰:
爾時雖有相好莊嚴身,而無一切種智;若一切種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為佛。
答曰:
「一切種智」,般若中說是「寂滅相」、「無戲論」;若得是法,則名無所得;無所得故名為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緣故,五眾不得即是佛。
離是五眾亦無佛。所以者何?離是五眾,更無餘法可說;如離五指更無拳法可說。
問曰:
何以故無拳法?形亦異,力用亦異;若但是指者,不應異,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雖無常生滅,不得言無。
答曰:
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應更有拳可見,亦不須因五指。如是等因緣,離五指更無有拳;佛亦如是,離五眾則無有佛。
佛不在五眾中,五眾不在佛中。何以故?異不可得故。若五眾異佛者,佛應在五眾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在五眾。所以者何?離五眾無佛,離佛亦無五眾。譬如比丘有三衣缽故,可得言有;但佛與五眾不得別異,是故不得言佛有五眾。
如是五種求佛不可得故,當知無佛;佛無故無來無去。
問曰:
若無佛,即是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
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
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復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來不去。
不生、不滅、法性、實際、空、無染、寂滅、虛空性亦如無來無去。
如,乃至虛空性如、佛如,是如一,無二、無三等別異。
此中自說因緣:「何以故?出諸數法,無所有故。」
如等法是實,是中無有憶想分別;取相故有名字,名字中有數。
此中自說因緣:空、非實,無所有故。
問曰:
若是法無所有,云何可見、可聞,有苦有樂、有縛有脫等分別諸異?
答曰:
此中曇無竭自種種分別譬喻說,所謂「如春末月見焰」,乃至「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
如焰等中雖無實事,亦能誑人自生苦樂事;諸法亦如是,雖空無所有,亦能令人得苦、樂、憂、喜事。夢等法亦如是。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為世諦故有。
佛法身相:上種種因緣說諸法實相,是諸法實相亦無來無去,是故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若人得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一切智故名為「近」,以相似故。
「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真佛弟子。
「真佛弟子」者,得諸法實相名為「佛」;得諸法實相差別故,有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薩;須陀洹等乃至大菩薩,是名「真佛弟子」。
「不虛妄食人信施」者,佈施畜生,雖得百倍果報,而此福有盡有量,不能度眾生生死故,名為「虛食」。須陀洹等乃至佛,諸賢聖受人信施,此福果報,乃至涅槃無盡無量,是故說:「不虛妄食人信施」。
「是人應受一切眾生供養」:若須陀洹,應受一切凡夫人供養;斯陀含,應受凡夫人乃至須陀洹供養;阿那含,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斯陀含供養;阿羅漢,應受凡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供養;辟支佛,應受凡夫人及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供養;近成佛大菩薩,應受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供養。
「為世間福田」者,如植種良田,成收必多;持戒、禪定、智慧福田,眾生植福,獲果無量。
上說「諸佛無來無去」,薩陀波崙及諸聽者意謂「諸佛尚無,諸法亦應皆滅」,則墮斷滅!是故今說因緣法譬喻。
曇無竭示薩陀波崙:如汝所著,意謂實有者無,為度眾生故,從因緣和合則有像現。
欲證明此事故說譬喻:如大海中生寶,不從十方來,滅亦無所去;亦不無因緣而生,以四天下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此寶;若劫盡滅時,亦無去處。
譬如燈滅,焰無所至。佛身亦爾,從初發心所種善根功德,皆是佛身相好因緣;佛身亦不自在,皆屬本因緣業果報故生;是因緣雖久住,性是有為法故,必歸無常,散壞則無身。
譬如善射之人,仰射虛空,箭去雖遠,必當墮地;諸佛身亦如是,雖相好光明,福德成就,名稱無量,度人無限,亦歸磨滅。
問曰:
若眾生福德因緣故海生珍寶,何以不近眾生處生,而乃在大海難得之處?
答曰:
海中亦有眾生,龍、阿修羅等用是寶。
復次,若寶生人中濁世,貪者覆藏,不令人得;若好世時,珍寶自生人間,無有惜者;如彌勒佛時,珍寶如瓦礫。以懈怠懶惰人惜身,強作願求樂,是故寶在大海不能得;若大心,不惜身命勤求者乃得。
「大海水」喻十方六道國土,「諸珍寶」即是諸佛。
如珍寶為一切眾生故生,而懈怠懶惰者所不能得;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故出世,懈怠、小心、貪身著我者不得度。所以者何?諸法皆從眾緣和合生。眾生有二因緣故得度:一者、內有正見;二者、外有善說法者。諸佛雖善說法,眾生內正見不具故,不能盡度。
如寶物雖為眾生出,而有貧窮眾生;諸佛亦如是,雖為眾生出,而眾生內正見少故,亦不得度。
復有箜篌譬喻:有槽、有頸、有皮、有絃、有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和合而有聲;如聲亦不在眾緣中,離眾緣亦無聲,以因緣和合故有聲可聞。諸佛身亦如是,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眾因緣和合邊生;佛身不在六波羅蜜等法中,亦不離六波羅蜜等法。
如聲不以一因緣,亦非無因緣;佛身亦如是,不從無因緣,亦不從少因緣,諸善法因緣具足故,生諸佛身。
如鏡中像,眾因緣和合故有,眾緣離故無;諸佛亦如是,有諸因緣故出現,諸因緣散故滅。
「善男子!應如是觀諸佛來去相,一切諸法相亦應如是知!」
曇無竭語薩陀波崙:「善男子!汝能知諸法相不來不去,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亦必能行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何以故?一切法無障礙故。
問曰:
釋提桓因,何以化作文陀羅華與薩陀波崙?
答曰:
釋提桓因愛樂佛道故,常供養諸菩薩。
復次,釋提桓因欲攝眾生令入佛道故,現天王身,以華與薩陀波崙。薩陀波崙一心求佛道故,諸天來供養,眾生見者,皆亦發心;釋提桓因為引導眾生故,供養薩陀波崙。
有人言:釋提桓因深愛敬薩陀波崙,上品來試已,令身體平復,今復以華與之。釋提桓因力能與一切人華,以眾生無福力故,設當與者,華即變壞;薩陀波崙福德成就故,得必不變,是故與。
若一切菩薩供養師時不盡與,應守護供養者;先已說因緣,所謂割肉出血,試以成親舊故守護。
復次,釋提桓因此中自說因緣,所謂「汝因緣力故,饒益百千等眾生。」
薩陀波崙取華,如其意供養曇無竭。
薩陀波崙初聞師名,後眼見聞法斷疑故,以身供養。
長者女等亦効薩陀波崙,以身施薩陀波崙。
問曰:
薩陀波崙以身供養曇無竭,曇無竭福田大,女何以不以身供養,而與薩陀波崙?
答曰:
女人智短著多故,不用捨本師而供養他。
又以女身罪穢,心雖清白,為外有譏謗故。
問曰:
長者女初捨父母,已屬薩陀波崙,今何以復以身施?
答曰:
初捨父母,共薩陀波崙詣曇無竭,為法故供養,亦不自以身施,父母亦不以施薩陀波崙;今見薩陀波崙問甚深義,曇無竭為解說,釋提桓因歡喜供養,是故發歡喜心,以身供養,以自在心故。
又一切女身無所繫屬,則受惡名。女人之禮,幼則從父母,少則從夫,老則從子。是長者女等,雖道路共來,不得久無所屬,是故自以身施,而作是願:「如師所得,我等亦當得之。」
爾時,薩陀波崙欲以此女供養曇無竭,慮其嫌恨故問:「汝等實以誠心供養,我當受汝。」
「誠心」者,不自用心,隨所處分,如無心物。
諸女人等言:「實以誠心。」
即時,薩陀波崙以長者女並諸侍女及五百乘車,奉上曇無竭。
薩陀波崙欲除世人常疑,謂其欺誑長者,將諸女來,是故盡以佈施,明已無著。
復次,薩陀波崙如空中聲,所聞得解歡喜,如世人所貴,內外物盡以供養,欲深入檀波羅蜜門故。
釋提桓因知薩陀波崙愛貪等煩惱未盡,而能盡捨內外佈施,無復遺餘,故讚言「善哉!」以過去佛為喻:行難事故,得難得果報——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若曇無竭欲令薩陀波崙善根具足故受——「善根」者,所謂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還與薩陀波崙?
答曰:
曇無竭大智方便,令薩陀波崙大得福德而無所失,是謂上受。薩陀波崙至誠心施,斷諸貪著,不望還得,福德具足。
曇無竭思惟薩陀波崙遠來而於五欲心不染著,舊人供養為善,是故還與。
又聞諸女先以身上薩陀波崙,人非財物,欲遂其本意故。
又是諸女世世為薩陀波崙弟子。
如是等因緣故,還與薩陀波崙。
問曰:
諸大菩薩說法不應疲極,何以入宮?
答曰:
隨世人法故。
又眾香城中眾生,不常求道,或時厭息,受五欲樂;諸天常受五欲故,妨廢求道。有菩薩所住國,常勤精進,不受五欲。是眾香城眾生本願雜受,曇無竭隨其志願,欲引導之故生其國;是故以眾生聽法疲惓,起入宮中。
又未得道者,法雖微妙,常聞故生疲厭心,是眾中有是人故。
又曇無竭在是中受富樂,人法故,日沒應息。
是時,薩陀波崙作是念:「我為法來,不應坐臥。」
問曰:
為法故何以不應坐臥?
答曰:
無是定法。此人大欲、大精進、恭敬法故,自作是念:「我若坐臥,則是懶惰。我初求法時,身尚不惜,何況疲惓!」是故不坐臥。大欲、大精進與坐臥相違故。
又坐、臥則不勤力,行、立則勤力精進,是故常住二威儀以待師出。
問曰:
薩陀波崙先知師七歲不出不?
答曰:
初來不知故。
又復曇無竭亦常七歲不出,以因緣故,自誓七歲入定。薩陀波崙自誓:「師未出,終不坐臥。」
又大人,世間法尚不自違,何況為道法!
又以初求法時,尚不惜身;今立七歲,何足為難!
問曰:
人身軟弱,何能七歲不坐不臥?
答曰:
是時人壽命長,雖復七歲,如今七日。
又好世人身福德力大,雖立七歲,不以為難。如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結誓:「我脇不著席!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作四阿含優婆提舍,於今大行於世。此人於惡世尚爾,何況薩陀波崙生於好世!
又身力雖弱,以心強故,能辦其事。
復次,一心求佛道者,十方諸佛所念;諸大菩薩及求佛道諸天,益其氣力,圍遶守護,是故雖住立七歲而不疲極。
問曰:
曇無竭入三昧,何以乃至七歲?
答曰:
先已答,好世人壽長,雖七歲不以為久。
又曇無竭宮殿、婇女、微妙五欲與天相似;薩陀波崙等新發意者,心未柔軟,疑曇無竭雖說空法、讚歎離欲,謂其心未能捨。是故七歲三昧,欲以除眾疑故,生貴敬心。
聞曇無竭七歲三昧,心、口相應能說、能行,則信受其語,易可得度。譬如癰瘡未熟,醫則不破,但以藥塗令熟,熟則易破。
復次,欲受心生實樂故,入無量三昧。
復次,說法有二種:一者、口說法,二者、身現法。今欲以身現法故,入無量三昧,令眾生知攝心入慧,得如實智。
「菩薩三昧」者,如菩薩義中說。
「行般若、方便力」者,如〈方便品〉中說。
薩陀波崙於七歲中,三惡覺觀不生,不味於味。是人雖未破煩惱,而集諸善法故,制諸煩惱不令得生;但一心念:「曇無竭何時當出?我當從聞般若。」
過七歲已,作是念:「我當為曇無竭敷坐處,掃灑莊嚴。」
問曰:
薩陀波崙云何得知過七歲已,曇無竭當出?
答曰:
有人言:先曾七歲展轉聞知。
有人言:曇無竭初入三昧時,自說七歲為限。如釋迦文尼佛告阿難:「我欲一月、二月入禪定。」阿難以告四眾。
薩陀波崙深愛佛法、敬重曇無竭故,供養莊嚴說法處。出家菩薩但莊嚴其心,詣師受法;在家菩薩則莊嚴說法處,華香供養。
復次,薩陀波崙作是莊嚴,欲令曇無竭知其愛法欲法相、深心信樂,故現是事;是故生心,共五百女等,展力掃灑,自以其金銀、珍寶敷座。
薩陀波崙等雖自有妙好茵褥,為愛法情至故,以身所著上衣敷座。
求水灑地,魔隱蔽故,求不能得。
此中自說因緣:「魔作是念:若薩陀波崙求水不得,其心則劣,志願不滿故。又令自鄙其身,我薄福德故,為供養法,求水不得,以自輕憂愁覆心故。」
「福德不增、智慧不照不明」者,諸憂愁煩惱覆心故,諸福德、智慧不能照明;譬如日障蔽故,其照不明。
魔知其心大,不可沮壞,但小沮壞,令其稽留。
爾時,薩陀波崙自刺其身,出血灑地,欲以淹塵。
人血肉雖臭,以其至心求水不得,意不分別香臭好惡,為欲淹塵,不惜身命。
又薩陀波崙深心愛著般若波羅蜜故,無所愛惜。
有人言:多有諸天龍、鬼神等,常隨逐薩陀波崙,佐助守護;是故所出之血,變為香水。如羼提仙人被割截時,血化為乳。
又以無量福德成就故,隨願即成。
問曰:
若福德成就,隨願即得,魔不應隱蔽其水?
答曰:
是菩薩新發意,能成小願,未能卻魔。
此中薩陀波崙自說出血因緣:「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數數喪身,未曾為法。」
問曰:
若薩陀波崙愛法,刺身出血,若其身死,誰復聽法?
答曰:
是事如破骨出髓中答。
又此中諸天、大菩薩守護故,令其不死。
又復惡魔知其心不可沮壞,水則還出。
「薩陀波崙等皆無異心」者。
如人初習慈心,欲為眾生及為般若波羅蜜故,不惜身命;既得利刀割身,以痛自逼故,心生悔恨,是名「異」。
是菩薩信力大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報故,不計是苦。
又以深悲心愛念眾生,雖受種種苦惱,不以為難;譬如慈母愛子,雖為子長受勤苦不淨,不以為惡。
又復見諸法實相畢竟空故,知是身但是虛誑和合,破是虛誑故,割截身時,不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魔不得其便」者,如人有瘡則受毒;菩薩若有貪慾、憂愁瘡者,魔得其便。以出血灑地,心不憂愁故,魔不得便。
如薩陀波崙心,五百女人心亦如是,敬重薩陀波崙故;見其刺身,應有憂愁,以其願得滿故,不以為愁。
「爾時,釋提桓因見是事已,嘆未曾有」者,是人未得無生忍,諸煩惱未斷,為供養法故,不惜身命,如諸離欲人無異;割截其身,如斷草木。初心既爾,後心轉增。
復次,未曾有者,此中釋提桓因自說因緣:「薩陀波崙愛法乃爾,以刀自刺」等。
釋提桓因作是心歡喜已,讚言:「善哉!」讚其愛法、樂法,勤心精進;以過去佛為喻:「非但汝今辛苦,過去諸佛求般若亦爾。」
薩陀波崙聞釋提桓因安慰其心已,如火得酥,轉更熾盛,作是念:「我既敷座灑地,當於何處得好名華莊嚴法處?」
問曰:
不見水時何以不作是念:「當於何處得水灑地?」
答曰:
薩陀波崙以先有水處,即時皆無,知魔所作;是故自於四大分中,刺水分灑地。身中水種雖多,血是命之所在是故,刺以灑地。
華不自有,曇無竭出時欲至,不容遠求;又所須復多,當以遍覆其地,是故生念欲得。
帝釋知其念,即以天華中妙者,名曼陀羅,三千石與之,足以周事。
帝釋所以不以人華與者,欲令發希有心故。
薩陀波崙受華已,分作二分:好者留以說法時散,餘者覆地。
其國俗法以華覆地,令行其上,以為供養。
爾時,曇無竭如其先要,滿七歲已,從三昧起,與無量百千眾恭敬圍繞,直趣法座,為說般若故。
問曰:
若諸菩薩入微妙三昧中,誰能令起?
答曰:
行者初入時,自作限齊,然後入定;時至,其心自在從三昧起,悲心故而生覺觀。如一比丘,入滅受定三昧時,自期:「聞犍搥時當起。」既入已,時僧坊失火,諸比丘惶懅,不打犍搥而去。爾時,過十二歲已,檀越更和合,眾僧欲起僧坊,方打犍搥;聞犍搥聲起,即身散而死。後諸得道者,說其如此。
復次,有人言:法性生身大菩薩,如諸佛常入三昧,無散亂麁心;以神通力故,能說法、飛行度脫眾生。世俗法故,有出入三昧相,是故雖入微妙三昧而能還出,以大悲心牽故;譬如咒術出龍。
「大眾圍繞」者,是內眷屬;恭敬散華、燒香,隨從而出,為說般若波羅蜜故。
「說般若波羅蜜」者,因世諦名字語言,欲示眾生第一義不動相故。
「薩陀波崙見曇無竭,即得清淨歡喜,樂遍其身,如比丘入於三禪」,所以者何?多欲眾生,雖非淨妙,得猶喜樂,何況得見真功德莊嚴身者!
薩陀波崙從空中佛聞曇無竭,即生大欲得諸三昧。見十方諸佛,復聞十方諸佛說:「先世因緣,唯有曇無竭能度汝耳。」聞是已,增益其心,渴仰欲見,是故中道欲賣身供養。今於眾香城七歲不坐不臥欲見曇無竭。如是渴仰,欲樂來久;如人熱渴所逼,得濁煖潦水,猶尚歡喜,何況得清冷美水!
既以渴仰情久,又曇無竭功德大,是故悅樂。
問曰:
樂有四種,何以但說「第三禪樂」,而不說上地定樂及解脫樂?
答曰:
以欲界眾生,於三受中多貪樂受。聞涅槃樂無所有,則心不樂喜;以上四禪中斷苦樂故,心亦不樂;第三禪中樂,樂之極。
復有人言:薩陀波崙新發意,未入細深妙定故,見曇無竭發大歡喜,似如三禪樂。薩陀波崙自覺我大歡喜故,即時捨喜,得清淨法性,遍身安樂,是故以三禪樂為喻。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